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有雷鋒,台灣有好人好事,澳門呢?

整整五十年前的今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並把三月五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而在此日前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也紛紛發表了有關雷鋒的題詞,解放軍總政治部、團中央和全國總工會也分別發出通知,號召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從此,在全國迅速掀起了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

雷鋒(一九四零——一九六二)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他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助人無數,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鋒日記》令讀者無不為之動容,「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雷鋒的一生只經歷過二十二個花開的季節,但他的模範事蹟和高尚思想在軍內外產生巨大影響。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林彪、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之題詞。由於老一代革命家的積極宣導,學習雷鋒的活動很快從軍隊向全國各行各業發展,迅速興起了一個全國範圍的學雷鋒熱潮。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婦聯相繼做出決定,並以各種形式組織了學習和宣傳雷鋒的活動。《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紙都用大量篇幅報導了各地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情況,以及雷鋒事蹟、雷鋒日記等。隨著學雷鋒活動的深入開展,全國各行各業和各條戰線上,湧現出成千上萬雷鋒式的先進人物,社會上迅速地出現了一種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精神,進一步地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新風氣。

雷鋒本人在世之時,算不上是政治人物。其實,在絕大多數國人心目中,學雷鋒始終是一項提倡助人為樂的公益活動。不論其緣起如何,經過五十年的磨礪,如今已被簡化為「再單純不過的符號」——可以「極凝練地概括為三個字:『做好事!』」。這顯然比用「政治掛帥」或「無私奉獻」來概括「雷鋒精神」,來得更貼切、更平實、更少非議。以至於如今仍有人願意探討「雷鋒精神」是屬於「共產主義精神」、「時代精神」還是「民族精神」的問題。「雷鋒精神」與今日市場經濟、消費社會,是「對立」的,還是「互補」的,以至是有可能「化合」的,仍在爭論不已。

不管怎樣,有關「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傳言,有關雷鋒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的故事,已經深刻地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使得人們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因為他是我們的好榜樣。而在過去大半個世紀裏,以平凡而偉大見諸各類官方出版物的英模人物,不勝枚舉:張思德、孟泰、時傳祥、焦裕祿、朱伯儒、李素麗、孔繁森……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美好的道德楷模形象。雷鋒以其不平凡的一生最終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雷鋒精神培育著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長,也為我們做著最好的榜樣。

實際上,「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積澱,是一種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精神。雷鋒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精神,那種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立足崗位艱苦奮鬥的敬業精神,那種對同志、對群眾像春天般溫暖,捨己為人、助人為樂的精神,都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大力發揚和宣導的;而《學習雷鋒好榜樣》這樣的勵志歌曲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向雷鋒那樣做著永不生銹的螺絲釘,默默無聞地為人民服務。「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精神為基本內涵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文明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先進文化的表徵。

但在「文革」中,人們的思想都被搞亂了,雷鋒的形象和精神遭到踐踏、詆毀和遺忘。以至在第二次復出後的鄧小平,看到社會上一些歪風邪氣時,就引用一位小朋友嘲諷解放軍戰士「不讓座」行為的話語說,「雷鋒叔叔不見了」。而正是這句話,遭到江青的強烈不滿,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大批特批。「四人幫」垮臺後,鄧小平再次要求全國學習「雷鋒精神」,但已積重難返,舉步維艱了。在當下民風日下道德日漸頹廢之時,在傳統的觀念受到強烈衝擊和信仰出現危機之際,使人又突然想到了「雷鋒叔叔」。

實際上,雖然今天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科學技術和外交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績,也雖然改革開放創造了無數個經濟奇跡,並造就了無數個億萬翁,但是社會和體制卻沒有再度培養和造就出半個像雷鋒這樣的英雄人物和值得人們學習的楷模。因此,今天學習「雷鋒精神」,要符合新時代的要求,我們需要將它上升到一個高度,並將「雷鋒精神」延伸到一個新的境界:說到底就是愛的精神,熱愛他人、熱愛本職工作、熱愛事業、熱愛祖國。愛貫穿了「雷鋒精神」的始終,而且是無條件和不求回報的無私的愛。愛是「雷鋒精神」的源泉、動力和真諦。愛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精髓。不管是任何社會制度和政治信仰,愛都應該成為其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學習和宣導「雷鋒精神」,實際上是在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只有從上到下,從領袖到百姓,每一位炎黃子孫都認真地學習和踐行這種博愛精神,我們的民族才會有希望,才會在民眾當中重塑我們的價值觀和靈魂。

這種愛的精神,在台灣地區同樣也在盛行。「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每年表彰所設的獎項叫「八德獎」,象徵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了擴大在民間的影響,協會在臺灣各地都有設站,助推「好人好事運動」,四十多年來已評選表彰近三千位好人好事代表。在「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表彰的榜單上,有近百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少年,更多的卻是些平凡的家庭婦女、計程車司機、水果攤商或者養豬的農民。其中包括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的陳樹菊,而曾任「陸委會」港澳處處長、澳門臺北經濟文化中心主任的厲威廉的夫人厲耿桂芳(曾任國民黨中常委、現任臺北市議員),也曾被表彰為「好人好事代表」。他們也許不知道何為「雷鋒精神」,但他們身體力行地踐行「雷鋒精神」,他們就是隱藏在臺灣民間的「活雷鋒」。

但在我們澳門特區,除了「高不可攀」的特區政府授勳儀式之外,卻沒有一項全民性的表彰好人好事的活動,這是不利於樹立社會風氣的正能量,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的。其實,澳門特區也湧現了不少包括義工在內的不求名、不求利,默默耕耘,為群眾服務的好人好事。在物慾高漲的今日,就顯得特別珍貴,應當予人表彰,以促進社會正義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