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形勢 會展業應爭取早日“自立”

子悠

上周初,特區政府經濟局舉辦“會展活動激勵計劃”介紹會,向會展業界講解細則條款,標誌著經濟局將正式接手會展業激勵計劃。這是繼經濟局做出架構改變,設立廳級部門負責本澳會展產業政策研究和制定之後,在協助會展業發展功能上又一次的進步。分析認為,會展奬勵計劃逐步由旅遊局轉到經濟局,反映出會展業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逐漸從當初只是作為促進旅遊的元素之一,發展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並被更多的賦予促進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期許。這一過程中,政府的資助對會展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未來既然要將會展業作為一個獨立產業,必然要求其更多的面向市場,實現“自立”,而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對本澳會展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有清晰認識。

政府資助作用有望更具成效

為促進本澳會展業發展,特區政府自209年啟動“會展活動激勵計劃”,由旅遊局作為統籌和負責單位。顯示出當時在本澳會展業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時,會展業本身更多的是作為促進旅遊發展的一個元素。這是符合實際的,即避免了一開始就大張旗鼓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帶來的資源過多消耗,又透過與本澳傳統支柱產業——旅遊業的聯繫,起到以強帶若,實現共同發展的作用。按旅遊局資料顯示,2009年5月至今年5月,共有246項活動受惠,包括95項會議及大會,47項展覽及104項奬勵旅遊,與會者110萬人次,資助金額為4960萬元。政府今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延長此計劃預算金額為2700萬元。

從業界的反應,以及本澳會展業的實際成績來看,該資助計劃取得的成績亦是相當理想。數據顯示,本澳去年全年舉辦的會議及展覽活動總數共1399項,較2001年澳門會展活動的252項,翻了5 倍,其中自2009年及2010年的增長幅度為最;而在收益方面去年澳門會展經濟效益逹6億澳元較2008年的5千萬呈飛躍式增長。在政府大力資助顯示出支持本澳會展業發展的影響下,本澳亦可能繼續成為展覽面積亞洲成長最快速地區之一,繼展館面積由2001年的不到1萬平方米增至近15萬平方米後,現在新建及活化、利用會展場地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預期未來一段時間,本澳會展場地將持續增加。同時,本澳會展業界也從無到有在資助帶來的會展活動增多過程中受益,現時會展的場地搭建、物料供應、物流運輸、公關廣告等已基本可由澳門企業提供,為澳門會展業下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及基礎。

而爲了更好促進本澳會展業發展,使之成為促進本澳經濟實現適度多元化的重要一極,特區政府不僅設立了諮詢研究機構——會展業委員會,亦透過政府部門的架構重組調整,在經濟局下設會展業及產業發展廳,負責會展業政策的制定。今次更是將原本屬於社會文化司範疇,旅遊局負責的會展活動激勵計劃劃歸經濟局,更好的將政府支援會展業發展的功能集中,避免機構重疊,標準不一,讓業界無所適從的情況。雖然貿易投資促進局在推動會展業發展方面亦有負責,但相較過往的“跨司”分工,現時經濟局與貿促局同屬經濟財政司,相信在內部溝通和協調上也會更加順暢。亦可預期,會展活動激勵計劃的成效將進一步發揮。而據經濟局局長蘇添平表示:“計劃基本內容不變,但會簡化申請手續及程式,預計接辦計劃後批出的資助與旅遊局相若”。

長遠來看 會展業應“擺脫”政府資助

縱觀區域乃至全球會展業發達的地區,在會展業起步之初,都有政府的影子存在,無論是政策、資源的傾斜,還是直接的財政資助都有過嘗試,實際效果亦相當不錯。反觀本澳,會展活動雖然一直都有,但是真正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並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還只是近幾年的事。亦即本澳會展業仍處於剛起步階段,政府有必要投放資助提供協助,包括提供資源及相關便利措施,如盡量簡化申請手續及程式等。

但是,會展業之所以稱之為產業,其亦應具備產業的特質,應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市場化運作,而非只是在政府資助下呈現出短時間的突飛猛進。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最近在2012年度施政方針辯論過程中談到會展業時就曾表示,不希望澳門會展只是“畀面派對”,強調政府政府只會扶持產業一段時間,往後必須自我成長。他認為,澳門會展業要由過去純粹的政府主導,發展到市場主導,現階段須為未來發展摸索出路,發掘、證明澳門能在某一領域的會議展覽中殺出血路,能夠實現有人流、有客源、有利可圖及可持續發展。並舉例稱,近期的車展及遊艇展均是不俗的例子。

譚司長代表特區政府的表態,表達出政府對會展業發展的支持態度,亦對會展業界提出要求,希望業界能夠早日“自立”,實現在市場環境中自由競爭和運作、成長。其實,不單是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需要“自立”,從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角度來看,會展業早日“自立”也是必然要求,因為澳門始終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過多集中資源支援某一方面有違其基本要求,而且亦可能產生不利影響,比如過往雖然集中資源推動博彩業發展帶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亦不可否認亦帶來一些“後遺癥”。而且,政府資助會展業需要動用不菲的財政資源,亦不可避免的造成財政壓力,國家今年初五部委發文叫停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這一事件本身就蘊含值得本澳借鑒的內容。

所以,本澳會展業界應該拋開依靠政府的思維,儘早對本澳會展業發展情況作出探究,結合自身特點,規劃出一條適合本澳會展業“自立”發展的道路。

認清形勢 有針對性作出努力

對於本澳會展業的發展,曾經有人總結認為:“澳門會展業已邁向國際化,今天的澳門已備召開大型國際會議的軟硬實力。硬實力表現在擁有林立的世界級一流酒店和旅遊休閒設施;亞洲最龐大的會議展覽中心和多樣化的會議場所設施,現時澳門會展展館算具規模的約十間,包括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澳門漁人碼頭、綜藝館、科學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威尼斯人會議展覽館,大大提升了澳門會展的檔次和競爭優勢。軟實力表現在:獨特的中西文化的旅遊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全世界密度最大的世遺景區;優越的地理位置——中國內地的‘南大門’,成為十億人口走出國門,歐盟、葡語國家、世界華商走入中國內地龐大市場的重要門戶。”

事實上,正如我們前面所述,本澳會展業無論是從舉辦數量,以及產生效益上今年來都有所增長。與此同時,一些有影響力的會展品牌也在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參展商和主辦方開始關注澳門的集休閒與娛樂一體的會展市場。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參展商與會及參加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大大提升了澳門城市的國際影響力。不過,這些成績並不能證明本澳的會展業已經定型,或者說成為區域內會展名都。因為,不單是在整體數量上、經濟效益上澳門的會展業仍與會展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澳門會展業發展受限於本澳及周邊競爭的實際情況亦面對一些先天限制和挑戰,需要業界去努力克服

其一,從本澳經濟產業構成來看,會展業缺乏特色商品和購買商作為根基和支撐。所以本澳會展業在沒有產業可以依託的情況下,只能發展服務平臺,更好地做好仲介的作用。在這個情況下,澳門會展充當的更多只是仲介橋樑和平臺的作用,會展業拉動經濟發展的效應打了一定的折扣。

這一限制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改變的。因此,有人分析認為:“澳門未來會展的特色和優勢,應該著眼於從‘優質服務’入手,以服務品質取勝。也就是說,要從澳門的政策優勢、制度優勢以及葡語國家平臺等優勢出發,努力打造有澳門特色的,連接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乃至世界各地的國際會展中心”。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現時本澳會展業界只是實現“場地搭建、物料供應、物流運輸、公關廣告等已基本可由澳門企業提供”的水準是遠遠不夠的。未來還需繼續在人力資源引進和培養、會展活動的宣傳推廣、會展活動所需其他周邊服務等方面不斷作出努力。

其二,從區域內會展產業發展情況來看,新加坡、臺北市、香港、南韓、日本、北京及上海等起步較早的地方,現時已經可以稱作“會展之都”,本澳作為“後起之秀”在追趕先進的過程中必然會與他們形成競爭,而本澳會展是否具有足夠競爭力?以及即使勉強爭得一線機會是否會“得不償失”都值得考慮。

這一點從根本上說是要確立本澳會展業的主體類型。應該在分析研究周邊會展城市的產業發展類型基礎上,結合澳門自身特色的娛樂和旅遊來帶動會展業的發展,打造出澳門會展的鮮明特質。規模上,本澳可能因為人力資源、展會空間等方面限制,難於周邊的會展城市競爭,但是可以再內容上下大功夫,將澳門會展定位為“小而精”,面向特定及高端客源。另外,亦要更好的研究與周邊城市在會展商的合作,實現錯位發展,在整體區域會展業發展中,實現本地產業的進步。

最後,亦需要指出一點,雖然政府未來會在會展業的發展中逐漸淡出直接資助扶持的角色,但是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缺席”,而是要更好的承擔起運用法制、政策手段來調控規範會展市場,使會展業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現健康發展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