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角度看誰是民進黨的宋楚瑜

《蘇貞昌莫當「綠營的宋楚瑜」》,這一命題確是深刻地揭示了蘇貞昌在在民進黨第十四屆主席選舉這場大戲中,所扮演的真實角色,他絕對可以說是在這場大戲中充分發揮著「以一肘四」的作用,成為真正的「領銜主演」主角,媒體和政界的視線焦點都集聚在他的身上;但相對地他卻也可能將會是導致綠營四分五裂,因而「陰溝裡翻船」,徹底喪失重新執政機會的關鍵人物,就像宋楚瑜差點就把馬英九拉下馬,從而使得國民黨無法實現長期執政夙願那樣。

實際上,正如《蘇貞昌莫當「綠營的宋楚瑜」》一文所分析的那樣,蘇貞昌面對「政治黃昏」而仍不肯識時務退隱,恐怕也會如宋楚瑜一樣,因「政治野心」而空留餘恨。這是因為,民進黨要想在二零一六年大選中有所作為,必須要在兩岸政策方面擺脫困局。這就要求新任的民進党主席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凝聚民進黨的能力,一是兩岸政策突破的能力。而視蘇貞昌自身情況來看,這兩個條件都是他最欠缺的。而且,蘇貞昌除了是阻礙民進党世代交替及難統合黨內派系之外,他所面臨的更大問題是自身性格缺陷,該審慎的時候衝動,該果決的時候猶疑。因此,此番許信良出征,就是看在蘇貞昌易無主見的弊端上,擔心他在黨內競爭中左右搖擺,甚至屈服於「獨派」勢力,阻礙民進黨的改造。

應當說,蘇貞昌是在已登記報名並已獲得候選人資格的五名參選者中,實力最強且當選機率也是最高者,因而這齣大戲的所有戲碼都是圍繞著他圍圍轉。但另一方面,正因為是「樹大招風」,再加上蘇貞昌參選黨主席是為了「二零一六」,而相當一部份黨內精英都認為蔡英文才是代表民進黨繼續出戰「二零一六」的適當人選,為了為蔡英文「保駕護航」,因而黨內各個派系都在聯手「卡蘇」,因而演變成來自各個不同派系的參選人聯手圍剿蘇貞昌的戲碼。

當然,盡管在「卡蘇」的動機上,許信良、蘇煥智、蔡同榮、吳榮義等四人是結成了「統一戰線」,但其實在四人的背後都是各懷鬼胎。其中,有「蔡公投」之稱的蔡同榮是「逢選必參加」,每逢有黨主席選舉甚至是「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他都要摻上一腳。這既是名器及榮譽之爭,也有可能是要藉著擁有相關職務,來推銷其「公投建國」的美夢。

而吳榮義則是「獨派」大老辜寬敏的代理人。四年前蔡英文首次參選黨主席時,辜寬敏就以蔑視女性的口吻,說「穿裙子的不能領導民進黨」,因而不顧自己已是八十二歲高齡參選,而且竟然還獲得百分之三十七點八一的得票率。雖然落敗,但也竟然獲得迫使蔡英文此後「不敢再穿裙子」的「意外收獲」。現今因已年高八十六,不便親自落場參選,就推出吳榮義作其代理人,要阻擋民進黨轉型走中間道路。

至於蘇煥智參選意圖則可能有兩個,其一是在其台南縣長職務卸任後,未獲民進黨安排參加其他公職如「立委」等的選舉,現在處於「政治失業」之中,因而有「為稻粱謀」的考量;其二則是出於推動民進黨「世代交替」的公心,因為其他四位參選者,除蘇貞昌是六十五歲外,餘下三人都已超過七十歲,其中蔡同榮更是七十七歲。而民進黨要向前發展,應當實行「世代交替」,自己才五十六歲,是所有候選人中最「年輕」的,因而是推動「世代交替」的適當人選。

被視為「綠營宋楚瑜」的蘇貞昌,其堅持參選的追逐權位心態,確是與宋楚瑜極為接近。實際上,宋楚瑜的一個特點,就是自視甚高,自我膨脹,總是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但卻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無論是二零零零年代表國民黨出戰的連戰,還是現今的馬英九,論執行能力都不如自己,卻偏偏為何「是他不是我」?因而不斷挑戰陣營內的「明規則」。如果說,二零零零年那次參選「總統」,還相對地具有一定的正當性及合理性的話,那麼,二零一零年的參選臺北市長,及二零一二年的參選「總統」,就是完全暴露了其個人的權欲私心了。

蘇貞昌又何嘗不是如此?他也認為自己才是民進黨內最具有執行力者,實際上也得到了「新潮流系」的認同,因而成為「新潮流系」的主要支持對象。早在二零零三年陳水扁物色「副總統」配搭人選時,「新潮流系」得悉陳水扁討厭呂秀蓮的「大嘴巴」,就當即乘虛而上,先後推薦過蘇貞昌、蔡英文。只不過是陳水扁後來擔心將會引發黨內派系失衡,最終還是找回在黨內沒有派系的呂秀蓮,才告功虧一簧。但「新潮流系」並沒有氣餒放棄,在二零零四年弼輔「陳呂配」競選連任成功後,就積極謀劃在二零零八年推出「蘇蔡配」。正因為如此,蘇貞昌才自認為是接替陳水扁「延續民進黨江山」的最佳人選,並先後在二零零八年和二零一二年與謝長廷、蔡英文「槓上」,甚至還在二零一零年的「五都」選舉中,為了能參選「二零一二」,在未充分尊重黨中央的情況下以突然襲擊的手法宣佈參選臺北市長,放棄了最有優勢的新北市,充分說明他會為了個人政治盤算,而不顧大局,其所為就如同宋楚瑜一樣。但先後兩次的輸在謝長廷、蔡英文的手下,更令他「為何是他不是我」的心態積鬱得化不開。因此,他就必然要趁此次黨主席選舉,及早搶佔高地,為自己的「二零一六」佔據有利戰略位置。

當然,從有利於台灣政治發展及政黨利益的角度看,宋楚瑜也未必是一個負面因素。比如,倘若二零零八年代表藍軍出戰「總統」大選的是宋楚瑜而不是馬英九,可能後來的形勢發展就不會那麼不利於泛藍陣營。實際上,馬英九支持度的轉折點是「八八水災」,倘是宋楚瑜,早就到了災區現場,而不會令到執政黨的民意支持度急轉直下,更不會在兩岸關係利多因素加持下,差點會在二零一二年的「總統」大選中輸給蔡英文。因此,當時倘是由宋楚瑜代表泛藍陣營出戰,可能會更為有利於國民黨實現長期執政。

倘是從這個角度來形容「民進黨內的宋楚瑜」,就應是許信良,而不是蘇貞昌。實際上,許信良除了可以幫助民進黨轉型兩岸政策之外,更主要的是,在許信良兩次出任民進黨主席期間,對民進黨的壯大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在其第二任,除了領導民進黨打贏一九九七年的縣市長選舉,為民進黨實現「地方包圍中央」戰略打下基礎,及推動「中國政策大辯論」促使民進黨從「台獨黨綱」中跳脫出來,讓陳水扁能夠從容推出「新中間路線」,因而成為發生「政黨輪替」的重要有利條件之一之外,還因為當年他剛當選民進黨主席時,就「夜奔敵營」,與李登輝進行政治交易,以支持國民黨的「修憲」主張,換來「政黨選舉補助金」立法,使到民進黨可以徹底解決黨務經費問題,並能改善黨工待遇,無後顧之懮地為黨衝鋒打拼。

當然,如是由許信良當選民進黨主席,就必然會引發「獨派」出走潮,就象一九九六年彭明敏出走另行成立「建國黨」那樣。但卻將會使民進黨徹底卸下「台獨黨綱」的包袱,可能會壞事變好事。另外,許信良參選黨主席的理由是要延續蔡英文的路線,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為他的兩岸政策路線與蔡英文是南轅北轍的,因而所謂「延續蔡英文路線」之說,難免令人有滑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