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居民的幸福感縱比橫比會有不同 澳門特區居民的幸福感縱比橫比會有不同

甚麼是幸福?甚麼是幸福觀?這種感受因人而異。有甚麼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就會有甚麼樣的幸福觀。同樣,有甚麼樣的幸福觀,就有甚麼樣的幸福追求和幸福感受。比如,側重於物質生活的人,往往會更多地追求物質生活享受和感受;側重於精神生活價值的人,就往往會更多地追求精神的發展和精神感受。又如,極端個人利己主義傾向的人和樂於奉獻助人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幸福追求和幸福感受。

不久前,一個國際性權威組織對亞洲國家和地區居民的幸福感進行調查對比,認為越南人的幸福感比日本、南韓居民要高得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是日本、南韓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越南居民要高得多嗎?怎麼可能是越南居民的幸福感會比日本、南韓居民高?原來,越南人是以自己的幸福感縱向來相比,而不是以自己的生活,與日本、南韓等鄰近國家橫向相比。他們認為,自己現在的生活水平和品質比過去好得多了,尤其是現在的生活水平是在戰爭年代時不可想像的,因而他們感到很滿足。而日本、南韓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過去就處於較高的起點線上,但近年來卻提升緩慢,甚至因為通貨膨脹激烈而使他們感覺到生活水平下降了,因而他們的幸福感就不高。

澳門特區居民的幸福感如何?本來,在縱向上,與回歸前那幾年的經濟蕭條、社會治安惡劣、失業率高企……等相比,今日的情況應當是比十多年前好得多,人們應該感到很幸福。但與此同時,通貨膨脹、貧富懸殊,某些公務人員辦事不公,卻又令人感到難以接受,這就是幸福感不強的源頭所在。

橫向比,其實澳門特區的生活水平比鄰近地區要好得多。比如,在社會福利方面,澳門在亞洲地區應是排在前列的,包括十五年免費教育,有現金分享、醫療券,及減免房屋稅、補貼電費等。尤其是長者及殘疾人的福利,舉世無雙。本月二十二日第三版轉載了居住在社會福利本來就不差的澳大利亞的「雨後蓮花」《不敢想像澳門老人擁有那樣好的社會福利》一文,就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到澳門特區的老人福利比世界上很多國家與地區要好得多。最近也有香港的媒體和居民公開表示羨慕澳門居民所擁有的社會福利,並讚揚澳門特區政府關愛居民。而被別人羨慕的澳門居民,卻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於身處其中,所以不能全面地觀察事物,這必然帶有片面性。實際上,筆者就不止一次聽到內地一些親友表示不解:澳門居民的福利如此之好,直令他們十分羨慕,為何仍不感到滿足,還要上街遊行?

當然,處於不同環境之下的人,對生活水平的滿意度尤其是幸福感是有著較大的差異。部分內地居民以其自身生活水平來與澳門居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社會福利相比,他們會認為澳門居民很幸福;而部分澳門居民則並不滿足於目前的生活水平,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能「更上層樓」,或是對貧富懸殊,未能充分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而幸福感不強。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部分居民的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滿足後,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就必然會越來越多,希望能參加社會事務,希望能為作為「澳人」參與「治澳」發聲,希望看到官員清廉,公僕效率高、品質好、希望公平。當這些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感受不到幸福。

也就是說,一個人幸福與否與他的心理狀態有關。他經常是滿足的,愉快的,也就有幸福感。近幾年研究幸福的徐景安先生也說過:「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主要取決於一個人的心態,或者是積極思維還是消極思維。這裏有半杯水,有的人很鬱悶,只有半杯水了;有的人卻很快樂,還有半杯水呢!」一個人的心理因素還與遺傳相關。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韋斯說:「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性格決定的,而性格主要遺傳自父母。所以,幸福也可以遺傳。」「儘管幸福要由一大堆外在因素決定,但我們發現,有一種遺傳因素能夠完全用性格的基因結構來解釋。」

實際上,幸福論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五大類。而幸福感則包含了上述五大需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依序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發展,首先是對生理和安全等基本需求的滿意感,即個人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最基本的是身心健康、衣食無懮;其次是對尊重需求的快樂感,即個人的精神是否幸福;最後是幸福感的較高表現,即對自我實現需求的價值感,又是在滿意感和快樂感同時具備的基礎上,增加個人發展的因素,比如目標價值成長進步等,從而使個人潛能得到發揮,人生得到肯定。

因此,要實現「幸福澳門」,首先就是經濟發達,物質豐裕的澳門。群眾只有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才能說得上更得力的幸福。其次,是政治清新,民主法治的澳門。政府善治是民眾幸福最重要的條件。實現法治、責任、公平、參與、透明度、穩定、廉潔等。公眾的需求已不僅僅滿足於食飯穿衣,而且還要有安全感、正義感和精神生活享受,並要求更廣泛地參與社會事務。其三是道德提升,公平正義的澳門。只有通過道德的力量,才能使人們從心底裡主動棄惡揚善,共同建構社會和諧、安居樂業的澳門。

廣東省根據國內外各種幸福指數,設定了「幸福廣東指數體系框架徵求意見稿」,由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兩大部份組成。客觀指標有就業與收入,教育與文化,醫療衛生及健康,社會保障,消費和住房,公共設施,社會安全,社會服務,權益保障。主觀指標方面,則有個人發展,生活質量,神神生活,社會環境,社會公平,政府服務,生態環境等。這就把心理感受化為量化指標,比那種將自己縱比、橫比的虛化感受,更容易讓人有實實在在的比較標準。值得我們澳門特區借鑒參考。對此,本欄日後將會深入探討。

(發自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