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發展關鍵詞

中共十八大將對中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走勢產生深遠影響。此時此刻,一切關心中國未來的人士都在或理性或直觀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中國為何能持續30年高增長?

中國經濟連續高速增長已經有30年。1979年到2009年中國的年均GDP增長率為10%,這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是什麼因素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未來能否繼續維持高增長?

中國經濟能夠連續30年高速增長主要有以下四個支撐性因素:

第一,相對較低的要素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和環保成本。長期以來,低人工成本是我們的傳統優勢,環保成本相當部分沒有計人生產成本之中,因為污染沒有治理。低的要素成本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於:一是我們的企業有低成本優勢,競爭力很強;二是對外資吸引力大,跨國公司是全球配置資源,要選擇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產,外資來投資建廠,當地就有GDP、就業、稅收。

第二,高的儲蓄率。這是華人的特點,中國人不願意借債,無債一身輕,儲蓄傾向很強。即使在美國,儲蓄率很低的地方,華人也是有存款的。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就有30%的儲蓄率。隨著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儲蓄率一直超過40%。這個特點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儲蓄是一個國家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

第三,國外有技術來源。產業發展光有錢不行,技術和資本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產業。改革開放的前些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技術起點很低,需要的技術都是國外成熟的技術,甚至是過時的技術,所以買技術很容易。

第四,較大的國內市場。中國從短缺經濟起步。以前許多商品是憑票購買的。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熱點一個接著一個,消費呈排浪式推進。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居民收人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幾十萬元級的消費開始啟動,中國住房和汽車市場開始形成。這說明中國和世界產業的前沿已經比較接近了。在發達國家,住房和汽車依然是主要的實物消費品,汽車、住房的銷售量仍然是其判斷消費者信心的重要指標。

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可以把企業培育得很大,並使之經受國內市場競爭的鍛煉;國內市場飽和後企業會轉向外向型發展,並依託成本優勢實現海外擴張。

上述四個因素中,除了高儲蓄率之外,都是“窮”的因素,或者說是後發的因素。這四個因素結合在一起,恰恰構成了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條件,所以,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不是偶然的。

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經濟30年的高增長,大致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

第一,經濟增長的內涵是產業結構的升級。30年的高增長,中國經濟並不是在一個產業平面上,30年來中國的主導產業已經上了幾個台階。結構升級是原因,經濟增長是結果。如果主導產業不升級,30年的高增長是不能維持的。為什麼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偏低?主要式他們的主導產業已經到了最前沿,沒有新的科技革命很難上新台階。換言之,我們要想保持中國經濟在今後若干年的持續增長,只能靠主導產業的進一步升級。

第二,對于發展中大國,國內市場升級是產業升級的基礎。我們可以靠國內市場養大產業做大企業,也可以靠國內市場吸引外部投資。所以,大國二定要盡可能保護和利用好國內市場,盡可能讓本國市場哺育本國企業的發展。但這不一定能做到,比如巴西是“金磚四國”之一,它的國內市場很大,其汽車市場是世界第八大汽車市場。但巴西的汽車工業完全由外資控制,而且都是獨資,巴西本國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因此,西巨大的汽車市場帶動的是國外汽車企業的發展。

30年高增長後的憂慮

從另一個角度講,前30年中國經濟發展相對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市場是現成的(市場從短缺起步),技術是現成的(直接從國外購買),企業的競爭力是現成的(成本低是天然優勢)。但是,這種發展模式是有缺陷的:第一,過度依靠低成本;第二,過度依靠國外技術。這種模式的發展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是可以的,卻不可能長期如此。我們不可能永遠這麼窮;因而我們不可能永遠擁有低成本優勢;作為一個大國,也不可能靠別人的技術實現自己的現代化。

在中國經濟持續30年高增長之後,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個重要的支撐性因素已經在發生變化:

第一,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30年維持低人工成本是不太正常的。一個較小的國家,其低成本、高增長期一般是10到15年。中國能夠維持30年的低成本主要原因是國家太大,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

而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拐點。其標志是近兩年各省最低工資標准大約提高了50%,但很多地方仍然招工困難。同時,近幾年能源、原材料、農產品、土地、環保成本都在上升,中國的成本優勢已被大大削弱。

第二,技術來源將會出現問題。前30年,中國產業升級主要靠引進技術。那個時期,中國和國外產業的差距很大,國外企業把成熟的、甚至是過時的技術賣給中國,對他們自己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經過30年的高增長,中外的產業差距大大縮小。中國現在需要買的技術往往是國外企業正在使用的技術。國外企業如果把自己正在用的技術賣出去,他們自己就很難生存了。這個問題在央企反映很突出,因為很多央企是行業的排頭兵,與國外企業的技術差距最小。這幾年,很多央企反映購買國外技術越來越困難,對方往往很坦率:技術賣給你,我怎麼辦?尤其是一些戰略性新技術。比如液品板,中國平板電視的市場很大,面板生產技術我們不掌握,國外企業也不願意轉讓,中國巨大的平板電視市場帶動的基本是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的產業。國外技術來源出現問題對我們的影響是: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將會遇到困難,國內市場形成,但是國內產業跟不上去了。現在,國內資金很多,但大家普遍反映沒有好項目,沒好項目的後面是沒有新技術。

第三,市場方向也出現了變化。在消費品市場方面,在消費結構達到汽車和住,房這個層次之後。實物性的消費熱點似乎已經役有了,以後中國似乎不會再出現“排浪式”消費的現象了。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有回報的投資機會已經很少了。

這些,將是中國經濟發展一個重大的階段性變化,其影響可能比國際金融危機還要大。正因為如此,中央一直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果我們轉變得好,中國經濟能夠保持一個不太低的增長速度,若干年之後中國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如果轉不好,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會停滯,經濟增長會停滯,從而進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產業內涵應該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停滯導致經濟增長的停滯。

兩大嚴峻挑戰

對于習慣高增長環境的中國企業來說,以後一段時間會感到很不適應,壓力會非常大,尤其是製造業企業。製造業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主體部分。前些年;由於有成本優勢,中國的製造業規模發展得非常大,而且原先就存在非常突出的重複建設問題。

中國的重複建設和國外的生產能力過剩還不太一樣,有體制方面的原因。這包括好幾個層面:一是中國企業的負擔完全不一樣。所以以前有人說,只要某企業還能活著,我投資就能賺錢,雖然從全社會的角度市場已經飽和了。二是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的優惠。各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方面是相互較勁的。為吸引一個投資項目,我可以給你減稅、免稅;不夠?上地、廠房不要錢;還不行?不要錢的土地再加一塊地,你去開發補項目;再不行?我拿錢和你一塊兒投資。在這種多重的優惠之下,已經過剩的行業也能優惠出可以掙錢的項目。三是過剩的生產能力退出困難。在中國,人的市場化程度不夠、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很完善、社會穩定的壓力大等等,使得關閉企業困難重重,這在國有企業尤其突出。

面對這樣一種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中國經濟整體和中國企業面臨兩個重大挑戰。第一個,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產業升級問題。在外部技術來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通過自主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進一步的產業升級,從而保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盡管速度會低一些。第二個,眼前的挑戰主要是製造業在目前產業層次上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過剩的生產能力如何處置,如何緩解行業性的惡性競爭。

(邵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