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德:中美在港“外交戰”升級 美駐港總領事楊蘇棣成“不受歡迎的人”?

過去一年,中國與美國圍繞著南海問題在亞太地區出現多番外交角力。這場外交戰最近似乎蔓延到了香港。兩國駐港外交官員相互隔空指責,爆發出一場罕見的外交口水戰,引發香港社會熱議。

“如果這個人真的不受歡迎,中國政府有權採取嚴厲交涉,把他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這表明這個國家在這個地區,犯下的外交錯誤非常嚴重。”去年12月16日,外表溫文儒雅的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罕有地發表上述一番措辭嚴厲的講話。

中美口水戰一覽

呂新華口中所指的“這個人”,是美國駐港總領事楊蘇棣。12月6日,楊蘇棣主動約見香港媒體,多次談及香港政治和社會問題。被問及近期香港發生多宗懷疑區議會選舉“種票”(有組織地安排造假投票)事件時,他稱,歡迎香港廉政公署及選舉事務當局調查事件,期望能夠儘快查出真相,維護香港的民主,確保“一國兩制”得以持續。就有關香港下一屆特首選舉問題,楊蘇棣雖然未有評論唐英年和梁振英兩名熱門特首參選人,但卻表明下屆的特首除了愛國和能幹外,也必須得到香港民意的支持。他說,“香港人的意見很重要,令香港未來領導人可以有效管治和滿足大眾期望。”

楊蘇棣高調發表對香港事務的看法,顯然觸動了北京政府的神經。經過10天的沉默,過去鮮有召開記者會的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呂新華,在12月16日主動邀約四家本地傳媒,高調抨擊楊蘇棣的言論。

據有份出席記者會的香港《明報》記者形容,在大約半小時的會面上,呂新華手持兩頁紙的新聞稿,多次批評:美國駐港領事人員多次就香港內部事務發表評論的行為,超出了《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等國際法所規定的職能,要求美方停止這種錯誤做法。

呂新華透露,曾與楊蘇棣面對面作嚴厲交涉,但對方表示這是全世界領事包括中國駐美使節的一般做法,否認有幹預行為。

對此,呂新華強烈反駁。他向香港記者舉例說,中國駐美領使不會評論明年美國的總統大選或對候選人的看法,“中國駐美國的外交官也不會評論明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和共和黨有爭議,中國駐華盛頓的外交官亦不會跟共和黨討論,這是人家的內政,中國外交官不會幹預。”他希望各國駐港領事機構,多做有利香港繁榮穩定的事情,警告情況若不改善,中國將有權將有關人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

資料顯示,今次已不是中美第一次在香港爆發外交口水戰。

楊蘇棣2010年3月上任美駐港總領事以來,因為評論中國及香港事務,屢次惹來中方批評。首次惹來中方非議的,是2011年5月底他評論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言論。當時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公開表示,中國堅決反對任何人以人權為藉口干涉中國內政。

9月底,“維基解密”披露的千份美國外交機密電文顯示,美國駐港總領事館一直與香港民主派重要人物保持密切聯繫。根據電文,部分會晤美國領事的民主派人士,曾要求美國介入香港事務。在“維基解密”透露有關電文後,當時外交部駐港公署發言人接受中新社查詢時,已嚴詞表示“希望美方摒棄冷戰思維,不在香港搞政治上的小動作”。

不過,在呂新華高調透過香港傳媒向楊蘇棣開炮後,美國駐港領事館堅稱,美國領事館職員一直遵行外交及領事法和慣例,並無不恰當的行為。美國駐港領事館發言人接受記者查詢時說:“對於指稱美國外交官及領事館職員在香港的行為不恰當,我們堅拒這種說法。”顯然,中美在香港的這一場外交口水戰中,雙方都無意讓步。

香港著名中國事務評論人、美國詹姆斯城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成員林和立形容,香港回歸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從未公開批評外國駐港領事,美國駐港總領事並非首次就香港事務“說三道四”,呂新華向楊蘇棣開火“非常罕有”。

但林和立相信,呂新華今次舉動姿態高多於實際,外交部最後向楊蘇棣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般而言,國家將個別人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是極嚴重的處分,但“相信北京只是想借此向美國施壓”。

另一名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也認為,中美兩國今次只是一次耍花槍的遊戲,不會影響雙方關係,更不會鬧成外交風波。他指出,美國關注香港的政治發展,甚至有某種形式的介入,完全是公開的秘密。例如,美國駐港官員跟政界人士接觸,摸底收料乃家常便飯的事,就像中國駐美官員經常向美國政界人士摸底收料一樣。所不同者,就是中國官員較少談及自己的建議,而美國官員則慣於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可以預測,中國發炮之後,美國會稍為收斂,跟著又依然故我,但最終還是不敢破壞中美關係的。”

美國對港關注

無論如何,中美在香港爆發外交口水戰,也再次反映了香港在中美關係之中的敏感角色。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沈旭暉指出,一直以來,研究中美關係的學者,普遍低估甚至忽視過去美國在香港事務上的參與。但其實香港對美國具有高度戰略價值,屬於一個超級大國和一個非國家個體之間的不對稱關係。

他指出,從美國的利益角度出發,香港的重要性自19世紀起逐漸減弱,一直至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才再一次重視香港的戰略價值,並判斷香港的軍事價值將被其外交價值取代。自此,香港成了西方防止共產主義向南發展的堡壘、美國通往共產中國的踏腳處。

上世紀60年代起,香港對美國來說,更有了經濟的重要性。美國在香港的投資相當顯著。這時候,美國與香港的關係更難切割。1989年後,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香港政策法》。《政策法》為港美之間的互動奠定了非常具體並受法律約束的基礎,自此美國在香港回歸後有了公開評價香港狀況的官方平臺。

據熟悉中美關係的專家分析,香港回歸以來,北京一直關注美國在香港的角色。尤其是去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政改方案,美國作出的姿態,更令外界感覺到美國在香港政策不但扮演了一定角色,而且這角色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影響力。

2005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政改方案,被泛民主派否決,美國當時的官方響應是“香港市民和政府應該根據《基本法》決定政制改革的步伐”。到了2010年,港府再提出內容分別不算太大的政改方案,這次形勢卻急轉直下。新任美國駐華大使6月訪港,在一個晚宴發言,居然預測政改方案“將會通過”,又“肯定”了區議會方案、增加十席等對落實普選有正面作用。其後,一向被認為與美國關係密切的香港媒體《蘋果日報》,突然逆轉性支持政改方案,讓北京覺得十分不尋常。

較早前,“維基解密”公開的多份機密電文進一步顯示,美國駐港領事館一直與香港反對派各黨派,包括民主黨、公民党以至社民連等保持“密切聯繫”,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更曾“告洋狀”,要求美國幹預香港事務。之後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的政治獻金賬簿意外曝光,更加證實了北京政府的看法。原來,黎智英給民主黨和公民党的捐款過程中,經常有壹傳媒動畫公司商務總監的Mark Simon的參與。此人曾擔任美國軍方的情報人員,也是共和黨香港支部主席。

據一些接近北京政府的人士向本刊記者分析,北京深忌楊蘇棣,另一個原因是其身份的原因。資料顯示,楊蘇棣1980年加入美國國務院。他在2003-2005年期間擔任過美國駐吉爾吉斯大使,期間當地就爆發了“鬱金香革命”,成為東歐親西方浪潮的顏色革命中的一波。楊蘇棣這個背景,加上他在政改商議期間來港,自然引起中國疑慮,擔心他來香港也會搞“顏色革命”。

香港《新報》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霸權國家,美國駐外大使捲入駐在國的內部事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最有名的不得不提卡盧奇。1974年,葡萄牙右翼獨裁政府被推翻後,葡國政府轉向共產主義,美國政府隨即對葡政府實行疏遠政策,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至1975年,卡盧奇出任美國駐葡萄牙大使。他一改前任大使不與葡萄牙政府接觸的政策,不斷同葡萄牙政界重要人物密切接觸,開始了干涉葡萄牙的政治進程,結果成功將葡萄牙拉回美國的陣營。後來卡盧奇返國後,出任美國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顧問。

文章說,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外交官享有刑事管轄豁免。但一旦涉及到國家利益,接受國可宣告其為“不受歡迎的人”,直接將其驅逐出境。可惜這些措施對大國來說並沒什麼阻嚇作用。畢竟在一個無秩序的世界裏,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凌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