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民眾開心之日正是民進黨人難受之時

在馬英九就職一周年的前夕,第六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於昨日開幕。台灣衛生署長葉金川,以「觀察員」的身份,率領「中華台北」代表團出席了會議。這是自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以來,台灣的代表首次出席聯合國體系的會議,更是海峽兩岸的政府官員首次在國際場合同台開會並握手。這既是北京落實貫徹「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誠意表現,也是馬英九兌現「外交休兵」承諾的成果,充分體現了兩岸的政治大智慧。

實際上,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會談後發表題為《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新聞公報」,提出了五項共識。其中第四項是「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去年六月海峽兩岸恢復談判後,大陸方面一直就在為爭取讓台灣以合適的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活動,積極地努力活動,並通過各種方式與台灣方面進行討論。最後,取得了最大的公約數,決定台灣方面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現在採取的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觀察員」的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確是符合兩岸共同願望,又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規定的適當辦法。其一,連台灣方面都知道,《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規定,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體是主權國家,台灣方面沒有資格成為其成員。但《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同時亦規定,衛生實體可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而在過去幾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些成員體也有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的建議。其二,台灣衛生實體是採用了類似「奧運模式」,以「中華台北」的名義,作為「觀察員」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符合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活動的規律。其三,採用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發邀請函的方式,而不是由「世界衛生大會決議」的固定方式,應是屬於「逐年邀請」。既能滿足到台灣民眾的迫切需要,又能防止倘民進黨在重新上台後,利用世界衛生大會的舞台來進行「台獨」分裂活動。

而台北方面兌現馬英九「外交休兵」承諾的成果,不單止是在獲得可以「中華台北」名義,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而且也反映在過去一年,本來有多個國家欲結束與台北的「外交」關係,轉而與北京建交。但北京為了表達認同和支持台北「外交休兵」的誠意,而未予接受。這個「零斷交」紀錄,也成了台北方面宣傳馬英九就職一周年的主要政績之一。

馬英九的這一政績,獲得了大多數台灣民眾的認同和支持。據最新民調顯示,有百分之九十一的台灣民眾希望台灣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百分之七十三的民眾同意以「中華台北」名義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台灣不能用正式「國名」出席而必須使用「中華台北」是政治問題,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 這個百分之七十三的數字,比馬英九去年贏得「總統」大選的百分之五十八點四五得票率,還要高出十四點五五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支持馬英九以「中華台北」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的政策的人,不但有馬英九的支持者,也有原來並不投票給馬英九的民眾,這幾乎已是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共識。

但仍有一小撮人如喪考妣。前晚,當葉金川在日內瓦宴請台北的「邦交國」代表時,就有十來位打著「台灣旅歐留學生及僑民」旗號的人,跑到舉辦宴會的飯店進行「嗆聲」鬧場,指責葉金川「害台灣」,並質疑葉金川是以何種名義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向來以笑臉迎人,在任何時都不動怒的葉金川,此時卻忍不住了,以閩南語回答「我為甚麼要告訴你」,並反問「有誰比我更愛台灣嗎?」稍後他在召開記者會時又強調,台灣絕無被矮化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在他的場合,而且是「外交」場合,更應顧及台灣的國際顏面。這些學生跑來鬧場,讓國際看笑話。講到激動處,他還一度哽咽。

據了解,其中的一位鬧場者,曾任民進黨黨工。但消息傳回台灣,一些民進黨「立委」不但沒有反省檢討,相反還予以呼應,並聲稱葉金川應當「下台」。對此,葉金川指出,他此行帶著民眾的託付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所作所為是在保衛台灣,不懂「立委」為何要他下台。而這些「旅歐學生和僑民」的鬧場,是在侮辱台灣,這是不愛台灣的具體表現。實際上,正如台灣媒體所分析那樣,這些打著不要出賣台灣旗號的人在外國友人的面前羞辱葉金川,把台灣的「嗆聲」文化搬到外國,其實受傷害的不是葉金川個人,而是台灣整體的形象。

葉金川向來以笑臉示人,不管是在抗「SARS」的緊張時刻,還是在「立法院」遭受「立委」質疑之際,甚至在棄選台北市長時,都是以微笑示人,從未動怒,相反還表現了其幽默感,因而遭民進黨「立委」揶揄為「嬉皮笑臉」。但他在此刻卻動了怒,這不單止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尊嚴,也是為了維護台灣的尊嚴,尤其是在等到三十八年後,台灣第一次得以重返聯合國體係之際。民進黨人不但未能直面其失去政權的原因,而且也無法正視自己在國際事務上無能受困,卻讓馬英九連連得分的強烈反差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