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形同虛設

2012年11月21日,喧囂色久的民進黨上上“中國事務委員會”在爭議中搬上臺面,但卻打開了民進黨內部權力鬥爭的潘朵拉盒子。在“卡謝(長廷)”、“堵蔡(英文)”、“拉台獨”的權謀佈局下,委員會不僅內縮成一個凝聚民進黨內兩岸政策分歧的平臺,還處處暴露出對大陸的敵對思維,也宣告外界寄望的民進党路線轉型難產。而民進党主席蘇貞昌為了自己念茲在茲的2016甲大選”,不惜以民進黨的轉型契機為賭注,恐怕最終受傷的還是他自己。

蘇貞昌萬般不離2016年“大選”部署,“中國事務委員會”徒具形式

擬議中的“委員會”無論是從名稱、召集人,還是功能定位上,都與之前各界期待差距甚遠,令外界大失所望。名稱上,冠以“中國”而非“兩岸。或“大陸”,“一邊一國”的“台獨”立場鮮明,召集人,非呼聲甚高的謝長廷,而是口口聲聲不離“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蘇貞昌;功能定位上,非之前宜稱的黨內凝聚共識、黨外開啟民共交流的雙重平臺,而限縮為黨內溝通平臺;人員構成上,更是充斥派系平衡色彩,青壯勢力幾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因此,委員會成立後,立即遭致各界圍剿,不僅民進黨內各派系不買賬,島內媒體也多解讀“形同虛設”、“徒具形式”、“不倫不類。……

在台灣政壇摸爬滾打多年的蘇貞昌,難道就沒有想到會陷入“四面楚歌”境地嗎?顯然不是。已連輸兩次党內初選的蘇,首先考慮的是“穩定大於一切”、“安內先於攘夕曠”正如不少民進黨人所言,相對于蔡英文心裏想的是2016年“大選”的勝利,蘇眼裏只有黨內“大選”初選。委員會就是受制於蘇這樣的權力佈局下的產物。

一是蘇貞昌欲借“中國事務委員會”掌控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導權,防止蔡英文、謝長廷打亂其政治棋局。蘇貞昌並不是不瞭解兩岸政策之於民進黨的利害關系,而是將其納入未來的權力佈局中。島內媒體認為,蘇認為民進黨的確需要調整兩岸政策,但不是現在,而是在下屆党主席選舉、2014年“七合一”選舉及2016年“大選”民進党初選之後。因此,今年5月當選民進党主席後,蘇對路線轉型問題多以“不急”推脫。但蔡英文不斷借用民間平臺展現其兩岸政策主張,謝長廷10月初大陸之行更在民進黨內投下一顆震撼彈,使得一場關於民進党兩岸路線的大討論似乎箭在弦上,才令採取拖字訣的蘇撐不下去,隨即一改對設立兩岸事務部門的“不急。態度,倉促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大幅“瘦身”,防止蔡、謝借對黨內逐漸發酵的“大陸熱”繼續推波助瀾,搶占其政治光環:同時也趁機對黨內的“大陸熱”降溫,控制兩岸路線轉型步調,有利於蘇精心謀劃的政治棋局。

二是在民進黨各派系之間尋求平衡,牟取最大政治利益。一方面,蘇貞昌以微弱多數當選民進党主席時,正值民進黨2012年“大選。落敗,党內關於檢討兩岸政策路線呼聲高漲之際,蘇不得不做出調整兩岸政策姿態。另一方面,蘇又忌憚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反彈。據台灣媒體透露,蘇之前兩次黨內“大選”初選落敗,“台獨”基本教義派對其不放心是重要原因。在“台獨”基本教義派將炮火對准謝長廷的“憲法共識”並借此向蘇施壓時,對2016年。大選。企圖心甚強的蘇,不得不謹記前車之鑒而採取折中立場,既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兌現對要求調整兩岸政策的民進黨政治勢力的諾言,又守住“台獨”立場底線,向“台獨”基本教義派交心。

權謀算計痕跡明顯,蘇貞昌謀求“大位”之路荊棘滿布

由上觀之,蘇貞昌心中只有選舉,但“台獨”基本教義派不買賬,謝長廷被迫走自己的路,蔡英文與蘇也漸行漸遠。輿論指出,原本一手好牌,卻讓蘇的權力計謀“玩到輸”,其通往2016年“大位”的路恐窒礙難行。

一是“台獨”基本教義派不買賬,蘇貞昌好牌“打到輸”。盡管台灣媒體普遍認為蘇貞昌此次已經全面倒向。台獨”基本教義派,但在“台獨”基本教義派看來,民進党根本不需要成立什麼“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當天,“台灣社”、“北社”等“台獨”組織就面見蘇,企圖阻擋組建此一部門。遊錫則明確拒絕擔任委員,強調“民進黨已有中國事務部,沒有必要再成立這個委員會”。陳水扁辦公室主任江志銘更批評,成立委員會“不是政策調整,是投機、投降,未來全黨會被大陸牽著鼻子走”。呂秀蓮直言,這原本是一張會影響台灣前途的牌,但現在“這張牌發壞了”。顯然,蘇主動向“獨派”靠攏,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添了“新煩惱”。

二是“卡謝”暫居優勢,但蘇貞昌仍如芒在背。蘇貞昌甫任民進党主席時,為鞏固權位,極力拉攏謝長廷,甚至暗示由其主導兩岸事務部門,不僅令外界對“蘇謝合”充滿期望,謝本人也“志在必得”。未曾想真正成立委員會時,蘇竟出其不意親自擔任召集人,並將功能限縮為整合民進黨內兩岸政策分歧的平臺,這不僅令外界跌破眼鏡,也讓謝頗感“羞辱”。民進党中執委洪智坤直言,“這是逼謝長廷和蘇貞昌打對台”。隨後謝批評委員會是“疊床架屋”,拒絕出任委員,等於正式宣告“蘇謝合”破局。

但媒體分析,有“智多星”之稱的謝長廷不可能就此認輸或偃旗息鼓。正如謝的幕僚林耀文所言,謝“未來會更積極參與兩岸事務”。近期,謝連續在島內展開校園巡迴演講,大談民進党路線轉型及其兩岸政策觀點,就是開辟新舞臺,擴大影響力的舉措。尤其是,謝的兩岸政策主張在民進黨內青壯派勢力中頗具市場,加之有近56%泛綠民眾支持民共交流的背書,今後勢必不斷向蘇發起反擊,蘇也將因此陷入疲于應付的困境。因此,長遠看,謝之於蘇,仍然如芒在背。

三是“堵蔡”並未得分,蘇貞昌仍將陷入“兩個太陽”之爭。由於蘇貞昌在兩岸政策方面缺乏論述,在處理兩岸問題上普遍被認為遜于蔡英文,加之蔡最近有關召開朝野“國是會議”及反對開征証所稅的倡議成功搶占媒體焦點,蘇不得不跟進。這些都讓蘇飽受“兩個太陽”之苦。因此,蘇在如何“防”、“堵蔡”方面可謂做足了文章。從這點而言,蘇兼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不僅欲借此平臺彌補其兩岸政策缺失、縮小與蔡的差距,還意在通過掌管民進黨大陸事務部門掌控媒體資源,吸引外界關注,以不斷拋離沒有舞臺的蔡,使其在媒體上逐漸邊緣化。但蔡見招拆招,在明確表示“不瞭解委員會性質和機制”的同時,還宣稱願意“配合演出”同意擔任委員,此舉可謂既未得罪“台獨”基本教義派,又突顯其。以黨為重”的格局。相較之下,蘇的權謀算計可謂赤裸裸,得分更不容易。更何況,蘇已自囚於2014年“七合一”選舉及2016年“大選。民進党初選,不敢在兩岸路線上逾越“台獨”雷池半步,而蔡卻因不用背負黨責,揮灑的空間更加自如。蘇蔡各具優劣,“兩個太陽”之爭將愈演愈烈,蘇想獨占風頭很難。此外,“卡謝”、“堵蔡”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加大了謝、蔡再次結盟的可能性。若“二打-”再次成局,迎接蘇的恐怕是2012年“大選。民進党內初選“噩夢重現”。

民進党路線轉型難產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成立被各界視為民進党兩岸路線是否轉型及能否打開民共交流之窗的試金石,甚至對其寄予較為樂觀的期待。因為,自今年初民進黨“大選”再敗之後,民進黨內不乏有識之士呼籲檢討“台獨”路線,並盡快打通與中國共產黨的政黨交流與互動,島內多數民眾也呼籲民進黨放棄“台獨”立場,更有高達73%的民進党支持者對民共交流寄予希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蘇貞昌才承諾當選党主席後將設立兼具黨內凝聚共識、黨外與大陸溝通平臺功能的兩岸事務部門。按常理推斷,這是蘇意圖帶領民進党進行路線轉型,進而向大陸傳達善意、實現雙方良陸互動的重要契機。

但從“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設置要點、蘇貞昌相關言論可以看出,民進黨一以貫之的敵對、“反中”思維沒有絲毫松動。不管委員會有無開明派指標人物名列其中,僅從該部門的名稱、組織定位和功能看,都屬於政治對抗意味濃厚的動作。而蘇在談到成立委員會的動機時,暴露出明確的“如何有效對抗大陸”,“與大陸周旋。進而“守護台灣”的意圖。蘇表示,“民進黨堅持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立場不變”,“若為了選舉想跟中國好-點,就去國民黨,別來當民進黨候選人”。蘇甚至質疑,民進黨人若無法坐下來形成共識,“如何對付中國共產黨?”看來,委員會完全不見對大陸有任何善意,反而充斥“反中”、“仇中”的“台獨”思維。

事到如今,謎底揭曉。已深陷權力算計泥淖不可自拔的蘇貞昌,一手主導民進党兩岸路線大倒退,發展前景愈發暗淡。而一個堅持“台獨”立場並對大陸深懷敵意的政黨,是不可能打開民共交流之窗的。輿論指出,蘇目前根本不想讓民進党成為一個可以與大陸溝通、對話並建立正常政黨關系的政黨,因此,才借“中國事務委員會”徹底封殺、圍堵黨內進一步與大陸接觸往來交流對話的互動模武和管道。

問題是,蘇貞昌能如願以償嗎?且不說“中國事務委員會。已令蘇陷入四面樹敵的境地,即便僥幸贏得2016年“大選”民進党內初選,還要面對中間選民的檢驗,若臨時抱佛腳提出功利性的兩岸政策,恐怕很難取信於民,還是要不得不面對2012年蔡英文同樣的結局。

(張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