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關注大陸新一屆領導人的涉台政策

3月17日,全國人大會議閉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發表就職講話並舉行中外記者會,宣告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主政,引領中國走進下個十年。島內輿論對於大陸未來發展及對台政策走向高度關注,並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繼續深入寄予厚望。

關注大陸涉台人事變化

島內輿論長期密切關注大陸涉台人事,對習近平主席及其他涉台中央領導的知台背景予以廣泛報道,並積極解讀涉台人事佈局的含義。

一是介紹大陸涉台領導人的“知台”背景。島內輿論認為,根據慣例,習近平將出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政協主席俞正聲出任副組長,國務委員楊潔篪出任秘書長,其他成員還包括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以及可能出任海協會長的原商務部長陳德銘等。對於本屆大陸涉台領導人的涉台經歷,島內主流媒體娓娓道來,對他們從政經歷中與台灣的不解之緣表現出“天然的親近感”。“中央通訊社”稱,習近平曾經在福建任職17年,使他成為大陸歷屆國家領導人“最知台”的一位。《新生報》稱,習近平不僅長期在福建工作,也擔任過浙江省委書記與上海市委書記,對台灣瞭解很深:俞正聲、楊潔篪工作時也接觸過台灣有關事務,顯示大陸涉台人事並不陌生。繈合鄉認為,可能出任海協會長的陳德銘也是知台派,從蘇州市長開始就與台商互動密切,也熟悉台灣的經貿情況,陳在商務部長任內曾全程參與ECFA協商,其經貿經驗專才和協調能力有助於推動與台各項交流。

二是分析大陸涉台人事新佈局的深意。張志軍接任國台辦、中台辦主任,成為島內輿論關注的重點。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表示,大陸涉台人事調整,有傳承也有新血,顯見對台工作有序且持續進行。高輝強調,張志軍是成熟的外交家,在政黨交流方面很有經驗,將會是一位非常有活力、非常有創意的對台工作領導者。前國民党副秘書長張榮恭認為,近年的兩岸關系以國共和解為起點,張志軍兼掌黨政兩職,在政策的操作上有其方便性,所以國共兩黨平臺和海基、海協兩會協商,都仍將在大陸的對台工作中,具有相輔相成的功能。張榮恭預期,以張志軍的黨、政經歷,一定能穩妥開展對台工作,並關注和重視到台灣民眾的需求,從而有利於兩岸大局與時俱進。台灣銘傳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楊開煌表示,原國台辦主任王毅出任外交部長,將會成為第一個非常懂台灣的外交部長,會更容易理解台辦想法並與高層商量,在涉台外事的情理法方面會照顧得比較周到。楊開煌認為,從楊潔篪、王毅、張志軍、陳德銘等關鍵人事來看,這樣的安排是要鞏固與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將有助於已進入深水區的兩岸經貿談判。

解讀習、孿涉台講話

17日,習近平主席與李克強總理分別談到兩岸關系。對此,島內媒體高度關注,紛紛解讀。此外,隨著兩岸社會相互影響的不斷加深,大陸政治經濟政策走向也成為輿論關注重點。

一是聚焦“中國夢”裏的台灣角色。習近平主席在“兩會”期間提出要實珊“中國夢”的美好願景,並在談到兩岸關系時表示,“廣大台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要攜起手來,支持、維護、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對此,島內輿論紛紛聚焦台灣在實珊‘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張榮恭表示,大陸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未來作了結合,“兩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歷史所遺留的兩岸政治分歧,不應該影響雙方共創和平、共謀發展、共用繁榮”。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表示,“兩岸應在統合中推動民族振興”,除了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及各項交流,還需要認真思考和平發展期的兩岸政治定位及政治互動關系。台灣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對未來兩岸關系表示“樂觀”,認為習的講話沒有使用大陸傳統“統戰”用詞,內容更顯感性:若再與“中國夢”掛鉤解讀,更見大陸有意穩健推動兩岸關系向前,因為習主席指稱“‘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二是探尋“共同家園”的“新支點”。李克強總理在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表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居住在兩岸的是骨肉同胞,大陸與台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把它一道維護好、建設好,使其花團錦簇,“花好總有月圓時”。李強調,新政府將履行上屆政府所作承諾,尋求合作的新推動支點。對此,島內輿論在肯定大陸對台政策穩定性與延續性的同時,十分關切“共同家園”中的“新支點”會是什麼。張榮恭指出,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動力而言,只有提升兩岸民眾福祉,才會讓民意認同雙方的有關政策,尋求兩岸合作的新支點,彰顯的就是追求兩岸互利雙贏的積極性。台灣空中大學教授李允傑表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多,下一步應努力使其惠及兩岸產業界和更多的基層民眾。《工商時報》援用專家分析認為,這代表大陸在延續對台開放和讓利政策方向的同時,在兩岸交流互動上將會有更細致的處理方式。《中央日報網絡報》稱,民族情一直是兩岸關系的“支點”,卻是儼舊支點”,而要在“政治對話”中尋求“新支點”將是很困難的事情。《聯合報》則稱,從客觀角度看,在兩岸未進一步政治對話前,“新支點”可先在“用字遣詞”的合情合理上謀求,培養鞏固文化與社會基礎。

三是關注大陸政經政策走向。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緊密,大陸一舉一動都將對台灣產生深遠影響,大陸政治、經濟政策走向越來越成為島內輿論關注的焦點。首先,期待政治改革與制度完善。《旺報》稱,大陸已進入“習近平時代”,預期習未來施政方向將在“從嚴治黨”、“依憲治國”以及“堅持改革開放”三個方面。有輿論稱,習近平自信、強勢而平和,通過高姿態反腐、反浪費,抓軍隊建設,體察民情,為大陸官場注入了“正能量”。還有輿論表示,反腐與法治將考驗“習李體制”,若二者能夠實現就能緩和社會矛盾,為中國下一步發展奠定牢靠的基礎,“中國夢”的實現也將指日可待。其次,強調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經濟日報》認為,未來大陸多聚焦在城鎮化與深化改革等議題上,但面臨如何完善社會保障、平衡投資與消費關系、有效管理跨境流動資金等挑戰。《中央日報網絡報》指出,大陸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在全球複蘇乏力背景下,如何化解不斷擴張的地方政府債務,改變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模式將是影響改革成敗的關鍵變量。有輿論表示,在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台灣應充分利用大陸穩健發展的機遇期,在兩岸產業合作中尋找有利於自身的定位。《工商時報》具體指出,大陸將進入綠色消費時代,台灣應充分發揮這方面的經驗優勢。

展望兩岸關系前景

展望兩岸關系未來,島內輿論主要聚焦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期待國台辦、“陸委會”負責人互訪。王毅在卸任國台辦主任時表達任內未能親自赴台的遺憾,並寄望繼任者張志軍能夠實現這一願望。島內民眾及輿論對于王毅任職國台辦期間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做出的貢獻相當感懷,也希望王毅的遺憾不再重演,期許國台辦、“陸委會”負責人互訪能夠成為現實。臘合柵引用王毅話稱,“兩岸一年互訪人次已逾800萬,而5年來已有1500多個省部級訪問團赴台,‘按道理我也可以去’,這話說得‘合情合理’”。《聯合報》還稱,兩岸迄今仍以海協會和海基會為“白手套”,如果今後國台辦與“陸委會”官員可以互訪並親身接觸,將突破目前兩岸關系瓶頸。“陸委會主委”王鬱琦稱,在適當時機、適當身分、相關條件都能配合情況下,歡迎新任大陸國台辦主任來訪,自己也願意在時機成熟時去大陸參訪。但次日王又表示,如果赴大陸被稱呼為“王先生”,就代表相見的時機還沒有到。

二是敦促民進黨正視兩岸關系發展新篇章。隨著大陸新一屆領導人完成權力交接,島內輿論紛紛敦促民進黨正視兩岸關系發展。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不看好今年民進黨與大陸的關系,認為“自從李登輝把釣魚島說成是日本的之後,就已經註定綠營不會真正把釣魚島視為台灣的,而蘇貞昌訪日也不敢談及釣魚島主權,這就加深大陸對民進黨的疑慮,必將影響民共關系拉近”。《美麗島電子報》認為,台灣的籌碼不在美國或外部力量,而在兩岸主流民意和兩岸關系的和平與穩定。該報還建議,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兩岸思維和認知應與時俱進,更多的看到兩岸關系中的合作與發展,而非一味尋找兩岸關系中的風險與威脅等負面因素。隙合柵則稱,以今天兩岸情勢發展看,假如張志軍訪台,民進黨已無可能用對待陳雲林的手法“接待”張,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必須與時俱進。

三是建議以新思維做好兩岸政治協商鋪墊。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深入發展,“兩岸的政治對話將無可避免”,“兩岸要相互尊重才能共創雙贏”。張亞中表示,學術界可以集思廣益,提出合乎和平發展、一個中國、民族振興這三個要件的各種建設性方案。《中央日報網絡報》稱,兩岸關系“不進則退”,倘若兩岸領導人自甘於當前的兩岸發展而不謀求深層次認識的話,也太辜負現今乎穩的兩岸交流了;應充分利用此平穩階段,累積雙邊互信,為將來奠定堅實對話基礎。《中國時報》認為,構築兩岸和平夢想的當務之急是提升互信,當局應加強溝通,讓民眾瞭解,有些兩岸間的政治性協議不但不等於統一,而且也是有利於台海穩定的。《聯合報》呼籲,大陸應從十八大報告所指“探討尚未統一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開始設想;馬當局則應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序文所稱“為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啟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