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有誠意推動兩岸交流嗎?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動向一直受到高度關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後民進黨政治人物對兩岸論述的表態再一次引發了媒體和民眾的注意。陳菊在接任代理党主席前就宣稱,“未來民進黨會和大陸增加互動、交流,必然會增加彼此的瞭解。”民進党前臺南市黨部主委、現任台南市議員邱莉莉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如果“民進黨仍對執政抱持信心,就必須恢復兩岸對話。”但是,未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是否調整、調整到什麼程度,目前來看還是不容樂觀。

民進黨無法拒絕兩岸交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形成不可阻擋的潮流,並得到了臺灣民眾的高度認同,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表現出來的臺灣民意變化可以典型地說明這個問題。這次選舉中,“九二共識”在島內被廣泛接受。民調顯示,臺灣民眾支持兩岸通過協商共同解決兩岸發展及其它問題的比例在明顯增加。第七次“陳江會談”後,高達八成以上(84.8%)的民眾支持兩岸持續透過制度化協商,解決兩岸交流問題。到了選戰的最後階段,“九二共識”成為熱門議題,甚至成為關鍵議題,這是臺灣地區領導人直接選舉以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有的媒體認為此次臺灣選舉的意義在於確立了“九二共識”與兩岸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穩定了兩岸關係。從這些民意變化中可以得出結論,求穩定和求發展是臺灣的主流民意,任何加劇台海局勢緊張的行為都會遭到否棄。

究其原因,自和平發展戰略推動以來,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大幅擴展,臺灣民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僅旅遊業一項,就為臺灣經濟發展提供了不菲的貢獻。據臺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總會理事長姚大光稱,陸客赴台遊共牽動60個行業,自2008年7月開放觀光以來,已為台帶來50.59億美元的觀光收益。業內人士樂觀估計2012年陸客來台人次將至少成長25%,達150萬人次,加上個人游旅客,總數可望突破200萬大關。此外,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擴大、臺灣對大陸出口的持續增加,都意味著兩岸交流已經與升鬥小民切身利益關聯程度的加強,兩岸關係的穩定存臺灣民眾心中不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所需。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持續推進,意味著民進黨已經無法拒絕兩岸交流。民進黨如果想在臺灣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對民生議題有一定程度的關照,以前單純依靠意識形態進行動員就可以勝選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特別是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如果要繼續當選,不能不努力交出亮麗的成績單,而在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大陸聯繫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民進黨再推行不與大陸打交道的閉鎖政策,顯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犯險之舉,畢竟事關臺灣民眾的福祉,茲事體大,民進黨無法拒絕,也不敢拒絕。

民進黨兩岸政策重在“形象塑造”

民進黨對兩岸交流表態支持其實是被動的,所以民進黨不會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卻不得不與大陸展開經濟交往與合作,於是以保守和拖延的策略處理兩岸問題就成為民進黨內兩岸政策的主流觀點。目前民進黨內的基本共識是,民進黨不可能回避兩岸議題,但是在處理與大陸關係的時候應該找到恰當的方法,以妥善方式處理兩岸關係。具體是什麼樣的“妥善方式”,目前民進黨內莫衷一是。不過,從近期該黨政治人物的相關言論來看,多少可以看出其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的基本思維軌跡。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論述重在塑造島內的“形象”。日前民進黨中執會通過“2012大選檢討報告”,發言人林右昌轉述說,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不斷強調務實與溫和的路線,也不排斥與中國大陸交往,但在實務上必須以具體行動來縮小形象與主張之間的落差;民進黨未來除了更深入研究中國大陸的變化及其對台戰略,也應該更具體展開雙向的交流,擺脫“反中”、閉鎖等錯誤的“刻板印象”。可以看出,民進黨注重的不是其兩岸政策到底“是什麼”,而是臺灣民眾對其兩岸政策“怎麼看”,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對民進黨的印象和觀感。易言之,民進黨的基本思維中,兩岸政策的“言”和“行”是可以分離的,只要能讓臺灣百姓認為該黨可以和大陸打交道並且能夠保障他們在和平發展局面下的利益,民進黨“形象塑造”的目的就達到了。

“言”、“行”分離的背後,其實還是民進黨一貫堅持的“政經分離”思維。所謂政經分離,就是在政治上堅持“台獨”立場,但是在經濟上不反對與大陸交流,也不反對從兩岸交流中獲取和平發展帶來的經濟利益。民進黨有人在2009年就表態不反對在大陸經商,不反對與大陸往來,但是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堅持“台獨”立場不後退。今年2月民進黨發言人林右昌尚稱,“民進黨一貫不反對兩岸交流”,但“希望中國(大陸)秉持尊嚴及對等原則,不以意識形態和預設前提限制。”林右昌在發言中再次表明了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基本目的:“未來民進黨定會在黨內形成一些共識,有秩序地與中國往來,同時擺脫國民黨塑造的民進黨反中印象。”

一直到現在為止,民進黨內在討論2012年敗選的原因時,主流的意見也不認為是兩岸政策出了問題,而是認為是民進黨在選舉中技術性措施應對不力,對兩岸政策的討論也一直無法展開。可以預見,民進黨雖然不會強力反對兩岸交流,甚至會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但是其“台獨”立場不會後退,而是期望在獲取兩岸和平發展帶來利益與堅持“台獨”立場之間尋找平衡點。

民進黨兩岸政策中的對抗性思維

2012年民進黨敗選後,臺灣島內要求民進黨修改兩岸政策、廢除“台獨黨綱”的意見逐漸表達出來。臺灣《新新聞》的民調顯示,66%受訪者認為民進黨不應排斥跟大陸交往,近50%認為應廢除“台獨黨綱”。不過,民進黨內部,特別在政治人物中,對兩岸政策和兩岸論述問題的習慣性思維依然根深蒂固。

對抗性思維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的一個思維定勢。在民進党的發展歷程中,和國民黨的對抗構成了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語境。這使民進党形成了一個習慣:在政治運作中一定要設定一個假想的敵

人,然後圍繞著這個假想敵進行政治動員。一旦假想的敵人消失,如何進行政治動員對民進党而言就成了一個難題。在面對兩岸關係議題時,民進党依然是這種思維。民進黨通過挑動兩岸關係製造兩岸衝突,然後將壓力轉向島內進行政治動員,這是陳水扁當政時期典型的政治操作模式。

當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以後,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兩岸間的對抗性特徵進一步減弱,但是民進黨這種思維並沒有相應調整。蔡英文在2012年敗選以後針對大陸政策調整時說,“民進黨必須加強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才會得到社會的信賴;要處理兩岸問題必須要瞭解中國大陸,讓黨員及基層從與中國大陸互動中,找出面對大陸的方法。”其中表達的還是防範重於溝通的基本思維。蔡英文還特別強調,在與中國大陸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必須有一定的行為機制建構,因為中共的統戰無所不在。”這是民進黨一貫的兩岸關係論調,即強調與大陸的區隔與差異,尤其強調對大陸的心防,這種炒作式的兩岸關係處理模式下,民進黨即便同意兩岸交流,其防範與猜疑的態度也一望可知。

果然,陳菊出任代理党主席後就表示,“民進黨歡迎所有黨公職同仁對大陸有更多瞭解、交流。”針對民進黨與大陸交流不暢的情況,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不提該黨“台獨”立場和“台獨”黨綱的問題,反而將責任又推給了大陸,聲稱民進黨“對黨公職同仁前往大陸本就沒有設限,倒是大陸設下很多限制,問題不在民進黨這邊。”綜觀這一段時期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訴求,只提兩岸交流,但是不提改變“台獨”立場的問題,雖然口頭表示對兩岸交流不持反對意見,但對加強兩岸交流卻沒有善意的表示。如果民進黨不改變這種思維,恐怕在黨內實現兩岸交流的‘除罪化”都很難,未來在兩岸交流議題上也只能原地打轉。

(陳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