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兩岸關係十大事件

《臺灣週刊》編輯部評選出2011年兩岸關係十大事件,具體如下:

一、 胡錦濤在APEC等重要場合宣示對台政策立場

11月12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美國夏威夷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胡錦濤強調,相互尊重核心利益是中美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關鍵。希望美方切實按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定的原則,慎重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11日,在會見連戰時,胡錦濤表示“九二共識”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認同“九二共識”是兩岸開展對話協商的必要前提,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保持台海形勢穩定,為了兩岸民眾福祉,雙方應該繼續堅持和維護“九二共識”,增進政治互信,繼續引領和推動兩岸關係開闢新的前景。年內,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一再強調,“九二共識”是一個客觀事實,否定“九二共識”,兩岸協商就難以為繼,已有協商成果也將難以落實。兩岸關係“一定要前進,一定要穩定,一定要團結,一定要共贏”。國台辦主任王毅也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九二共識”不容否認,兩岸關係不容倒退,台海和平不容得而復失,兩岸同胞的福祉不容遭到破壞。輿論普遍認為,大陸領導人密集宣示對台政策立場,表明了“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為兩岸關係繼續平穩發展續定基調,也將對臺灣2012年選舉產生重要影響。

二、 馬英九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1月1日,馬英九在元旦講話中強調,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平穩向前發展。此後,馬又在“雙十”、“總統”選舉政見會、電視辯論等多個重大場合反復強調“九二共識”等大陸政策基調並大力宣揚其兩岸政績,指出“九二共識”客觀存在且不可替代,“九二共識”關係到臺灣民眾的安定生活和經濟繁榮,是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石,若推翻“九二共識”兩岸必將陷入不確定狀態,對臺灣產生重大衝擊。只有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發展所有成果才能向前推動,讓臺灣不斷向前行。3年多來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大陸恢復協商,大幅降低台海緊張,並取得兩岸直航、簽署ECFA、陸客赴台等豐碩成果,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兩岸政策給臺灣創造出巨大“紅利”。同時,痛斥民進黨罔顧事實、模糊焦點,一再挑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勢,只會讓兩岸陷入將張、不穩定狀態。總體而言,大力宣揚“九二共識”等大陸政策和兩岸政績,成為馬尋求連任重要的文宣內容之一,也使該議題成為島內“大選”重要焦點之一。需要指出的是,10月馬英九在閃電拋出“兩岸和平協議”議題並附上“全民公投”等多項前提條件,引發各界更大爭議,馬隨即在此議題迅速脫身。

三、 蔡英文拋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等兩岸論述

2月23日,蔡英文在出席民進党智庫揭牌儀式時表示,臺灣與大陸有共同責任和利益,兩岸須維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關係。蔡的這一論述被島內主流輿論抨擊為晦澀難懂的“空心政見。”面對外界的質疑與壓力,8月23日,蔡英文在“十年政綱”中正式亮出兩岸政策底牌。蔡在政綱中再次強調,在“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在隨後的記者會上,蔡又拋出“維持臺灣現狀與民主機制”是臺灣內部最大共識,這一“臺灣共識”是與大陸建立互動架構關鍵前提的新論調。12月初蔡拋出“兩岸對話工作小組”震撼彈,但隨即在首場“大選”電視辯論中再次否認“九二共識”,宣示“臺灣共識”。對此,藍營堅持“九二共識”,強烈抨擊蔡的兩岸主張“空、變、亂”。島內輿論則認為,蔡的兩岸論述“戰略上明確,戰術上模糊”。一方面,政治定位清晰,蔡堅守“ 一邊一國”的“台獨”底線,否認“九二共識”,強調“維持臺灣獨立的現狀”;另一方面,競選戰術模糊,蔡揚棄操縱族群、省籍等激進式“台獨”,轉向價值理念認同等柔和式“台獨”,試圖以模糊、抽象、彈性的兩岸論述混淆視聽,從而騙取中間、經濟選票。

四、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實施

1月1日起,ECFA早期收穫計劃正式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步入正常化、規範化和機制化的新階段。由於長期以來兩岸經濟合作始終是以“投資帶動貿易”,具有較大局限性,包括投資區域集中、產業集中、對外依賴度高、合作模式單一等。改變這一狀況的關鍵就是要調整兩岸經濟合作的方式,實現更合理的要素配置與調整,而ECFA為這種調整提供了有利契機。兩岸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後,雙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會獲得更大市場。ECFA正式上路後,可降低兩岸產業鏈中的加工製造成本,加上兩岸“三通”等要素,兩岸產業分工將會出現新的格局與趨勢,從而使兩岸產業共同提升國際競爭力;還將使兩岸優勢互補,強化分工協作,有助兩岸共同創新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實現共創雙贏。2月22日,為處理ECFA相關事宜、在兩會架構下成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首次例會在台召開。與會雙方就經合會工作小組設置、ECFA後續協議啟動、ECFA早期收穫執行、兩岸經貿社團互設機構等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多項共識,為更好落實ECFA奠定堅實基礎。

五、 兩岸隆重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10月9日,首都各界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高度讚揚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烈在尋求民族復興過程中的豐功偉績,呼籲海峽兩岸應弘揚中山先生與辛亥革命先驅振興中華的宏願。10日,馬當局在臺北高規格舉辦紀念“建國百年”的中樞暨各界慶祝“雙十”大會,馬英九在講話中指出辛亥“雙十”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記憶與資產。此外,兩岸民間亦舉行了多種紀念活動,如在武漢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由臺盟中央、全國台聯共同舉辦的“辛亥革命與臺灣同胞”圖片展、來自兩岸26家媒體的40多名記者組成“重走辛亥路”聯合採訪團探訪大陸各地辛亥遺跡等等。兩岸主流輿論指出,儘管兩岸存在意識形態差異,但中山先生與辛亥革命精神始終是獲得兩岸民眾乃至全球華人集體認同的共識象徵。辛亥革命精神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寶貴資產、兩岸交流往來的重要連接點。紀念辛亥百年就是要團結兩岸同胞,團結全體中華兒女,繼承和弘揚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理念,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六、 臺灣正式招收大陸學位生

1月4日,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台“立法院”去年通過的“陸生三法”,核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規定臺灣大專校院招收陸生名額及方式、陸生入出境程序、在台輔導措施等。根據台教育主管部門與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陸聯會)核定,2011年臺灣高校有27校共81個系所招收82名博士生,80校共465系所招收571名碩士生,有報名資格的學生限於2010年8月臺灣方面所承認學歷的大陸41所高校。共87校660個系組在大陸招收1488名本科生,有報考資格的學生限於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6省市參加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高中畢業生。陸生赴台入學正式成行,不僅可為大陸及臺灣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發展帶來多重積極效應,還可以推動兩岸教育向正常化邁進,增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與信任,促進兩岸各領域的合作更趨密切,夯實兩岸正常交流的民意基礎,從而為全面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的持續深入創造有利條件。

七、 大陸遊客赴台個人遊正式啟動

6月28日,290位來自北京、上海、廈門3個首批試點城市的大陸遊客,以自行規劃、自由走訪的形式展開赴台旅遊行程,標誌著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正式啟動。臺灣自2008年7月開放大陸遊客赴台旅遊,但限於兩岸特殊現狀,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採取“團進團出”的模式,兩岸民間交流仍處於不對稱、不平衡的非正常狀態。為推動兩岸人員往來趨於正常化,兩岸雙方就兩岸民眾雙向旅遊達成“循序漸進”、未來適時開發個人遊的共識。隨著兩岸各界要求儘快開發個人遊的呼聲不斷高漲,兩岸雙方積極展開多次協商,終於在6月21日完成個人遊換文程序,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成行。這不僅為臺灣經濟增長帶來大幅利好,還標誌著兩岸民間交流走向正常化,促進兩岸民眾消除隔閡,減少排斥,增進互信,為兩岸關係不斷健康發展、互動互助積澱長期的民意基石。

八、 香港在台設立辦事處,台港關係進一步深化

12月19日,香港在臺灣成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並擬定於2012年3月正式掛牌。這是香港在台正式成立的綜合性辦事機構,標誌著港臺關係發展步入新階段。首任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主任梁志仁表示,辦事處將一方面協助促進港臺投資、金融及商務等經貿往來;另一方面致力增進港臺文化、教育與觀光等方面的交流。辦事處還會協助推動和落實港臺合作項目、支援在台港人和港企、吸引台商赴港投資、助香港業界瞭解當地市場情況、加強雙方在文化創意方面的交流及合作,以及推廣香港形象等。年內,港臺醫療、文化、科技、產業等合作與人員往來交流更加密切,港臺關係取得大幅進展。此外,澳門在台設立的辦事處也已投入服務,擬于明年元月正式掛牌。早在7月15日,臺灣駐港澳機構“中華旅行社”、“臺北經濟文化中心”均正式更名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輿論指出,台港澳正式互設辦事機構,是台港澳關係發展中的大事,也是兩岸關係改善的又一大碩果,對台港澳關係深層次發展及增進兩岸民眾福祉與交往具有積極與重要意義。

九、大陸“十二五”規劃提出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

3月初,2011年政協人大“兩會”正式通過“十二五”規劃。《規劃》明確提出,要積極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要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貿易,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產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