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兩岸應推動軍事互信機制

【中央社台北25日電】國防學者今天建言,政府未來應分階段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以非傳統安全合作優先,中程是增進軍事安全了解,逐步進展兩岸軍事熱線,且與和平協議「不一定要綁在一起」。

台北論壇國防篇下午登場,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助理教授黃介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及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副教授陳勁甫合撰「國防政策建言書」,詳述當今國防情勢和政策建議。

王高成表示,未來4年由於兩岸情勢趨緩,在政府兩岸政策穩定狀況下,軍事緊張將逐漸降低,威脅逐漸緩和。不過,國內、外經濟不景氣使國防預算受限,人口少子化影響兵源,加上國軍在天災頻傳的台灣扮演救災要角,都讓政府未來國防政策方向備受矚目。

從國際局勢觀察,他說,美國亞太戰略調整後,現在重返東亞,面對中國大陸國防預算與軍事實力不斷成長,美中關係複雜,中國崛起讓美國對台有刺激作用,有利台灣戰略地位,但也受美中合作限制。

兩岸部分,4名學者建議,馬英九應聚焦未來4年國防具體方向,依「先民後軍、先易後難、先低後高、循序漸進、增進安全」原則,分階段循序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王高成建議,「不一定要與和平協議綁在一起」。

建言書說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第1階段以聯合海上救災、打擊海盜、反恐等非傳統安全合作為優先,第2階段是增進兩岸軍事安全了解,以學術交流為主,最終逐步進展到協商建立兩軍前線地區及參謀本部軍事熱線,避免因意外或誤判發生的軍事衝突。

學者如何看未來國防政策?黃介正歸納「急」與「實」兩大重點,首先是募兵制已勢在必行,國防預算不可能增加,兵制改革重點應在「戰力的維繫」,國防工業自主不只是口號,應盡速評估規劃。

黃介正表示,台灣的國防處境,沒什麼外部經驗可參考,總是面臨「摸石頭過河」,又沒太多犯錯空間,國防政策研討非常急迫。

他建議,「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應減少願景,增加4年內可完成目標,也應納入「作業管理革新」等先進管理技術方法,盡量「實事求是,說實話做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