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關鍵”:哪個能決定台灣“大選”勝負

2012年台灣「大選」無疑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選戰,也是-次「非典型選戰」。什麼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性因素?目前兩岸學界先後提出「基本盤決定論」、「中間選民決定論」、「首投族決定論」、「中台灣決定論」與「兩岸政策決定論」等五大關鍵說。然而,影響選舉的因素眾多,又相互制約,過去的「大選」中也沒有得出一個規律性的結論,因此很難說哪一個是決定性的或關鍵性的,只能說上述因素都是影響選舉的重要因素。根據過去台灣「大選」的經驗,有時往往是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影響了選舉結果。

「基本盤決定論」

目前各界判斷藍營馬英九勝選者,除了個人的感覺外,許多人尤其是大陸學者基本上是以「藍綠基本盤」來判斷,即認為藍營基本盤大於綠營基本盤,這是馬英九勝選的關鍵。然而,這一判斷缺乏科學的理論支持,也缺乏歷史經驗的佐証。

藍營基本盤與綠營基本盤基本上都是學者根據以往的選舉得票做出的大致判斷,而不是一種理論的精確計算。長期以來,人們對藍綠力量的判斷是建立在「藍大於綠」這一結構性認知基礎之上的。然而,藍營基本盤與綠營基本盤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於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如果用過去的藍綠基本盤來判斷未來藍綠勢力或勝選結果就會發生錯誤。

在早期藍綠力量對比中,藍營佔有很大優勢,綠營勢力相對不足(以民進党成立後的形勢觀察),較早時藍綠勢力比例大致為8:2,後來變為7:3,再變為6:4。目前藍綠基本盤之比是5.5:4.5還是5:5尚無定論,因此無法再簡單套用過去的藍綠基本盤標准來判斷馬英九必然勝選。從近王年來大大小小的選舉與藍綠結構變化看,台灣政壇呈現明顯的「藍消綠長」與藍綠基本盤趨近態勢,尤其是去年的五都選舉,民進黨總得票數多出國民党40多萬,是否還能講藍大於綠,顯然是有疑問的。有學者講,過去民進黨的選舉得票率很少超過45%,因此2012年選舉還是馬英九獲勝。這是一種機械且傳統的思維,受到基本盤「藍大於綠」舊有框架的限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很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

從台灣過去幾次「大選」經驗看,沒有一次選舉結果是由「藍大於綠」的基本盤所決定的。2000年「大選」,雖然基本盤呈現「藍大於綠」的態勢,但因藍營的分裂,卻讓綠營的陳水扁取勝,2004年「大選」,雖然基本盤仍是「藍大於綠」,卻因「3.19槍擊案」,陳水扁得以連任。可見,基本盤不是過去「大選」勝選的關鍵,似乎意外事件更是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間選民決定論」

台灣雖然呈現出藍綠二元的社會結構,泛藍與泛綠成為台灣兩大社會與政治勢力,藍綠矛盾也成為台灣社會的基本矛盾,藍綠結構在「大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影響。但事實上,在藍綠之外,還存在一個非藍非綠的中間群體或中間選民。

在早期藍綠兩大陣營差距比較大(尤其是民進黨執政前)的情況下,中間選民對「大選」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長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但在藍綠力量日趨接近的情況下,中間選民在「大選。中的關鍵性作用越來越重要。上屆「大選」,馬英九能夠大勝民進党200多萬張選票,顯然不只是藍營選民的回歸與團結,更重要的是由於中間選民對陳水扁與民進黨感到失望與不滿,大量轉向支持形象清新的馬英九,這幾乎是一個公認的結果與事實。那麼這次選舉,中間選民是否仍會發生關鍵性的影響,則是值得探討與期待的。

中間選民的特性是無固定支持對象,具有流動性、移動性大的特點,更傾向於人選而不是黨派。在台灣「大選」中,究竟有多少中間選民不易準確判斷。一般估計,實際投票的中間選民大約有200萬人,在雙英對決呈現五五波的格局下,這200萬左右的中間選民將會發揮關鍵性作用。但與上次「大選」情況有所不同,中間選民可能出現分裂投票:不滿馬英九執政表現者可能選擇蔡英文,而質疑蔡英文兩岸政策不清與經濟政策方向不明者則可能將票投給馬英九。那麼,有多少票會投給馬英九,又有多少票會投給蔡英文,也不易確定。若中間選民的天平更傾向馬英九,則馬英九勝選機率增大;若天平更傾向蔡英文,則蔡英文勝選機率增大,若雙英獲得的中間選民選票呈現五五平分,則中間選民可能變為非關鍵性因素。因此中間選民對這次「大選」的影響雖然重要,但是否能成為2012年選舉的關鍵因素,目前還不易判斷。

「首投族決定論」

2012年台灣選舉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即「首投族」,這是蔡英文首先提出並積極爭取的對象。「首投族」即首次投票的年輕人,估計到明年「大選」,台灣「首投族」將會達到120萬,約占總投票人數的1/10,因此不少人講「得首投族者得天下」,即誰贏得「首投族「的支持,誰就將贏得選舉,乃謂「首投族決定論」。

台灣「首投族」大多數是大學生或畢業不久的青年人,他們的政治傾向並不顯著,除少數親藍與親綠者外,大多政黨屬性不明,可塑性強,更重視人選而不是黨派,是「雙英」積極爭取的對象。蔡英文的政治敏感度較高,首先提出「首投族。這一概念,全力爭取以「首投族」為主的青年人支持,並提出許多對「首投族」有很大吸引力的理想性主張或政策。而馬英九的政治敏銳度相對不足,對「首投族。重視不夠,起步晚,有民意調查顯示,「首投族」(20歲到29歲)支持蔡英文的比例達50.9%,遠超過對馬英九的33.6%的支持率。雖然在馬英九積極努力出臺多項有利青年的政策之後,「首投族」支持馬英九的比率有所上升,但由於「首投族」投票意向流動性大,任何重大事件都可能改變他們的投票取向,因此他們對選舉結果有何影響很難確定,目前還不能得出「首投族」決定「大選」結果的結論。

「中台灣決定論」

台灣藍綠力量對比在地域分佈上有很大不同,政治版圖呈現明顯的「北藍南綠」格局。於是許多人提出這次「大選」的關鍵在中台灣,即「決戰中台灣」,誰能在中台灣勝出,就有可能贏得「大選」。

在「北藍南綠」格局下,選情也呈現馬英九「北強南弱」與蔡英文「北弱南強」的顯著特徵。目前在北部地區,除宜蘭縣外,其他縣市均是國民黨執政,南部地區除嘉義市外,其他縣市全由民進黨執政。在五都選舉中,國民黨在北部的臺北市與新北市以較大優勢勝出民進黨,在南部的高雄市與台南市,民進黨以絕對優勢勝出;在中部的台中市,國民黨則以微弱多數勝出。在明年「大選」中,馬英九正力爭鞏固北部選票優勢,積極開拓南部選票熏蔡英文則是鞏固南部優勢,積極開拓北部票源,而雙方同時表示「決戰中台灣」。

提出「決戰中台灣」的主要原因在於,長期以來,中台灣是泛藍的天下,國民黨在中台灣佔有明顯優勢,並將綠營勢力壓縮在濁水溪以南區域。然而,由於國民党「老大」心態嚴重,缺乏進取精神,對中台灣的經營不夠努力,導致在去年的五都選舉中,一個空降(非本地人)的民進黨候選人蘇嘉全在短短數月裏,跑遍台中縣市各鄉鎮,獲得廣泛支持,僅以3萬票之差輸給國民党老將胡志強。這讓民進黨意識到綠營在中台灣大有可為,只要能在中台灣勝出或與國民党打成平手,就有可能拿下政權。

五都選舉之後,國民黨雖然取得新台中市的執政權,卻失去大量選票,中台灣危機浮上臺面,國民黨不得不面對中台灣選情嚴峻的局面。新一屆國民党「全代會」移師台中召開,正式通過馬英九與吳敦義為正副「總統」候選人參加2012年「大選」,也是國民党與馬英九拉台選情的需要。就目前中台灣的選情觀察,馬英九的優勢不優,蔡英文的弱勢不弱,呈現勢均力敵的格局,預計「雙英」在中台灣的得票數將不差上下,至少蔡英文不會輸太多。民進黨內部民調顯示,蔡英文與馬英九在台中市、彰化縣與南投縣等中台灣的支持率呈現五五波的拉鋸戰。

其實,對「雙英」來說,不只是在中台灣,北台灣、南台灣都必須極力爭取。馬英九在北台灣佔有優勢,但優勢並不大,在南部則落後蔡英文很多,如果北部多贏的票彌補不上南部輸去的選票,就可能輸掉選舉,因此國民黨必須強固北台灣,積極開拓南台灣票源。最近,馬英九當局力口大了對南台灣的投資建設,採取了一系列致力於發展南部的政策措施,這難免給人買票之嫌,對扭轉南部不利局面幫助有限。

不過,民進黨最新內部評估認為,蔡英文勝選的關鍵在北部。據透露,民進黨在參考過去選舉得票情況與多個民調後認為,北部才是關鍵戰略位置,蔡英文若在國民黨執政的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縣小輸馬英九35萬票以內,蔡英文就可能贏得選舉。可見,「決戰中台灣」論並不準確、可靠。應該說,國、民兩黨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輸不起,每一個地方都必須盡力爭取,力爭多贏少輸,才能累積更多票源,立於不敗之地。

「兩岸關系決定論」

台灣「大選」,無法回避兩岸關系因素。兩岸問題在台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越來越重要,對「大選」的影響也越來越不可忽視。但兩岸關系對「大選」的影響是非常複雜的,可能還不能講是決定性因素,只能是關鍵性因素之一。

如果從馬英九執政後開創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與兩岸經濟合作的成就講,馬英九獲得廣泛的民意支持,絕對應當當選連任。據最新民意調查,台灣民眾對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支持率超過70%,對兩岸經濟合作滿意度超過60%,而馬英九參選只要獲得50%多一點的選票就能獲勝,馬英九似乎必勝無疑,但事實並非如此。兩岸關系發展的政績並沒有轉化為台灣民眾對馬英九執政滿意度的提高,馬英九的執政滿意度近兩年來一直只有35%左右,不滿意度則超過40%。看來,兩岸因素對馬英九的利多,被其他施政不滿意度所抵消,使得兩岸因素在「大選。中的優勢作用受到影響。兩岸因素能否成為選舉勝敗的關鍵,仍需要觀察及選後的評判。

相對的,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扮演「反方」角色,一直持否定與批判態度,一切均從負面思維的角度批評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親中賣台」,-否定與反對ECFA,認為兩岸合作損害台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