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新掌門王毅

在國台辦任職近五年、見證了兩岸關係取得歷史性突破後,原國台辦主任王毅于3月17日履新外交部部長。在外交部網站的部長致辭中,他寫道,中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我們需要更多瞭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瞭解中國。

兩岸關係的升溫被視為上屆政府最大的政績之一。外交系統出身的王毅在協調外交與台辦兩個系統之間的事務較為遊刃有餘,這點在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活動時得到體現。在赴任國台辦之前,王毅曾在外交部歷任黨委書記、副部長、駐日大使。當其獲任國台辦主任時,一些觀察家認為,在國台辦歷任主要官員中,只有前副主任唐樹備曾在外交系統工作過,外交系統出身的官員當國台辦主任還是首次。

在王毅“回鍋”外交部的同時,和五年前的任命一樣,外交部的另一名正部級高官、黨委書記張志軍調任國台辦主任——有臺灣媒體將這一類任命稱為“王毅模式”。北京已務實地發現,敏感的涉台事務幾乎都與北京、華府、東京的互動關係密不可分,尤其像美台軍售、釣魚島紛爭,臺灣參與國際活動都與中國的外交政策緊密相扣。可以看出,中共對台人事佈局的擇才考量著重在於延攬資深外交官。

此外,由於王毅駐日期間獲得的良好口碑,在日本的政界、財界都擁有較為良好的人際關係,一些日本輿論稱,這項任命能為近年來不斷對立的日中關係打開局面。也有輿論指出,“中國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因為外交部部長的人事調整而改變,對外界過度期待(新外長)改善日中關係應持謹慎態度”。

作為駐日大使為人熟知

現年60歲的王毅一直是中國的明星部長。他在48歲(2001年)獲任外交部副部長,主管政策研究工作與亞洲事務,是外交部5名時任副部長中最年輕的一位。1982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的王毅大學畢業後便進入外交部工作,開始了自己的職業外交官生涯。2004至2007年間,王毅曾擔任駐日大使,與日本政界、財經界有良好關係,被視為大陸繼唐家璿之後的另一個“日本通”。2007年9月,從日本回國後的王毅仕途又升任外交部黨委書記,成為正部級官員,同年在中共十七大時成為中央委員。

2007年底至2008年初,王毅曾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中擔任中方代表團團長。不過這是王毅任期最為短暫的職務。2008年6月,王毅被任命為國務院臺灣辦公室主任。至此,其長達26年的外交系統工作暫告一段。

在王毅的外交官生涯中,駐日大使一職最為人熟知。2004年9月,王毅被任命為駐日大使。出任之際,被外界稱作“臨危受命”。在中日“政冷經熱”、高層互訪幾乎中斷的複雜形勢下,王毅作出了很多嘗試。離日之前,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中日關係終於破冰。

駐日期間,王毅曾奔走於各種場合,在高校和一些活動上發表演講。此外,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還曾舉行鄰居“懇親會”,這被視為外交界的一項創舉。據瞭解,大使館曾向周邊的日本鄰居送請帖,內容是“中國大使願與鄰居們舉行懇親會”。懇親會在使館的小禮堂舉行,為嘉賓提供餃子、包子等中國點心及各式中國特色的菜肴。王毅用中國諺語“遠親不如近鄰”來形容大使館與鄰居、中日之間的關係。

這無疑給許多日本記者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們甚至覺得王毅演講時的號召力,跟小泉純一郎“很有幾分相似”。多次接觸他的一位日本媒體人向《鳳凰週刊》記者透露,比起過去見過的許多“機器臉孔”般的中國官員,王毅表情豐富,很有人情味兒。他與不少記者關係密切,甚至會相約外出釣魚。

王毅還曾學習打高爾夫球,後來他和台商在高爾夫球場“搏感情”,也得益於在日本時期的刻苦練習。駐日期間,他經常與日本政商名人球敘,曾表示“不打高爾夫球,沒有話聊,很難交朋友”。此外,王毅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2006年應邀出席“清涼亞洲”時裝發佈會時,王毅以一身改良版的白色中山裝亮相並走秀,十分搶眼。

2008年7月出版的臺北《展望與探索》月刊做專題介紹王毅時,稱其“相貌堂堂、風度翩翩”,“待人真誠”,“舉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來”。有趣的是,王毅確實與1949年後主導中國外交工作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絲聯繫——他是大陸著名外交官錢嘉東的女婿。錢嘉東曾任周恩來的外事秘書,後來擔任過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大使。

國台辦轉型的推動者

2008年6月,王毅被任命為國台辦主任。在其任期內,兩岸關係實現了不少零突破——兩岸間的空域和水域得到開放、人員往來更加便捷、大陸遊客可以申請去臺灣旅遊甚至是“自由行”。更重要的是,兩岸之間確定了“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協商的模式,簽訂了《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兩岸最高領導人也曾以執政黨領導人的身份在兩黨重要活動和人事任命時互發賀電。

1988年,作為國務院主管臺灣事務的辦事機構,國台辦正式成立。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彌漫著濃厚的意識形態味道。其前身為中共中央台辦,是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的辦事機構。1991年,國台辦和中台辦變成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國台辦的首任主任丁關根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接任者王兆國則更像是兼任,因為他有更為重要的職位——全國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

第三任主任陳雲林任職期間,康奈爾大學校友李登輝的“兩國論”以及其繼任者陳水扁屢次喊出“一邊一國”,使兩岸關係冷到冰點。因此這一段時期的涉台系統主要在於對台發聲,以及服務在大陸台商。到了後期(2004年以後)則開始接待在野的藍營政要到大陸探親、高校演講等。

2008年王毅履新後,兩岸關係日趨緩和。隨著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坐在談判桌上談笑風生,兩岸事務部門的官員就如何互相減免關稅、簽署涉及兩岸人群利益的交通、醫療等各方面的協議展開討論——雖然雙方將這種對話叫做協商,但其簽署的協議均具有法律效力,國台辦也自然進入轉型期。

相比困擾大陸官方的食品安全、醫療、教育改革等問題,臺灣問題算是這些年來北京處理得較為得心應手的議題。兩岸媒體贊許關係的積極改變,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頗為樂見。與其他輿論總會形成兩個針鋒相對陣營的議題相比,兩岸關係的改善在大陸民間幾乎沒有任何爭議,政治上更是無比的正確——即使不少大陸百姓會對臺灣更為成熟和自由的社會運作模式投以羡慕的目光。

“登高遠望”的談判哲學

外界將這樣的轉變稱作“對台新思維”。而外交系統出身的王毅則有自己的一套談判哲學。2011年1月,在桂林灕江畔宴請參加座談會的兩岸學者時,喜好登山的王毅告訴在場的嘉賓,在外交部工作時,他曾帶領東盟十國的副外長們登武夷山和黃山,“透過登高遠望,心情開闊,有助於解決問題”。他表示,邀請兩岸的專家到桂林也是希望在山清水秀之地展開對話,“像山一樣堅定不移,像水一樣通權達變”。

這類哲學廣泛運用於近年來涉台活動的各種場合。以博鼇論壇為例,臺灣的蕭萬長、吳敦義以及錢複均曾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的身份與會並和大陸領導人會面。這些臺灣政要從政履歷中最不起眼的頭銜,卻承擔著無與倫比的政治使命。在與這些客人會面時,王毅的身份則變成中共中央台辦主任,也是為了更加方便與臺灣客人交流。

2009年4月舉辦的博鼇論壇上,王毅做東的晚宴並不按常理出牌,安排的是自助餐。佈滿鮮花的宴會大廳內,最中間的位置擺放了五六張高腳桌,卻不見一把椅子。這種較為隨性的安排是典型的外交官而非長期紮根體制的官僚的傑作——類似雞尾酒會的社交場合佈局也給雙方高層近距離、頻繁接觸創造條件。

在與臺灣媒體、普通市民溝通時,王毅和台辦其他官員也有意保持低姿態,適當展示個性,按大陸官方的說法是“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2012年6月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期間,王毅曾出現在具有臺灣特色的廟會活動上。據隨行的《鳳凰週刊》記者觀察,他一路品嘗各種臺灣小吃,時刻提醒保安和警察不要跟著,並向臺灣攤主學閩南話,還不時向包括記者在內的周圍人員描述食物口味。一位臺灣女記者對王毅說:“主任最近氣色很不錯,大家都認為你喜事將近,有機會高升哦。”這位明星部長笑了笑說,“沒有的事,改天請你們喝咖啡!”

攤位上老闆娘自我介紹自己是江蘇嫁到臺灣的“陸配”,歡迎王毅到台南去玩。王毅連聲問:“過得好嗎?老公照顧你嗎?”聽到這位太太說“老公對我不錯”,他對站在一旁笑得憨厚的老闆說:“我們江蘇的媳婦多漂亮啊,(還沒孩子的話)要早生貴子。兩岸關係要有結晶啊,你們責任重大!”

這樣的對話在臺灣電視節目中效果極佳。在北京,台辦高官定期與駐站的臺灣記者碰面,不少人之間結成了可以直呼其名的親密關係。這也讓不少大陸媒體受益——相比其他部委,國台辦算是最好接觸的部門之一。

3月17日晚,剛剛卸任台辦主任的王毅專程來到為採訪“兩會”的臺灣媒體舉辦的招待會現場與之話別。他回憶起在台辦工作的1700多天,動情說道:“兩岸關係發生的歷史性變化,讓全世界中華兒女松了一口氣。儘管今後仍然要面對各種難題和挑戰,但可以肯定地說:方向已經明確,道路已經開闢,光明就在前面!”令他感到遺憾的是,礙於身份原因並無機會親赴臺灣,但是“雖沒有踏上臺灣的土地,但心是和臺灣同胞連在一起的”。

“王毅的確具有外交官的特質,口才極佳。演講詞大多都由自己備稿,參加任何論壇、任何大型會議,演講內容會照顧到每一個群體。即使你是(臺灣)很小的政黨,也會覺得自己被點到了。”據長年駐京的《聯合報》資深記者賴錦宏回憶,江陳會首次在臺灣舉行時,王毅去首都機場送陳雲林。“機場風很大,送完陳後他特地在洗手間整理儀錶,直到頭髮(顯得)一絲不苟,才回到機場的貴賓室會見記者。”

國台辦人事任命的“王毅模式”

此番王毅“回鍋”外交部擔任部長,也成為第一位外交生涯內大部分時間主要服務於亞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