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對橫琴開發冷淡 因幾組矛盾仍待解決

陳觀生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珠海橫琴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加快橫琴開發,包括在通關、稅收、支持粵澳合作產業園發展方面的政策措施。被內地傳媒稱“有開創及突破性的意義”。但卻無引起本澳社會多大的關注,原因除了這些措施大多是已經披露過之外,也與本澳對橫琴開發逐漸冷淡有關。

有本澳傳媒指出,澳門社會對橫琴關注之小,與橫琴作為與一個由中央編制成立的新區的地位相比,可謂完全不成比例。事實上,中央在發展橫琴的政策中,加入了不少惠及澳門的措施,作為澳門人自然也不會有反對的理由,但對澳門整體發展有多少提升作用?沒有人說得清楚。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一直以來本澳關注的幾組矛盾仍未有較為明確的方向,亦是重要的原因。

效益矛盾

首先是橫琴開發的巨大投入與無法預計的效益之間的矛盾,以及珠澳對橫琴開發效益的不同期望之間的矛盾等。吸引商人投資發展的最大動力是經濟效益,橫琴開發需要極大的投入,這種投入能否帶來預期的效益,令本澳企業望而卻步。本澳對參與橫琴開發,社會關心的主要問題是能帶給本澳整體發展怎麼樣的好處,也就是橫琴最終帶給澳門多少效益。珠海方面對橫琴開發的期望重是塑珠海發展新優勢,他們之間雖然有所交集,但多年來珠澳合作的經歷說明,雙方的橫琴發揮的效益方向是有不協調的地方,這些矛盾問題如果沒有較為清晰的答案,本澳社會很多人對參與橫琴開發還是會冷眼旁觀。

國務院通過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給以橫琴新區的發展定位是:以合作、創新和服務為主題,充分發揮橫琴地處粵港澳結合部的優勢,推進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逐步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深化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的先行區、促進珠江口西岸地區產業升級的新平臺。

從這個規劃定位所見,太多東西都很虛渺,難以為注重實利的本澳商界所理解,大家的感覺基本是“一頭霧水”,就算有心參與也是“老鼠拉龜,無從下手”,更不要說從中看到什麼商機,得到什麼效益了。

橫琴到目前暫時也看不到龍頭產業的方向何在,也令本澳企業裹足不前,迄今為止,確定在橫琴進行開發建設的項目,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外,僅有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以及珠海華髮集團位於十字門商務中心區的五星級酒店項目,這些似乎都與本澳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無關,唯一可能有關的中藥產業園,本澳的產業基礎並不雄厚,而且圈子太小,大多本澳企業也是無從下手。

資金矛盾

第二,是橫琴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與目前銀根緊縮的矛盾。橫琴開發面臨的最大問題應該是前期資金投入,有內地傳媒就曾質疑,即便對這片106.46平方公里(含十字門中央商務區)規劃範圍內的大部分土地都將維持禁止開發狀態,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8平方公里,那也意味著未來橫琴必須投入數以千億計的資本。而這樣的投資密集度是不可能如珠海地方官員所說的那樣,“一年有變化、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化”。

珠海市2009年地方財政收入為101.4億元,在珠三角屬於較窮的城市,而且其中大部分皆用於吃飯財政,其自身不具備強大的投資能力,必須借別人的錢來開發,就連最基礎的城市設施亦是如此。

珠海市採取了BT專案模式來解決這些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問題。BT(Build Transfer)即建設-移交,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領域中採用的一種投資建設模式,系指根據專案發起人通過與投資者簽訂合同,由投資者負責專案的融資、建設,並在規定時限內將竣工後的專案移交專案發起人,專案發起人根據事先簽訂的回購協議分期向投資者支付專案總投資及確定的回報。

值得追問的是,目前中國各地方政府規模宏大的基建投資計畫,都建立在對未來宏觀經濟極度樂觀的預期之上,而中國極度充裕的資金供應使得這些投資計畫看上去極具可行性。那些大筆投資的央企,其資金來源大多源於銀行信貸,但是中國的銀行流動性過剩會長期存在嗎?目前央行已經開始加息以收緊流動性,中國政府退出“經濟刺激計畫”,國有銀行還會慷慨解囊向這些宏偉計畫投入資金嗎?即便是像橫琴新區這樣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開發計畫?在未來的珠海市政府回購投資者支付項目總投資,及確定的回報如何處理?是否以橫琴的土地抵償給央企?

對於澳門企業來說,沒有大型央企的財大氣粗,沒有央企的不計成本,沒有央企的深厚背景,眼看著央企在橫琴跑馬圈地,難免會有敬而遠之的心態。

地位矛盾

第三,橫琴開發中,橫琴新區的政治地位始終影響著投資意欲,而珠澳不平等的行政級別也對合作開發橫琴產生一定的阻礙。國務院通過《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後,廣東及珠海媒體將其稱為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新區。但也早有專家提醒,橫琴新區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地位上,都不能拿來與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攀比。上海浦東新區是國家在全球證明“北京共識”足以抗衡“華盛頓共識”,並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大戰略工具;天津濱海新區是國家提振環渤經濟圈,並帶動華北與東北地區現代化,使之與長三角、珠三角並列,以此達成南北經濟平衡的戰略工具。而橫琴新區首先是國家用以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的政策工具,最多其次照顧到了廣東省新一輪對外開放和經濟大發展的功能需求——即便這一功能,是由深圳前海、廣州南沙與珠海橫琴三個戰略功能區來共同承擔的。所以無論是珠海市,還是廣東省,目前對橫琴新區的價值體認,都出現了相當程度的偏差。

有人認為,站在全國的高度,橫琴新區為珠三角未來30年的發展制定了一個新的方向、新的理念、新的增長點;橫琴是開革開放第一個“30年”過後設立的第一個新區,這個新區是要引領下一個30年的,而且具有全國性格局;有人論斷說:“如果中央和廣東省能把橫琴定位到濱海新區那樣的高度,以這種力度來開發,橫琴就有希望,如果還是按原先的路子搞很難做成。”

珠澳合作在政治地位存在一定的心結,為橫琴開發留下了陰影。在改革開放之後,珠海雖然定位為對接澳門,但是澳門與珠海同屬需要香港輻射的准衛星城,澳門能夠輻射到珠海的產業有限,珠海更多要靠自身去緩慢地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澳門在政治上的地位比珠海高,官員習慣于直接向中央反映問題,而珠海認為澳門對自己的發展幫助不大,反而是為了澳門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犧牲,心裡總有些不服氣。

有香港學者建議,作為全世界唯一一個“一國兩制”合作區,將橫琴新區提升為副省級行政區,才能真正促進橫琴的快速發展。筆者認為,當中如何處理珠海的地位就難度極大,在可見的情況下難以實現。

管理矛盾

第四,橫琴應該由誰管理或者由誰主導開發,始終在珠澳之間存有爭議,目前已經基本確定是大部分由珠海主導,但與很大部分澳門人的期望是有差距的,不排除今後還會提出同樣的問題。

本澳有媒體分析,最直接影響澳門人日常生活有關的政策,就是二十四小時通關與不用兩地牌亦可開車到橫琴。現在每天珠海澳門兩邊走的市民也不在少數,說穿了只是澳門生活費高昂之下的無奈之舉,要是有選擇的餘地,澳門人還是想住在澳門,誰要兩邊走呢?

筆者認為,橫琴是否吸引澳門人居住,最關鍵還是要看橫琴新區的管理水準達到什麼水準,澳門在一國兩制之下還是有它優勝之處,較之於珠海,澳門還是比較文明、安全和自由,橫琴再「特」,也終究是內地,讓澳門人心理親近橫琴,才能安心在橫琴生活居住。

鑒於橫琴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即緊挨澳門三島,亦較為靠近珠海中心城區),天然成為珠澳合作的最佳平臺。從中央的角度看,橫琴新區首先必須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潛在力量,其次才可以成為珠海城市振興的增長發動機。

有網友也指出,橫琴交由澳門主導開發,或者直接劃歸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將對橫琴及珠海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澳門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號召力遠遠大於珠海,而接近的社會形態及法律環境,也有利於國際大企業對澳門未來的認同。珠海因此擴大與澳門的對接,從物質到精神,從土地到資金,從勞工到技術,從專案到配套,對珠海的拉動,對珠三角的拉動,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動力。如果這樣增加澳門的面積,增加澳門的發展空間,澳門將有突飛猛進,將有更大的發展動力,澳門對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項目就不會不鹹不淡了。

但這些意見是珠海方面所無法接受的,未來橫琴的管理之爭,就算官方已經定論,民間也可能還有很多的爭論。

產業矛盾

第五,橫琴發展以什麼產業為龍頭,珠澳之間是有較大分歧的。珠海市為《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所作的《橫琴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配套規劃,大致框定了自己的四大產業目標: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商務服務業。

這些產業定位,與澳門方面是有較大距離的。澳門企業要在橫琴發展,澳門社會大多只看好旅遊服務業,因為可以發揮澳門的優勢向橫琴延伸。科研、文創實在是本澳的短板,科研須要投資大筆資金,也要雄厚的技術基礎,並不適宜澳門去發展;澳門文創產業整個產業根本未成熟,金融、商務是香港的強項,本澳企業根本是外行。

本澳未來的整體發展方向,在提高博彩業本身高科技含量的同時,發展多元化的商貿服務業,多方面拓展服務管道,建立完整的服務結構體系。按照目前澳門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服務業發展的潛力,集中對會議展覽、各種專業商貿服務、離岸服務以及航空運輸服務等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服務業為主體”是澳門的經濟發展定位,各種類型的服務行業互相關聯及互為支撐,從而構成一個商貿服務的綜合體系。建設有國際品味的旅遊景區和集娛樂、休閒、健身、會議服務功能的配套設施,提高旅遊服務品質,完善澳門的旅遊功能和形象。

按照中央政策,橫琴不可能發展與澳門本島有競爭關係的博彩業。橫琴在中央的定位中,就是要為澳門的產業多元化服務的,要直接為澳門經濟發展、產業多元化和澳門人的生活福利作出主要貢獻。

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