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積極研究多元化兩大新路向

陳觀生

在早前的經濟財政領域施政辯論中,本澳經濟多元化如何去做,仍是議員們及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但特區政府在辯論中提到的多元化之路,卻無多大新意,基本屬於舊調重彈,來來去去還是飲食、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等行業,特區官員對於經濟多元化給人的印象是辦法不多。相反,筆者發現不少議員的建議,如學習新加坡的“淡馬錫”經驗“錢韞錢”以及借地發展等方法,是相當可行的新辦法。

經濟多元化未見新辦法

從特首的施政報告到經濟財政領域的施政,雖然均就經濟多元化有所論述,但大多措施都是過去已經提出過或者已經實施,其效果多年來受社會質疑,能否真正促進本澳經濟實現多元化還有待考驗。

特首的施政報告說:政府將加大力度推動扶持產業的成長,包括飲食、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等行業。近年會展業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現已成為推動澳門經濟增長的新興行業,並有效帶動多個相關行業的綜合發展。政府將繼續支持會展業的人才培訓,並與國際會展協會等組織合作,開辦專業籌組國際會議的培訓課程;為促進業界的發展,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基金也將於明年投入運作。

而對應的經濟財政領域施政內容是:休閒旅遊、會展商務、中醫藥、教育服務、文化創意等産業,是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點行業。本範疇將重點加快會展業發展,積極促進工業轉型和升級,並配合推動現代物流業、文化創意産業、中醫藥産業、零售服務等行業發展。經過各界共同努力,本澳會展業已有良好的起步,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並逐漸成爲帶動本澳經濟發展和適度多元化的新興行業。明年會展業將繼續作爲經濟財政範疇重點扶持的行業。

經濟財政司長譚伯源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時稱,本澳會展業現時的發展是以供應創造需求、創造市場,經過引進幾場“大騷”之後,政府樂意見到本澳湧現大批直接參與會展業的企業成長,現時已登記的企業超過300間;政府更樂意見到直接參與的從業員由01年不足200人發展至今的超過2,000人。譚伯源稱理論上會展業經濟收益的乘數效應是7至10倍,近來舉辦幾項的高端服務展覽,吸引了不少商務高端旅客,優化來澳旅客的基本結構,與本澳經濟發展大方向配對,即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譚伯源認為會展業是有機會成功的產業,政府應予支持。

對於會展這個特區政府計畫重點扶持的行業,筆者認為雖有前景,但難以對本澳經濟多元化作出較大貢獻。據統計局公佈,去年經營會議展覽籌辦服務場所共26間,較2010年增加2間;在職員工有134人,增加14%。總收益為1.3億元,減少34%,其中會議展覽籌辦服務收益為1.2億元。總支出為1.1億元,減少41%,購貨/服務、傭金及其他支出為7,744萬元。增加值總額為4,015萬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為495萬元,按年上升38%及251%。根據統計資料,就算會展業如譚伯源所說,經濟收益的乘數效應是7至10倍,帶來的經濟規模最多也是10多億元左右,對本澳的經濟大局影響不大。

本澳很多人認同會展業是有機會成功的產業,是從拉斯維加斯的轉型中看到希望。但筆者認為本澳難以複製拉斯維加斯的模式,因為首先拉斯維加斯具有美國強大的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作後盾,會展業發展是順理成章;其次本澳雖然有珠三角的製造業可作支持,但面臨著區內香港、廣州、深圳等城市的競爭並處於下風。

除了會展業,特區政府提出發展的其他多元化產業,講了幾年,目前大多還是空中樓閣,社會見到有關這些產業狀況的資訊,都是政府投錢專門設立了各種各樣的扶助基金。議員陳明金就質疑,搞產業、做生意,錢是重要的,但是錢只是一種資本,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成型,還需要政府科學的配套政策,人力、土地資源,市場空間等多種元素,這些不可能單靠政府在金錢上的資助,就可得到。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對如何實現經濟多元化未有新的思路和辦法。國家領導人曾就本澳經濟多元化提出:辦法總比困難多。但現今看來,特區官員一定程度滿足於博彩業帶來的豐厚財政收益,強調本澳經濟結構單一化、推動多元化困難多,考慮及摸索實現多元化的辦法卻不多。

淡馬錫模式具可行性

對於經濟財政領域的施政,較令人關注的問題之一是本澳財政儲備的投資運用,令其保值增值甚至為本澳經濟多元化作出貢獻。議員陳明金就指出,本澳的主要稅收仍然依靠博彩業,而且這種依賴性越來越大,但特區政府不同的部門,在管理財富方面一直都不理想,如金管局管理的儲備基金,近3年來的收益率一年不如一年,如果考慮近年來的高通脹因素,這個基金實際上是蝕錢。今年特區財政儲備制度正式實施後,財政儲備基金結餘加上歷年滾存,共有1530億元,希望政府解釋這些財富如何投資運用。

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在回應時透露,在超額財政儲備達到一定水準時,特區政府有可能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尋找基金經理,在現有較穩健的投資基礎上逐步增加資產的配置,例如投資在合適的股票市場。

陳明金還提到去年施政辯論時就建議學習新加坡的“淡馬錫”經驗,利用目前千億公共財產,用“錢搵錢”的辦法,令庫房能夠有比較高的增收。譚伯源在當時的回應中表示,新加坡的投資模式,是全球最成功的例子,好難複製。此說法筆者對此不能認同,反而覺得新加坡“淡馬錫”的經驗及模式十分值得本澳參考學習,甚至複製,能實現財政儲備保值增值,也可促進本澳經濟多元化。

淡馬錫公司成立於1974年,是由新加坡財政部負責監管、以私人名義註冊的一家控股公司。新加坡開發銀行等36家國聯企業的股權(總額達3.45億新元,約合7000多萬美元),被授權由淡馬錫公司負責經營。政府賦予它的宗旨是:“通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從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經過30多年的經營實踐,淡馬錫公司的經營基本特點有幾個方面。一是政企分離、產權明晰。綜觀新加坡政府賦予淡馬錫公司的職能和對其實行的監管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它體現了國有資產所有者的職能,並做到了所有者與經營者職能的分離。政府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做到監管但不干預,重大事項審核但不承諾,鼓勵大膽自主經營但不失控。政府通過派遣公務員到總公司任職以及總公司對子公司主要負責人的任免、經營業務範圍的審定、重大投資專案的審批及財務報表的審核等制度,使淡馬錫公司整個系統內各類企業的經營目標和重大經營活動始終處於政府的掌握之中。二是通過委託淡馬錫公司的運作,政府對國有資產的管理不僅做到“抓大放小”,而且實現了增強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控制力的目標 政府通過“抓班子(監管淡馬錫公司的領導班子),立指標(制定考核經濟指標)、定範圍(審批子公司的經營方向)和看效益(分析和調查子公司的財務狀況)等手段和措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擴大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並培育和造就一批國際水準的現代企業。三是實行一視同仁策略,強調在平等條件下公平競爭,培養和造就一批國際水準的企業家。在淡馬錫系統內部,總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關係,按他們的說法叫堅持“一臂之距”的交往,在管理與被管理、監督與被監督之間,堅持按程式、按制度辦事。總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實行指導,但不干涉;給予政策扶持,但不代替;給予幫助,但不包攬。淡馬錫公司機所屬子公司與國內其它私人企業一樣對待,鼓勵他們在市場上參與平等競爭。在資金、信貸和稅收方面,總公司對所屬國聯企業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優惠或保證。即便是新成立的公司,總公司根據專案評審結果,可能提供股東貸款,但這種貸款的利率同樣按當時資本市場的利率結算,並不因它是自己的子公司就給予照顧。在淡馬錫公司的培育下,在新加坡確實湧現出一批國際水準的大型企業,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電訊、勝寶旺造船廠等。它們的突出業績,不但得到國內各界人士的讚譽,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嶄露頭角,從而使政府賦予其“培育世界級公司”的歷史使命正在逐步實現。截止2006年底,淡馬錫管理的資產價值達到1086億美元,其信用級別為標準普爾AAA與穆迪AAA。年報顯示,30年的平均股東投資回報率為18%,對新加坡GDP的貢獻達到10%。

對澳門來說,回歸後開放賭權,成功引進國際級的旅遊服務設施落地生根,提升了自身檔次和服務水準,現在是到了向外輻射,可以用更高服務水準標準支援周邊地區開發的時候了。利用國家鼓勵加大投資力度的機會,與周邊合作套住外資,讓外資在中國賭客身上賺來的錢,回流用在周邊尤其是珠西地區的休閒產業開發,其實是雙贏之策。“香港集資靠股市,澳門集資靠賭場”。過去在愛國商人手中做此“天下第一營生”買賣,賺到錢用到珠三角開發,對國家來說,澳門開賭起的是攔洪閘作用,不讓賭資外逃。如今外資來到中國大門口搵食,如何拆招,既可成就澳門又有利中國開放格局?就要看我們的智慧。

筆者認為,本澳可以完全參考淡馬錫模式,以現時已經成立用於橫琴合作開發的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為基礎,將因博彩業發展帶來的超額財政儲備投入組建公營控股投資公司,其組建及經營參考淡馬錫公司。如淡馬錫雖然是政府控股,卻完全按市場方式經營。據瞭解,淡馬錫旗下公司董事會的構成,基本上是政府公務員與民間企業家各一半,公務員代表政府出資的利益,更多考慮國家宏觀的公正因素;民間企業界人士則保證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運營效率。

而本澳社會對公帑組建公司的擔心主要在於對其的監督,筆者認為,參考新加坡的經驗,可以考慮從組成三層監督網,確保公營公司不出現問題。第一層監督就是政府對其的監管及公司制度設計的內部監督,如派人參加董事會,財務報告和項目審批制度,對公司重大決策進行監管。規定公司必須定期將財務報表上報政府,且上報之前必須經國際權威審計公司評審,以便政府瞭解和掌握公司經營狀況,以及不定期派人到公司或其子公司調查瞭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