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語言改文風

習近平在博鼇亞洲論壇上的演講,因文風變化而引人矚目,綜合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後在外交上的種種表現,觀察家認為中國外交或將更加主動

4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博鼇亞洲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這也是他就任國家主席以來,第二次攜夫人亮相國際舞臺。

習近平上任伊始首訪俄羅斯及非洲以來,“習式風格”“第一夫人”“公共外交”等,成為熱議話題,媒體報道焦點愈加多元化,而不僅僅囿於以往外交領域的就事論事。就此次關於博鼇論壇的報道而言,除了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等設置專題關注政經、外交重要話題外,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報刊還開設欄目對“第一夫人”話題專門探討。而英國《金融時報》在重點解析習近平關於“中國大門不會關上”觀點的同時,還在網站首頁再度拋出去年年中的一篇報道《到中國去!》。

“近期以來,對中國外交理念的關注度可謂空前。”中國社科院國際學部主任張蘊嶺,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認為,這反映出在當前中國周邊局勢複雜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期待。“大家都在觀望,新領導人是延續以往,還是會有所變化?”

改換文風

習近平博鼇演講既出,中國外交部外交筆會的老外交官們一見面,不約而同聊起一個共同話題:演講辭的文風。

“大家都感受到,習近平這幾次演講中文風的變化。”一位前駐外大使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用“接地氣”來概括新領導人的新文風,具體表現為官話、套話少,語言平實親切,觀點明晰。

去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強調要提高會議實效,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要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習近平近日的演講,即反映了這種革新的思路。

就在博鼇論壇開幕前一晚,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應約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通電話時強調,中方不允許任何一方在中國的家門口生事。此語在張蘊嶺看來,同樣觀點鮮明、立場明確。

專家們的評述主要基於習近平上月出訪俄羅斯以來的幾次主要演講。其中,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他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辭,闡述世界局勢以及國家獨立自主發展權利等理念,段落簡短、語言精練。同樣的風格體現在稍後的金磚峰會和此番博鼇論壇致辭中。伴隨其間的,是“穿鞋論”“亞洲觀”“世界策”“和平論”“拆臺論”等提法和觀點。

在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韓鋒看來,習近平幾次演講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在於其綜合了中國外交的各種元素,並以具有個人特點的語言加以表述;另一方面在於其表達觀點直接。“作為大國,以往的外交辭令往往講究含蓄,如今則顯得明朗又有彈性。”他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如是評價。

香港《星島日報》此間報道注意到,習近平在博鼇的演講引經據典,還有各種古語俗語;十四次提到“和平”,表達了對和平的期望。

外交自信

習近平遠赴俄羅斯和非洲的首訪之旅期間,張蘊嶺觀察到這位新任中國主席“滿面笑容,充滿自信”。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早在2012年初習近平訪美之時,他就已經注意到這種自信。當時,李成作為美國“百人會”成員參加了外交宴會,他看到美國副總統拜登作出一些不友好的批評,而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表現得有理有利有節”,既堅持原則,又不失風範和禮節,贏得了諸多在場美國人的好感。

習近平所闡述的“中國夢”,也讓李成印象深刻。他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外交詞彙”,一方面彰顯致力於和平的價值觀,同時也表達中國將摒棄西方過度個人主義的發展理念。

在莫斯科,習近平呼籲平等,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也即,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外界將之總結為“穿鞋論”。

博鼇演講中,習近平倡導和平,“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做和平的維護者和促進者,不能這邊搭台、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台、好戲連台。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輿論又稱為“和平論”和“拆臺論”。

英國《金融時報》4月8日發表文章,題為《習近平警告:不准任何人搞亂亞洲》,將本次博鼇論壇視為反映中國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的一個體現。次日該報又發表題為《習近平:中國開放大門不會關上》的文章,認為這位新任中國主席的言論“似乎意在安撫外國投資者,展現新一屆政府對商界友好的形象”。

在今年的博鼇亞洲論壇上,安排有習近平與中外企業家對話的環節,這在博鼇論壇十多年歷史上是第一次。

在對話中,習近平表示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並承諾中國將維持對外開放政策,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讓它們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他表示,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繼續高速發展,但在未來不會一味追求超高速的增長。同時強調,中國發展將惠及世界。

更務實,更主動

在張蘊嶺看來,習近平在各個外交場合闡明中國外交價值觀時,還體現出一大特點,就是主動性。

他認為,習近平的言論表明,中國會更加務實。中國將運用自身力量,積極務實地加強國際合作,這相較以往顯得更主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賈爾斯•錢斯,於4月9日為英國《金融時報》所撰文章或更具代表性。在這篇題為《中國向世界性角色轉型》的文章中,錢斯指出,習近平的講話說明,中國政府意識到它需要扮演一種世界性角色,而不只是關心與自己直接有關的問題。

不過他也坦言,也許大多數中國人仍覺得,中國尚未做好準備成為與美國並肩的全球協調者,把自身捲入像利亞這樣的遙遠國家的事務。“他們的理由是,像甘肅、青海等貧困省份依然有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無數農民,以及仍然不平衡、不健全的經濟。”

而對於這個問題,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認為,在討論中國的世界角色時,許多中國人仍感到困惑。“對於中國在世界上變得這麼重要,他們還不適應。但中國仍在快速增長,因此該問題會變得更加重要。”

“中國必須參與到亞洲事務當中去。”韓鋒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雖然該區域尚缺乏統一性的制度,但有一點相同,就是大家都需要和平,這也是習近平所著重強調的。而這就意味著,中國會積極參與區域建設,同時呼籲相關各方不能只顧個人利益。

張蘊嶺認為,今後幾年,中國會由較為被動的外交模式轉為主動,而盡最大可能維護和平發展環境仍將是中國外交堅持的主導趨勢。與此同時,中國新一屆政府將展示外交靈活性,拓展合作空間。

(趙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