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沙犯境水浸內港如何破解近懮遠慮?

台風「納沙」犯境,由於正值潮水上漲,導致內港一帶再現「水浸金山」場景。在海水倒灌下,水深一度及膝,途人需涉水而過。受水浸影響,內港不少商被迫封上水閘,部分停泊在內港的電單車亦被潮水湧至翻側倒地。除了是商號貨物遭浸受損失外,車輛難行,給市民生活造成不便。幸好近年工務局和民署加強下水道改造,未致水浸效應擴大,過去逢風雨必浸的新橋一帶,幸能保不失。

由於澳門地理特殊,尤其是內港一帶,海平面較低,故而每逢連降暴雨,又遭逢潮張之時,在「內外夾攻」,雨水排不出去,海水又倒灌進來之下,就形成水浸。即使是工務局、民政總署再下苦功,將下水道改造得再好,也避免不了,難以改變的。這實在是工務局、民署的「非戰之罪」。

近懮尚未消除,遠慮又在眼前。按照澳門輕軌系統第二期可行性研究初步概念方案,顧問公司除了在關閘建議採用高架設計、以及為免影響媽閣廟前地景觀採用地底行車設計外,分別提出「內港地底」、「沿岸高架」及「沿港隧道」三個設計概念。由於內港是本澳水浸黑點,顧問公司建議輕軌站出入口設計要參考五十年一遇特大水浸,或以本澳最高水浸水位考慮,在建造時可配合內港防洪工程同時進行,但強調防洪措施必定影響到工程進度及設計與工程費用,亦會觸及運輸政策以外的問題,加重輕軌二期研究的複雜性。

考慮到輕軌第一期途徑新口岸路段高架線路受到當地部分居民反對的因素,輕軌第二期工程規劃途徑內港,直到紅街市的一段,極有可能「被迫」要採用「內港地底」或「沿港隧道」的方案,而棄用「沿岸高架」方案。這就將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除了是內港街道狹窄,地下管線複雜,將導致開挖困難,及街道兩旁的唐式舊樓是沿用舊式地基,開挖時可能會「動搖地基」,因而造成連片崩塌之外,更有可能會在通車後,遇到台風犯境及潮水漲灌時,倘防洪設施不到位,就將會遭遇大量雨水或海水湧進車站,並直沖地下軌道沿線,發生大面積淹水的危險。

實際上,臺北市的捷運系統,就曾遭遇此險境。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七日,受到「納莉」颱風強風豪雨影響,臺北捷運系統捷運南港昆陽站雖設有二百年洪水頻率的防洪閘門,但大水仍將昆陽站的下半截連同驗票閘門、電扶梯、售票機等全部被淹沒。大水灌入昆陽站後沿著捷運軌道一路漫流到龍山寺站,昆陽站內數十名捷運公司站務員、維修人員及列車司機員一度被迫緊急躲到車站屋頂上。由於情況嚴重,列車根本無法再行駛。同日早上,因臺北車站站前廣場施工防堵發生缺口,導致洪水湧入臺北車站板南線月臺,並往東西漫延。下午,洪水自台鐵松山車站經地下隧道流竄至臺北車站,從台鐵月臺層一路轉進淡水線月臺,並往南北繼續擴散,最終造成南港機廠、昆陽站——龍山寺站區段(板橋線、南港線)、古亭站——雙連站區段(淡水線、新店線)、小南門站(小南門線)、高運量行控中心所有設備及部分列車泡水,臺北捷運公司宣佈全線停駛。之後除了木柵線(架空線)於翌日完全恢復營運外,其他高運量路線受到軌道和月臺嚴重受損及行控中心設備全部損毀的影響,部份或全部路段暫停營運,如淡水線及新店線分別於九月十九日起採「淡水-劍潭」模式、「新店-公館」模式行車等;而因為行控中心無法運作,營運部分只能降低車速及拉長班距。直到風災三個月後的二零零一年十二月,所有高運量路線才全部恢復正常營運,並於二零零二年三月七日各列車班距均恢復「納莉」風災前之服務水準。

不過,臺北市的捷運系統雖然曾經遭受如此嚴重的水淹,但臺北市區的防洪排雨設施,卻是成功的,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鑑。臺北市的地勢,除了是三面高山環抱,成為臺北盤地之外,還因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等圍繞著市區,而且均屬感潮河段,受每日兩次潮汐漲退交互循環影響,使得臺北市主要市區被河水所包圍。甚至有一些「地上河」河段,就象大陸地區的黃河那樣,河床高於河岸市區。每逢暴雨季節,河水泛濫,但市區內的雨水又排不出去,就形成了類似澳門內港「內外夾攻」的情況。如恰逢漲潮時刻,及石門、翡翠兩座水庫同時實施調節性洩洪,則三者上升水位疊加結果,河川將長時間處於高水位,不利河水宣洩,因而泛濫成災,倒灌進臺北市區。

臺北市政府基於此,在加固河堤的同時,興建抽水泵站,並以重力排水為原則,先由道路兩側的水溝收集地面逕流,經由集水井、連接管等設施,排入各排水支線的涵管或箱涵,各支線再匯集於排水幹線排入河川。在遇暴雨時,各抽水泵站開動抽水機,抽除堤內雨水。臺北市現有正式抽水站五十九個,臨時抽水站十五個,均沿淡水河、基隆河等及其支流兩岸興建,合計抽水機組三百三十一台,總抽水量達每秒一千七百零一點八九立方米。平時下水道的水自行排出河溪,在暴雨甚至是颱風來襲,市區內下水道的水排不出去時,就開泵排水。由於水泵排水馬力較大,抽水速度高於雨水量,就能避免水浸。多年以來,基本成功,沒有水浸市區。

這與「水浸捷運」是不同的,因為「水浸捷運」的洪水,並不在各抽水泵站的排水範圍內,其受水浸並非是因為泵站抽水不及,而是山水沖入,這與泵站的功能不可相提併論。

因此,臺北市的以抽水泵站來抽排雨水的經驗,值得在經常遭受水淹的澳門內港「治水」借鑒。當然,由於兩地情況不同,澳門借鑑臺北市的經驗,將遇到很多具體困難。最大的障礙,是內港一帶碼頭林立,並不適宜興建泵站;即使是有個別空隙位置可以興建泵站,要將下水道主幹渠改建集中於此,改變現有下水道線路格局,也有困難。但只要解決了上述兩個具體困難,以興建抽水泵站來抽排雨水,對抗雨水和海潮「內外夾攻」,就將使內港一帶「水淹金山」的狀況,成為歷史。

總之,「納沙」襲澳導致內港再次水浸,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工務局和民署還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找「一勞永逸」的對策,為內港以至是全澳商民謀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