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逝世評價折射党的發展歷程

從中國共產黨建立至今,獲得“馬克思主義者”這一稱號的領導人均在黨內享有崇高威望。本刊記者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關於“馬克思主義者”又有5種不同表述: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

執政黨對逝世的政治人物作出的評價,不僅是普通的人物評定,也是執政黨的一項重要政治考慮。中共中央1980年起草、影響至今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毛澤東作出評價。

那麼,領導人逝世後究竟都有何評價?這其中又有何深意?

馬克思主義者

由於在黨內至高無上的地位,毛澤東逝世後的評價高度至今無人超越。今天,對毛澤東最常用的評價來自《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其中,“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一評價最具分量。這一評價在共產黨人內心的分量之重,從毛澤東的話語中便可看出。

在由埃德加•斯諾執筆的《毛澤東自傳》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1920年夏,我在理論上和某種程度的行動上,變成馬克思主義者,並且自此以後,我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從中國共產黨建立至今,獲得“馬克思主義者”這一稱號的領導人均在黨內享有崇高威望。本刊記者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關於“馬克思主義者”又有5種不同表述: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劉少奇、李大釗、董必武、任弼時、瞿秋白是中共90年歷史上的9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這9人中,前5人在中共發展或新中國的建設上長期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黨內的地位廣受認可。

李大釗是中共建立初期與陳獨秀享有同等威望的領導人,是中共的主要創始人。董必武亦是中共的創建人之一,並且是參與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之一。他的革命生涯比絕大多數中共領導人還要早:1911年,他在辛亥革命時便戰鬥在革命一線。1972年2月下旬,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下,毛澤東建議由董必武出任國家代理主席。

任弼時在上世紀40年代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他協助毛澤東領導了影響深遠的延安整風運動,在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中亦貢獻巨大。他長期抱病工作,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46歲。

瞿秋白則較為特殊,對其評價在歷史上反復變化。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瞿秋白就義五十周年紀念會,稱其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人民日報在紀念瞿秋白誕辰110周年時發表文章亦沿用了這一評價。

除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之外,陳雲獨自享有“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一稱號。他獨享的另一稱號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亦可見他在當代中國歷史和黨內的特殊地位。

此外,葉劍英、李先念、彭真、鄧穎超、楊尚昆、王震、徐向前等人都被稱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李富春和曾在遵義會議後接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習慣上也稱為總書記)的張聞天被稱為“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1987年辭去總書記職務的胡耀邦被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無其他修飾詞語。

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相比“馬克思主義者”這一至高的政治榮譽,領導人逝世後獲得的稱號中,還有更為“寫實”的一部分,即根據所從事領域工作確定的稱謂。這些評定中,最為常見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三種。同馬克思主義者一樣,三種稱謂前又有“偉大的”、“傑出的”等修飾語。

這其中,能夠稱為“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領導人並不多。這一名單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李先念、葉劍英、楊尚昆、王震。

兼具三個評價的還有彭德懷,具體表述為“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被毛澤東賦詩贊曰“彭大將軍”,十大元帥中,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威望僅次於朱德。而他在廬山會議上以萬言書直言上諫卻遭致打擊,又讓其在黨史上得到了特殊的評價。

其他常見的組合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或“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

前者的代表有徐向前,這位功勳卓著的將軍,在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負軍事與國防重任。享有這一稱號的還有賀龍、陳毅、羅榮桓、羅瑞卿等人。

後者的代表有劉少奇和陳雲。

被稱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的,還有鄧穎超和胡耀邦。

毛澤東的接班人華國鋒,2008年逝世後被稱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同樣被稱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而未被稱為“無產階級政治家”的,還有李立三、宋任窮、薄一波等。

隨著時間變化的評價

有兩類領導人去世後的官方稱謂改變較大:一種是新中國成立以前的中共早期領導人,另一種則是“文革”中逝世並在後來獲得平反的領導人。

前者最為典型的是陳獨秀。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明確使用了“陳獨秀投降主義”的提法,正式取代了此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定性。1981年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陳獨秀責任的定性,明確使用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提法。

這一提法直到2002年版《中國共產黨歷史》出版,才正式變更為“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去掉了“投降”二字。2004年4月30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紀念任弼時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採用了“共產國際和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的新提法。

另一位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王明,雖然經過多年研究評價有所改變,並開始強調其在抗日問題上的貢獻,但是至今官方評定仍然以兩次錯誤路線為主。

與陳獨秀命運相似的還有瞿秋白。

1945年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說瞿秋白在1927年11月-1928年4月犯了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的錯誤。1950年,毛澤東為《瞿秋白文集》題詞時讚揚他“英雄的立場”,“不願屈服”的精神。5年後,瞿秋白遷葬八寶山革命公墓。

“文化大革命”中,瞿秋白又被定為叛徒,墓地被紅衛兵破壞。直到1980年,中共中央為其恢復名譽。

在“文化大革命”含冤去世的一批領導人,十一屆三中全會迎來大轉折之後,才被重新評價。其中有劉少奇、彭德懷、陳毅、賀龍、陶鑄等。

事實上,一些領導雖未經歷從被打倒到平反的過程,其官方評價亦發生明顯改變。

如在1976年初逝世的周恩來,當時官方訃告稱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的忠誠的革命戰士,党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既無“馬克思主義者”稱號,也不見“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與多數人的評價軌跡相反,曾經在“文革”中風光無限的康生,因迫害大量幹部,雖在1975年逝世時獲評“中國人民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光榮的反修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的偉大的革命戰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党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但這些稱號在1980年均被撤銷,並被開除黨籍,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在“文革”後主持大量平反工作的就是胡耀邦。從劉少奇到瞿秋白等重大冤假錯案的平反工作,都曾經胡耀邦之手。胡耀邦在平反工作中表現出的果斷、公正和膽識,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威望。

淡化了革命年代的氣息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領導人逝世後的評價體系正在發生改變。

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訃告發佈中有一個區別於毛澤東、周恩來的評價: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

事實上,“共產主義戰士”這一評價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便成為中央領導人逝世後的常用語。享有這一評價的既包括老一輩領導人葉劍英、徐向前等人,也包括榮毅仁、謝非等後來步入高級領導人崗位的幹部。

2011年逝世的劉華清,跨越了從抗日戰爭至今的數個不同歷史時期,新舊時期的不同經歷也在其身後評定上體現出來:他是最近一位逝世的兼具“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稱號的領導人,同時也被稱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党、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

與前代領導人相比,“共產主義戰士”的評價與“馬克思主義者”皆屬政治榮譽,“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則更似“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屬“職業評定”。而相比以前,這些評價顯然淡化了革命年代的氣息。

與老一輩領導人被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等稱號不同,“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這樣的政治榮譽現今並非主要領導人才能享有。2009年逝世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獲得了同樣的稱號。

曾在“文革”時期進入政治局並權傾一時的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逝世後均未獲任何正面的政治評價。

與他們相比,林彪因其曾經的功績而處境不同: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33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林彪位列其中。

(蘆垚、林歆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