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傳媒應朝產業化模式發展

劉紹滿

眾所周知,任何時代的行行業業之間都存在競爭,本澳的傳媒機構之間相信亦是如此,同時還需要面對與附近地區或外入的傳媒之間的競爭,雖然講本澳的傳媒機構現時是遍地開花、各有特色、各顯神通在澳門這個不足三十公里的土地上爭食,不管是傳統傳媒也好,或是新興傳媒也好,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廣大市民的需求不斷提升,相信各傳媒將會面對生存與提升經營模式等實際性、客觀性的問題。對於本澳傳媒的發展問題,政府當局亦是十分關注的,新聞局日就組織澳門新聞界前往盧森堡及德國慕尼克進行考察交流活動,以期望進一步推動本澳傳媒業的整體發展。

其實是新聞局組織的考察團,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本澳傳媒代表成員瞭解當地的一些新聞事業發展的情況。 盧森堡的人口規模與澳門相若,兩地同樣使用多種語言,毗鄰地區都有較強勢的印刷傳媒和視聽傳媒。慕尼克是歐洲最大的出版業中心,德國多傢俱規模的出版社和新聞企業的總部所在地,也是德國培訓傳媒專業人才的基地之一。同時,考觀團成員亦與當地的政府、傳媒組織、業界和專業培訓機構會面交流,實地瞭解當地媒體的發展狀況,政府促進媒體發展的政策、新聞法規及行業運作等情況。

筆者亦是傳媒工作者之一,並是十分愛好這個行業,用通俗的話來講,傳媒未來的發展與否,都關呼到熱愛這行業工作者的養家糊口及社會新聞言論等問題,本澳傳媒機構代表能在政府當局的組織之下,外出參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只有走出去看看,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其實現時本澳原有的舊式傳媒,例如報紙傳媒與附近地區的來相比較,單一從發行量與品質上還比較,之間的差異非常之大,一些報業的發行量及報紙的紙質及排版品質,仍然是五十年不變的老傳統模式,有數不質,有質而少。當然在這麼多的傳媒當中亦有一兩間算得上是一家獨大的傳媒,品質還算得上是有水準的。可是,筆者則認為,本澳現時無論日報、週報或是電視及網路等新興傳媒,向政府當局註冊的數量相信已經不少於六十個機構的傳媒公司或集團。這麼多傳媒機構除了公型性及一兩間有實力的傳媒機構外,其餘的機構都是以較傳統的觀念去經營,但是以現時或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傳媒機構的經營理念及模式不轉變,相信將會社會淘汰及貶值。也可幸的問題就是本澳註冊的傳媒都基本上得到政府當局或社會團體以各種方式的支助,甚至有些傳媒就是依賴著某些支助才得以生存或發展,但是,若時代的變化或政策上的變化,依賴性的資源或事物沒有了,相信正如瞭解本澳傳媒內情的人都會講最少會有八成以上的傳媒機構就此關門大吉。因此,無論是有實力或正在發展的傳媒都好,各自都應該從轉變自身的經營模式而提升競爭力或生存能力。現正值本澳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任何行業停留不前,必遭受淘汰,若將過去的傳統報業走向文化創意產業還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特別本澳除一兩間具大名氣的報業公司外,其餘報業公司更需要政府的中短長期的政策扶持,從而將整體報業向走文化創意產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貢獻。

其實,本澳現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本澳傳媒的發展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相信有了政府的支持,在資源上有困難的傳媒機構透過政府推出更多的政策,將會有助進一步促進各傳媒的發展。同時,對報業本身來說也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轉機”,從傳統發展轉向新模式,從單一平臺轉向多平臺綜合開發,這是順應時代要求的,也是突破報業發展瓶頸的必要措施。總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會為報業的新一輪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為傳統報業激發了新活力,這是可喜的變化。因此,各報業公司或集團應該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經營理念,豐富並充實發展策略,注重競爭意識與協作意識的激發,在日新月異的媒介市場中做大做強,迸發出新活力,才能贏得新發展。

本澳傳媒亦可以學習內地或其他地區的做法,發展報業文化產業可以以打造印刷數位化產業園為抓手,延伸出版、印刷、發行產業鏈。印刷雖屬傳統產業,但數位化賦予了印刷業新的生命,並且展現了強勁的活力。印刷數位化是指印刷的數位化和網路化,包括印刷工藝、印刷內容以及經營管理的數位化、網路化。同時,若將本澳報業全面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就需要將報業與旅遊業有機結合,如何與發展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創建文化產業實體,這是報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課題。廣告是報業的重要支撐,也是報業與生俱來的優勢。但相當一部分報社的廣告還比較單一,廣告結構也不盡合理,除了報紙廣告外,鮮有其他形式的廣告,或可以透過整合性的報業團體,以有效的手段來吸引廣告客戶的投放,或可以調動廣告客戶投放廣告的積極性和熱情,激發潛在的廣告客戶,並且通過立體交叉的宣傳來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惠州的報業文化產業值得我們學習,惠州市全媒體產業園區項目建設主體是惠州報業傳媒集團,地址在江北西區8號社區,占地面積58000平方米。該園區以全媒體文化生產和文化物流(印材物流)為龍頭,以報紙、網路、視頻、雜誌、出版、流動LED等相互融合的全媒體形態為主要載體,以文化傳播、資訊服務、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印材物流、書畫交易、文化創意、文化會展、人力資源培訓等相互支撐的產業形態為主要內容,建設惠州市全媒體產業園區,打造輻射粵東乃至全省的全媒體文化產業交易平臺,建成粵東最大的全媒體產業基地,建成後,園區年經營收入預期超過7.3億元。筆者認為,將本澳傳媒業發展成傳媒性的文化產業是需要從多方向出發,本澳是具有國際性城市及葡語國家地區等的特殊因素,若本澳將來充分利用橫琴或新填海區設立傳媒園區,相信將是一項非常好的設計,亦相信此項計劃會為本澳經濟多元發展帶來良性的效果及影響力。

筆者從瞭解深圳特區日報日前的一篇命名為“從文化沙漠至文化強市”為題的文章瞭解到,深圳文化產業近5年來一直保持著年均約20%的增速。2002年,深圳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約55億元,僅占全市GDP的2.5%,但2009年這一數字已達531.3億元,占全市GDP的6.5%。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文化產業已實現增加值280億元。深圳市新聞出版局提供的數字顯示,盡管遭遇國際金融危機芝沖擊,深圳市新聞出版業2009年仍實現了逆勢上揚,總產值達348億元,較上年增長12億元,增幅達3.6%。從上述深圳傳媒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對社會經濟起到的作用,可以明白到,傳媒出版行業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產業,是需要政府繼續支援發展的傳統產業。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局的資料,本澳日報的總體發行量在回歸後多年均沒有明顯的變化,僅是在2007年才從16.9萬份增加兩成至超過20萬份。以2007年12月底澳門本地出版的日報的總發行量(202880份)和同期澳門的總人口(53.8萬)計算,澳門每千人擁有377.1份日報。根據聯合國世界統計手冊的統計數字,在2006年,香港每千人擁有223.1份日報,中國內地則是每千人擁有73.9份日報,如果僅按人均擁有日報量看,澳門報業的發展相當不錯,這個數字還沒計屬於本地的派在外地的報業刊物。根據《澳門公共傳播狀況調查報告(2001~2007)》的資料,過去六年,居民閱讀報紙比率是80%。

筆者雖然沒有準確得到本澳整體傳媒出版行業每年為本澳創造具體經濟效益的資料,但是從上述的資料資料來分析,相信為社會帶來的效益是不少的。可以作為由於本澳的市場過細,出版行業越來越多,真正有能力、有實力的傳媒出版報業公司是很少的,因為最大的原因在於傳統遺留下的問題及缺泛政府在政策上有效的支持,並使得很多傳媒出版行業在人力資源上及財政資源上出現“空白”及“短缺”等不良的現象。

既然傳媒業屬於特區政府定為文化創意產業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為了使之個行業得到穩健持續發展。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在未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就加強對本澳傳媒出版行業的發展方向、定位、宣傳創意等方面在政策上落足力量,繼續支持傳媒出版行業的發展,使之持續為社會創造更佳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