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防報告書》渲染大陸對台軍備的背後

7月19日,台“國防部”例行發佈了兩年一期的《國防報告書》,這是馬英九上臺以來發佈的第二份綜合性軍事報告。儘管島內部分輿論對其首次著墨兩岸軍事實力對比差距進行大肆渲染,企圖對近年來兩岸關係大幅改善的事實進行汙名化,但綜觀該報告背後所透露的戰略思維,本質上是馬英九“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軍事構想的延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向縱深推進不致產生重大負面衝擊。不過,報告顯示了當前兩岸關係尚有不少隱憂,有待兩岸進一步累積互信,消弭誤解。

兩岸軍力差距遭重點炒作

《國防報告書》是臺灣“國防部”定期向島內各界說明現階段的安全環境與“國防政策”的官方說帖,對瞭解臺灣當局防衛戰略與軍事發展動向具有指標性意義,因此備受外界關注。本次報告共分“戰略環境”、“國防轉型”、“國防戰力”及“安邦定國”四篇近10萬字的內容,除清晰描述全球安全情勢,深入剖析大陸軍事發展與所謂的“武力威脅”外,更務實地闡述了當前臺軍防衛政策與發展願景,重點突出了非傳統領域安全對台軍的挑戰與因應之策,以建構一支“平時能救災,戰時能作戰”的軍隊。

該報告在首篇“戰略環境”中,相對全面地分析了大陸軍事發展狀況,其中首次對兩岸軍事能力進行了比較。報告稱,大陸總兵力約230萬餘人,而臺灣總兵力約27萬餘人,“共軍總兵力幾達國軍總兵力的10倍”。“國防”預算方面,大陸預算約770余億美元,臺灣約90余億美元,兩岸至少表面上相差約9倍。報告還專列了一份顯示兩岸各軍種主戰武器裝備比較的表格,以突出兩岸軍事能力“差異更為懸殊”的現狀。除了兩岸軍力比較外,報告還介紹了所謂的大陸“對台軍事部署”。報告書稱,“共軍近年來于福建及廣東地區,持續換裝各類新型武器裝備,並置重點于遠程投射戰力的提升”,具體包括在東南沿海佈置新一代戰機、遠程岸對艦導彈、新型兩棲突擊艦、無人飛行器等,認為這些新型武器的換裝增加了台軍防禦的困境。

針對上述大陸的各項軍事現代化發展,台軍在報告書中言明應對之策,即採取務實態度,建構“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軍事武力,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構想指導下,以“創新與不對稱”思維推動建軍備戰,以發揮“以小搏大”的效果,認為強軍不代表戰爭,而是使對岸“在估算戰爭所需付出的代價後,不敢輕起戰端”。

然而,正是這樣一段相對客觀描述兩岸軍事對比、篇幅僅約400餘字的報告內容,卻遭到一些用心叵測的島內輿論重點炒作。親綠的《自由時報》斷章取義,僅僅報道了報告書中關於兩岸軍力比較及大陸軍備發展的內容,對於後面三篇關於台軍自身建設的內容隻字不提。標榜中立、實質偏綠的臺灣《蘋果日報》亦採取了類似的做法,並且在文字描述上更加聳人聽聞、觸目驚心,極力渲染大陸對臺灣的“軍事威脅”。部分民進黨“立委”更批評“《國防部報告書》是向共軍投降的報告書”,指責馬英九當局口口聲聲稱兩岸關係獲得改善,事實卻可能是“遭大陸武力吞併”。

藍營:化解質疑,彰顯執政理念

無論是馬英九當局有意在《國防報告書》中首提“兩岸軍事對比”,還是以民進黨為首的綠營刻意借此炒作大陸的“軍事威脅”,其幕後動因都在於為2012年“大選”謀取政治加分,《國防報告書》僅是雙方陣營的“政治提款機”而已。

隨著2012年“大選”臨近,馬英九當局為彌補自身政策漏洞,有意借《國防報告書》的出爐,化解外界對其“傾中賣台”的質疑,並彰顯“服務民生”的執政理念。

其一,防止綠營“傾中賣台”的攻擊,爭取中間選民支持。馬英九上臺後主張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改善兩岸關係,其推行的“開放的大陸政策”獲得島內大部分民眾支持,但仍有不少中間選民在綠營蠱惑下認為馬英九當局的政策將“出賣臺灣”,對大陸“完全不設防”。為此,馬英九當局有意在報告書中增加兩岸軍力差距懸殊的篇章,表明自己並未因兩岸關係大幅緩和而“喪失立場”和“警惕心理”,以防堵綠營的不實攻擊。

其二,化解外界對“兩岸關係發展過密”的質疑,博取美國與日本等國的認同。一直以來,美國與日本對臺灣“大選”走勢具有重要影響,每逢選舉,國、民兩黨便會極力爭取這些國家的支持。而美國和日本一直擔憂兩岸在經貿、文化方面的熱絡交流會快速導向兩岸在軍事乃至政治方面的和談協商,從而損及他們在臺灣的利益。因此,本次報告書不忘對兩岸軍事對峙局面加強描述,就是表明馬英九當局在發展兩岸關係時“會有度的把握”,好讓美日放心。

其三,強調軍隊任務向“非傳統威脅”的轉型,凸顯“建軍為民”的理念。2009年的“八八風災”讓馬英九聲望遭到重挫,此後馬英九便著力強調軍隊在非戰時期的“防災救災”任務。在“民生”議題成為本次“大選”爭奪焦點之際,此次報告大篇幅論述台軍應對非傳統領域安全的重要性,就是彰顯馬英九當局“注重民生、服務為民”的理念,以爭取選民的支持。

綠營:借機扭轉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民進黨也借《國防報告書》的出爐,大肆炒作大陸的“軍事威脅”,製造“兩岸對立”的假像,意在防止在2012年“大選”中民進黨因兩岸政策論述模糊而導致失分,並凝聚綠營基本盤。由於馬英九當局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大陸政策有效改善了兩岸關係,使島內民眾深受“和平紅利”的好處,使得頑固抱持“台獨”立場的民進黨被迫在兩岸論述上採取模糊手法,因此,其一直尋機在兩岸交流中“挑刺”,以扭轉被動局面。此次報告書中提到兩岸軍力差距與大陸的“軍事威脅”,恰好給了民進黨及親綠媒體誣衊馬英九當局“改善兩岸關係無助緩和對立”的藉口,攻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失效”,其借“反中”來“打馬”的用意明顯。

此外,民進黨還企圖借機表明自己更能維護所謂的“臺灣主體性”,以凝聚綠營基本盤。由於製造“兩岸對立”的緊張態勢更能激發島內民眾藍綠對立情緒,因此民進黨與親綠媒體大肆渲染兩岸軍力差距,刻意凸顯自己的政策立場才能“保障臺灣安全”,維護所謂的“臺灣主權”與“臺灣主體性”,從而達到凝聚泛綠民眾支持的目的。

深化兩岸關係尚待建立政治互信

雖然臺灣《國防報告書》顯示兩岸軍事對峙的狀態並未完全消除,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不會改變,兩岸之間大開放、大交流、大發展的格局難以阻擋,未來深化發展的關鍵是需要進一步建立更深層次的政治互信。

維護台海和平是兩岸共同的目標。胡錦濤明確指出,“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因此,在兩岸未共同協商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之前,兩岸實際上還處於政治對立狀態。但政治對立並不意味著會發生武裝衝突,相反,當前兩岸一直在積極尋求化解對立狀態的路徑。臺灣當局在《國防報告書》中亦開宗明義地指出,“‘政府’努力推動前瞻務實的大陸政策,台海情勢已經較以往緩和,大幅降低了武裝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上臺以來連續出臺的兩份《國防報告書》中均納入了關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篇章,顯示臺灣無意因加強軍備而挑起事端,相反是希望以“以溝通促進瞭解、交流化解敵意,促進兩岸互信”。

不過,這份報告書也暴露出兩岸軍事互信基礎薄弱的問題。該報告仍難擺脫“大陸軍事威脅”、“以武促統”的思維。近期大陸軍機為驅趕美軍偵察機無意中越過“臺灣海峽中線”,引發臺灣戰機緊急升空,顯示了兩岸三年多來熱絡交流的局面並未完全化解臺灣對大陸的敵意,兩岸軍事互信基礎有待加強,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關鍵就是要累積政治互信。因此,未來兩岸的交流不僅需要在經濟、文化等淺層層面上擴大、加強,還需務實地就敏感度低的政治議題展開探討,適時地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以真正維護臺灣民眾的切實利益。

(呂存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