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內閣」新人點將錄

近期,「陳沖內閣」第一波名單出爐,在改組變動的職位中出現一些新成員,均是在各自業界的名流要角,現將部分新面孔作簡要介紹:

土木工程專家——「教育部長」蔣偉寧

蔣偉寧,現年54歲,台大土木系畢業、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與地震工程系博士,知名的土木工程學者。蔣留學返台後到「中央大學」任教,歷任「中央大學」土木系主任、主任秘書、教務長、研發長、副校長及校長等職,曾獲台「教育部」、「國科委」等教學研究獎項,教育行政資歷完整,嫻熟教育事務,是教育界中壯世代傑出人才。

蔣偉寧在教育界最令同儕津津樂道的成就之一,是協助「中央大學」由教學型大學轉型為教研並重的研究型大學,並成功推動「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為大專教育資源整合做出貢獻。同事形容蔣偉寧是「拼命三郎」,EQ好、人緣佳,是一位溝通高手。蔣偉寧做事面面俱到,很會協商,即便是對方態度不好,蔣也能心平氣和地溝通。外界一想到「中央大學」就是航空專長,但蔣認為「中央大學」光電、地球科學等學科也很強,但總是被忽略,他每次都「提醒」媒體,「我們有很多很好的系,要幫忙寫一寫」,希望「中央大學」的好能讓外界知道。媒體喜歡寫「台、清、交、成」,蔣偉寧會告訴記者,可不可以加個「中」,蔣也是少數很願意接媒體電話的大學校長。蔣為「中央大學」爭取資源可說是「不遺餘力」。學生填志願一窩蜂寫台大,蔣就出來呼籲,擔心好學生受外界影響都填台大,台大以外學校卻收不到頂尖生,對台灣高等教育發展非常不利。大學校長長期在學術界,決策謹慎,也略顯緩慢,未來能否達成外界對教育改革的期待、有沒有政治EQ,都將考驗蔣偉寧。

畜牧產業權威—「農委會主委」陳保基

陳保基,1952年生。台大畜牧學系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家禽學博士,曾任「農委會畜牧處長」,後任教於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農政經驗豐富。在2012年「大選」期間,陳保基也曾以「救農業,需要新思維」投書媒體,反對「老農年金」一遇「大選」就加碼。此外,他也擔任國民党智庫顧問,長期對農業政策提出建言。

陳保基的出線並不讓人意外,陳在畜牧產業界是名號響叮當的權威,他正是在台灣當年面臨口蹄疫事件危機時,站在第一線指揮的重要人物,也有實務經驗,台灣的番鴨育種以及台灣黃金雞,都有陳保基多年耕耘的身影。陳保基不但學有專精,且親和力強,為人處事熱心,身段極為柔軟,在黨、政、產、學都有豐沛人脈,所以在消息曝光之後,來自各界及親友們的道賀電話,足足響了一整天。陳保基長年和藍綠陣營相處得都不錯,他曾是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多年來也參與國民党智庫;即使民進黨執政期間,他也和綠營部分人士保持不錯的關系,在中南部人脈也較為豐厚。對于未來施政已有想法,最迫切的美牛問題以及農地問題,他都將與相關部門討論後妥善解決,他也期許積極解決休耕地的活化、有機農業的推動、農村人口老化等課題,目標是要讓台灣農業國際化,找回台灣農業的光榮。

知名作家「文建會主委」龍應台

龍應台,1952年生於高雄縣大寮鄉眷村,生肖屬龍,姓龍,又在龍年「入閣」,也算巧合。父母親分別從大陸湖南及浙江遷移至台灣。龍應台出名甚早,28歲時即因撰寫「野火集」專欄轟動海內外,被詩人余光中喻為「龍卷風」。

龍應台於1984年起在《中國時報》副刊以<野火集>為名寫專欄,對時局及社會進行犀利批判,筆鋒如利劍。1999-2003年間,龍在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延攬下,擔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當年,她以執著于保護古跡與老樹等文化資產的強勢作風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卸任後,她轉赴香港大學任教。2005年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耕耘台灣的公民社會。頂著著名作家與人文學者的光環遊走兩岸三地,龍應台享譽華文界,卻也不乏爭議。有些人批評她總以「外省人式」的眼光看世界,甚或只是在「緬懷威權時代」。

5月20日,「文建會」即將升格為「文化部」,龍應台也將成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對於「入閣」,龍應台說:「咬牙下決定之後,已經嚴重失眠,每天心情沉重,好像戴著頭盔要去當兵或者是高空跳水.」島內輿論指出,由於龍在華人世界有高知名度,非常適合肩負起營銷台灣文化代言人的重任,但從政不是當偶像、更不是拼個人形象,個人風格強烈、敢批敢言的她,未來如何放下身段、折沖協調太多不同的聲音,帶領台灣的文化產業沖向世界,面臨許多挑戰和考驗。

「經濟界大炮」——「政務委員」管中閔

管中閔,1956年8月生於臺北。台灣文化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碩士、聖地亞哥分校經濟學博士。歷任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台大經濟系專任教授,「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國科會」社科研究中心主任,台大經濟系財金系合聘教授,「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研究所研究員等,2001年任「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所長,2002年任「中研院」院士。專精計量經濟學的管中閔,是島內相關領域的個中翹楚,但不同於一般「台大幫」的學術菁英,管向來是「學術孤鳥」,靠著一路走來的苦學不輟及天資,才有今日的學術地位。

管中閔人生歷經起伏,每次都攀至人生新高峰。最早一次,是赴美深造攻讀博士,跟隨治學嚴謹的指導教授Halbert White練功7年,管從一位入學時微積分考不過的台灣「菜鳥」留學生,成長為拿到博士學位並獲得美國長春藤伊利諾大學教職的青年才俊。留美10多年,管中閔一直認為自己是「外人」,連房子都未買過,「想為台灣做事」的想法一直徘徊於心頭。終於有一天,他拔掉割草機的插頭,將家門一鎖,把鑰匙寄回給房東,飛回台灣,進入「中研院」,開始他的「驚訝之旅」。管從「中研院」轉任台大管理學院,適逢馬英九首任「副總統」蕭萬長、「閣揆」劉兆玄均有學術背景,管在好友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的邀請下,以幕僚角色全力參與財經政策研擬,此番熱血卻隨著劉兆玄下臺而冷卻。

行事作風總帶點「俠氣」的管中閔,曾毫不留情猛烈抨擊當局「星探式」、「眼紅式」、「完全不知脈絡式」的產業政策;可以想見,理想性格鮮明的他「入閣」後,肯定不會成為為政策背書的橡皮圖章。

信息科技先鋒——「政務委員」張善政

張善政,1955年出生。台大土木工程系畢業,美國斯坦福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博士主修計算機繪圖的他29歲畢業後,回台擔任台大土木系教授,為那時台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張善政產、官、學界三棲,資歷相當豐富,因為擅長計算機繪圖, 當「國科會」希望成立Supercomputer center時,就找到他主導成立「高速計算機中心」。

為爭取更大的帶寬,容納更豐富的研究,時任高速計算機中心主任的張善政曾經大戰電信公司,名噪一時。雙方戰火不僅驚動了「行政院」,還因此催生HiNet的成立。在高速計算機中心的表現亮眼,隨後被延攬擔任「國科會企劃處長」。爾後,因緣際會被延攬到宏基。2000年,張善政從宏基退休,受到Google賞識並延攬為亞太區基礎建設營運總監,負責籌劃Google亞洲IDC中心的建置事宜。Google不久前宣佈在台灣投資1億美元成立數據中心,他就是幕後最大的推手。 二度進入「政府」服務,張善政須放棄優厚高薪,他坦言考慮多時,但「最後還是拗不過馬英九與陳沖的盛情」。

文藝界典範——「政務委員」黃光男

黃光男,1944年出生於高雄鳥松的貧苦佃農之家。黃光男文化教育界資歷完整,原本是位小學老師,秉持農家子弟勤懇打拼的精神,在擔任中小學教師數年後,中年重返大學進修,年近半百終獲文學博士。歷任師院教授、台北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台灣藝術大學校長等職,是台灣藝術行政與博物館學先鋒,投身藝術近30年,身兼畫家與作家。

黃光男的工作狂在文化圈相當出名,在行政上最大特色在於勤與求新,擅長開拓資源的連結。他點子多、身段軟,做事又如拼命三郎,在文藝界期間,能在資源有限情況下頻頻亮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績,如任史博館館長時因引進大陸兵馬俑特展引發轟動,一舉突破百萬參觀人潮,而有「百萬館長」對號。他自嘲,這是貧窮子弟「改善環境的求生本能」。在忙碌公餘之暇,黃光男勤於寫作與繪畫,尤其是水墨畫,不管工作再忙,一定抽空畫上幾筆。著作豐厚的他,勤於耕耘博物館學、文創產業等領域,「跳躍的思維、多元性的畫風」是他創作風格的寫照。在島內還不清楚文化創意產業為何物的時代,黃光男已默默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鋒。

(馨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