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並彰顯澳門在辛亥革命中的地/定位 珍惜並彰顯澳門在辛亥革命中的地/定位

特首崔世安昨日在「澳門特區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會」上致詞時指出,「澳門是孫中山先生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孫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思想及藍圖,都與澳門關係密切」。

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也指出,「澳門是中山先生的第二故鄉,也是他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策源地。中山先生正是從澳門踏入社會,走向世界,成為一名偉大的職業革命家。至今澳門仍然保留著許多中山先生當年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的舊址和遺跡。這是澳門引以自豪的寶貴財富」。

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奎元也表示,「孫中山先生早年在澳門的社會實踐與探索,對其革命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就為澳門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及澳門與辛亥革命的歷程之間,作出了權威的定位。

確實,澳門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及辛亥革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澳門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邁出第一步的地方,澳門也是孫中山先生形成革命思想的始發地。孫中山先生十三歲時,經澳門到夏威夷求學,是他第一次接觸西方文化和現代科技;他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經常往返香港與澳門之間,鼓吹民主和革命,經常發表反清反帝制的言論。他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經常聚會,並在澳門坑尾巷十四號楊鶴齡住宅暢論國事,故人們稱為「四大寇」,而楊鶴齡的住宅亦被稱為「楊四寇堂」。他給有志改革的維新人士鄭藻如寫了一篇著名的論政文章,題為《致鄭藻如書》,曾在澳門《澳報》發表,是他所發表的第一篇政治性文章,此文後來成為《孫中山文集》的開篇之作。他與維新改革人士鄭觀應結成莫逆之交,探討救國之道,經常討論改革的政見;鄭觀應將孫中山先生手寫的一篇文章《農功》,經刪改後,收納在他所編寫的巨著《盛世危言》一書中。孫中山先生的另一篇重要政論文章《上李鴻章書》,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盡其流」的重要主張,雖然是在家鄉翠亨村起草,但實際上是在澳門完成。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來澳,獲得澳門華人名流盧焯之的推介,進入鏡湖醫院擔任義務醫師,成為澳門第一位以西法治病的華人醫生,也開創了鏡湖醫院使用西藥的先例。一八九二年,孫中山先生獲得澳門殷商曹子基、何穗田、陳賡虞等資助,在草堆街八十四號開設了一家「中西藥局」,懸壺濟世。因為贈醫施藥需要花錢,他由商人吳節微保證,向鏡湖醫院藥局獲得兩筆借款,作為生息贈藥之用。集孫中山先生墨寶而成的《新華澳報》報頭,其中「澳」字就是集於他的這個借契中「澳門鏡湖醫院 」中的「澳」字。

隨後,孫中山又向葡人慈善團體仁善堂,以月租十二元租得議事亭前地十四號,開設一所「孫醫館」行醫。該址即現時澳門郵政局所在。而當時孫醫館右方是華人慈善團體同善堂。其後因興建郵政局,才將該一列單層平房拆卸。

孫中山先生與澳門葡人印刷商和報人飛南地合作,在其出版的葡文日週《鏡海叢報》刊登宣傳革命的文章,分別以中、葡文出版,這是澳門第一家以中、葡文出版的報紙。孫中山先生以匿名兼任主筆及編輯,其社址為下環正街三號。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時,其醫務所也是該報時代的代派報處。孫中山先生經常在該報上發表政論,評擊時局,很受讀者歡迎,對華僑的革命思想影響很大。飛南地在中華民國成立時致函孫中山先生,衷心祝賀孫中山先生的成功。在其建議下,澳門市政廳舉行大會,慶祝共和國的成立和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缷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偕同子女和秘書宋靄齡,經香港到澳門,在知名華商盧廉若的私邸盧九花園的春草堂居住,在澳門居留了三日,期間曾經約見了約一百多位澳門的中、外人士,共聚一堂。

孫中山先生在澳門的故居位於文弟士街一號,是一幢三層高五開間的西式建築,於一九一八年由孫中山先生胞兄孫眉斥資興建,一度是中山先生原配夫人盧慕貞寓所。一九三零年八月十三日澳門二龍喉兵頭花園後方軍火貯存庫爆炸時,孫府曾被波及,後來得以重建。重建後的孫府面貌、結構與昔日截然不同,典雅莊嚴,外形優美,外繞以短牆,現時的三層高建築物是一座伊斯蘭教摩爾式建築。直至一九三二年,孫中山先生元配夫人盧慕貞與其哲嗣孫哲生(孫科)在此居住。及至盧慕貞在一九五二年九月逝世後,於一九五八年易名為「國父紀念館」,門前扁額由國民黨名人于右任題字。左側辟一個小花園,中山先生生前喜歡在此坐立。如今裡面矗立著一尊中山先生的全身同像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銅像是由孫中山先生的日藉友人梅屋所獻的紀念品,並由日本雕塑家牧田祥哉所設計,供遊人瞻仰。館內的裝修保留原貌,陳設均為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大元帥時所用的文物傢俱,及在澳門行醫時所用的物品,另有一些孫中山先生的真跡和生前珍貴照片,包括與革命先烈們的合照。

由此可見,澳門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邁出第一步的地方。其初期的革命思想,也是在澳門形成。他在澳門留下的足跡,現在仍存在的,有「國父紀念館」和盧廉若公園的春草堂。已被文化局收購的,有「中西藥局」遺址。而「楊四寇堂」和《鏡海叢報》遺址,則由民間已拆建,「澳門醫館」早就拆建為郵政局大樓。

這與前澳葡政府不重視中國的近現代革命歷史有關。實際上,盡管前澳葡政府十分重視保護文物建築,但主要是富有南歐情調的建築物及中國的廟宇,而對中國近現代革命的遺址卻不聞不問,任由拆卸。除了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的簽署地--邊大邊小石圓桌,因是在觀音古廟內得到保護之外,其餘的大多拆卸了。而在澳門回歸前落成的澳門博物館,雖然對澳門的歷史及民俗介紹甚詳,但對與中國近現代史有關的澳門重大事件,卻展示甚少。

澳門回歸後,廣大「澳人」當家作主,特區政府應當珍惜和彰顯與中國近現代史有關的文物。除了中西藥局、葉挺將軍故居之外,也應加強《望廈條約》簽署地等的保護,並在已經拆卸改建的《鏡海叢報》、「楊四寇堂」遺址懸掛銘牌。另外,仿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整體展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的同時,另行開辟香港館、澳門館和台灣館的形式,在澳門博物館中也多增一節,展示澳門與中國近現代史有關的內容,展出辛亥革命、澳門各界居民參加抗日等事蹟,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