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讀書,看上去很美

只有鬆綁目前的政策,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陸生赴台求學。

1月14日,馬英九在出席臺灣地區大學校長會議時承諾,大舉擴大招收大陸學生赴台就讀,承認學歷的大陸大學將從“985工程”大學擴大到“211工程”大學,這預示著陸生赴台將再放寬。赴台求學本是大陸學生的新選擇,但是臺灣地區的“有限開放”政策,給有意赴台的大陸學子潑了一瓢冷水。臺灣高校招收陸生兩年,效果並不理想。只有鬆綁目前的政策,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陸生赴台求學。

招生兩年,效果未及預期

截至當前,臺灣高校已完成兩年的陸生招生工作。但從這兩年情況來看,陸生報名並不太踴躍,即使被錄取,也有許多陸生因各種原因放棄去台就讀的機會,缺額率連續兩年都超過50%。2011年,臺灣高校原擬定向大陸招收學生2141名,但報名人數僅為1905人,發榜錄取1319人,最後實際註冊的學生只有928人,為原定目標的43.34%。2012年計劃招收陸生總數仍為2141人,報名2629人,發榜錄取1328人,最後註冊人數987人,為原定目標的46.10%。

限制一:“三限六不”

目前,陸生赴台求學不踴躍,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臺灣地區對陸生政策的不公平,包括“三限六不”、陸生未納入臺灣健保體系等,此外,戶籍限制也是阻礙陸生赴台求學的重要原因。

所謂“三限六不”政策,是指限制采認高等學校、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學歷采認領域、不加分優待、不影響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和不得報考公職考試。目前,被臺灣地區承認學歷的大陸高校只有41所,包括985工程大學38所(不包括國防科技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三所專業院校。也就是說,陸生要報考臺灣高校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必須是這41所高校的應屆或往屆畢業生,而且,大陸的醫學學歷仍不為臺灣所承認,即使從上述41所大學獲得也不例外。臺灣高校招收陸生以招生總量的1%為限,約2000人。

在“三限六不”政策中,最讓陸生頭痛的是,陸生不能拿臺灣當局編列預算的獎學金,也不能到企業實習和擔任教授的研究助理。不過陸生雖不能獲得編入臺灣當局預算的獎學金,但也可以獲得由企業贊助的獎學金或其他來源不屬於台當局預算的獎學金。例如,在臺灣大學,聯發科、李長榮化工等企業連續兩年、每年提供近400萬新臺幣獎學金給陸生。

不能到企業實習和擔任教學助理,對陸生而言則意味著喪失了更多學習的機會。臺灣大學陸生會會長王欽表示,一般大學生可能僅是失去打工機會,但若是研究所學生,每學期到別國參與各種發表會,沒辦法接受學校輔助機票,對研究生是相當大的經濟負擔。

限制二:無保健

陸生無健保,也是影響陸生赴台求學的重要原因。依據臺灣地區的規定,加入健康保險制度須具有“居留”身份。根據臺灣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的規定,陸生身份是“停留”而非“居留”,不符合納入健保的規定。外籍學生只要在臺灣居留超過四個月,就可享受健保,而大陸學生卻只能參加商業保險或學生團體險,這顯然對陸生不公平。

2012年10月11日,臺灣行政部門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修正草案,將陸生赴台身份從現行的“停留”修正為“居留”,以配合健保法規定,讓陸生納入健保體系。陸生在台居留半年後可申請健保,每月繳納749元(新臺幣)健保費後,可得到醫療保障。

但是,臺灣行政部門提出的修正草案還需獲得立法部門的通過才能正式生效。然而時至今日,由於反對黨的阻礙,該修正草案仍未獲得通過。

限制三:難取戶籍

戶籍是陸生赴台求學的另一道坎。目前,赴臺灣高校攻讀學位的大陸學生僅限於戶籍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六省市的學生。其中,申請赴台就讀大學本科的學生必須是戶籍在前述六省市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且高考成績須達所在省市本科二批分數線;申請赴台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大陸學生,則面臨雙重限制,即不僅要求目前戶籍或入學前戶籍在上述六省市,還要求必須是前述41所大學的畢業生。

今年24歲的馬軍,原籍天津,兩年前廈門大學公共管理系畢業後就留在當地工作,並將戶籍遷至廈門,正好符合今年的政策可以報名臺灣的研究所。他一口氣報了台大、臺北大學、中興、世新和逢甲大學的公共管理相關係所。但是廈門人張明珍則沒有這麼幸運。小張今年要從昆明理工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畢業,因為戶籍已遷到昆明,不符合今年的報名條件。

海峽兩岸相互開放吸引對岸學生前來求學,不僅給兩岸學子增加了求學的選擇,也是兩岸文教交流很重要的一環。陸生赴台求學的大門已經打開,但期望大門能再敞開一些,讓越來越多的兩岸學子相互進入對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