交通事務局開了政務公開注重宣導的好頭 交通事務局開了政務公開注重宣導的好頭

所謂「一個和尚擔水食,兩個和尚抬水食,三個和尚無水食」。自特區政府將分散於各部門的負責交通事務的機構集中起來,交由專門成立的交通事務局主管交通事務行政工作後,初步呈現了「一個和尚擔水食」的效應。有關交通事務的工作,在事權集中及交通事務局「新局成立三把火」效應催發之下,各項例常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而且還時有「新尤」推出。昨日交通事務局聯同土地工務運輸局、建設發展辦公室舉行的首次「交通運輸聯合行動發佈會」,適時向公眾披露在交通運輸方面的工作計劃和進度。據說,昨日算是第一次的「交通運輸聯合新聞發佈會」,今後還將會每季度舉行一次,藉以提高施政透明度,推動公務公開,加強訊息發佈,更好地協調相關部門的工作。

本欄昨日建議特區政及其各部門應注意作好政策、法案及新措施的宣導工作,並充分發揮主導能動性,讓文宣工作配合好政府的施政及新出台的每一項決策措施,並為其「保駕護航」。以社會輿論和宣傳導向的作用,盡量化解、抵銷反對派或小團體/個人利益者似是而非的宣傳內容,使政府的工作能夠事半功倍地順利進行。看來,昨日舉行的首次「交通運輸聯合新聞發佈會」,就是政策、決策、新措施宣導工作的實例。因為這次發佈會適時地公佈了政府各部門近期在交通運輸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包括繼續打通道路,擴闊路面,營造暢通的交通環境;增建停車場,回應公眾對泊車的訴求;並會增設監控系統,了解各區的交通及停車場情況。

其中一項將在馬查度博士大馬路開闖一新道路,連接友誼大馬路和友誼橋大馬路,使從友誼大馬路的來車無須經黑沙灣新街和東北大馬路等進入關閘,減輕上述道路的交通壓力,相信將會受到經常駕車前往關閘的人士,尤其是職業司機的歡迎。但由此而又啟人思考,是否也可「逆向策劃」,在友誼橋大馬路與友誼大馬路之間架接一條輕便連絡行車天橋,使到從關閘到市區的汽車,同樣也可直接從友誼橋大馬路進入友誼大馬路,而無須繞經東北大馬路和勞動節大馬路?再進一步,是否可在友誼大橋與友誼大馬路的交接處,架設大型的迴旋行車天橋,這除了是進一步溝通友誼大馬路與友誼橋大馬路的交通之外,還可使友誼大橋與友誼大馬路之間的銜接,更為便捷,尤其是在每年的大賽車舉辦期間,駕車人士可以不受大賽車的影響,駕車經過港澳碼頭直接駛上友誼大橋?

澳門由於地小人多,機動車輛多,致使澳門的交通成了一個「死結」。為此,澳門多次上了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的「城市擠迫排行榜」,在全世界交通擠迫城市中排位第四,僅次於馬尼拉、開羅、拉多斯之後。由此,引出了兩個教訓,其一是那些發聲要求中央恢復向內地居民簽發「個人遊」證件的人士,何不回顧一下中央採取收緊「個人遊」簽發措施之前,澳門的交通是何等的擠迫,巴士是何等的難搭,的士是何等的難叫,各主要街道是何等的人頭湧湧、寸步難行?也就是說,中央即使是將來平衡各方面需要決定恢復簽發「個人遊」證件,澳門的交通設施也難以負荷。因此,特區政府應當盡快營造暢通交通環境,打開「交通死結」,使到遊客不再慨嘆「澳門交通擠迫」,以作為向中央要求恢復「個人遊」簽注的理由之一。

其二是發端於二零零三年的捷運/輕軌工程計劃,拖延了整整五年仍是處於「顧問」諮詢階段,其慢如蝸牛的速度,更是拖延了解開澳門「交通死結」的進度。如果當時特區政府能挾著特首何厚鏵的極高威望,決然動工,而不是受困於民粹主義,相信第一期工程計劃已經完工。成為疏導交通的主力軍,遊客不再大叫「行不得也哥哥」。

交通事務局成立後,配合著《道路交通法》的實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解決了澳門交通擠塞的問題。但同時卻又「矯枉過正」,人為地製造了新的泊車難。比如,就以上面提到的馬查度博士大馬路為例,該條街道並非是行車繁忙干道,以往是允許一側路邊泊車的。但近日卻劃上了黃線,使到習慣於在該處泊車的車主被迫大吃「牛肉乾」。由於附近並無公眾停車場,住在附近大廈或在附近一帶上班的車主,其工薪收入的一大半被迫繳交了「牛肉乾」。交通事務局宜根據馬查度博士大馬路並非交通幹線,而且路面寬度足夠的特點,將一側安排為「咪錶」停車位。這樣就既可便民,又可規範管理該處的泊車問題,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