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聲、張志軍、陳德銘會見台灣交流圈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先後在北京會見了台灣民意交流參訪團、台灣聯合報系訪問團等。雙方進行了深入、坦誠的交流,俞正聲主席及張志軍主任對兩岸共同關心的熱點議題發表了重要看法。

俞正聲談兩岸

5月22日,俞正聲主席會見饒穎琦率領的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參訪團及王文杉率領的台灣聯合報系訪問團時,就相關兩岸議題談了幾點看法:

第一,對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出三點意見:一是努力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保持兩岸關系發展正確方向;二是緊密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三是著力提高交流的質量和效益,積極推進制度化建設。

第二,強調兩岸應堅持“求同存異”。一是對“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系行闡述。俞正聲表示,這是一個雙方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商討的問題,需要兩岸民眾都能接受,關鍵是“相向而行,而非背道而馳”,即雙方都向一個中國的目標去走;基礎是增進兩岸經濟合作,以促進兩岸互融,深化文化交往,以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進行政治交往,“首先把戰爭狀態解除,簽訂和平協議”。二是多講對兩岸關系有益的話,多做對兩岸關系有益的事。俞正聲指出,對台灣方面的“不統、不獨、不武”提法,他贊成“不獨”,但兩岸中華民族希望國家最終能統一,“反復講不統,未免傷人心”。

第三,強調“只要民進黨不再主張台獨,大陸就會接觸”。俞正聲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底線就是“不能搞台獨”,大陸會跟台灣贊成一個中國的各方面人士接觸,絕無黨派偏見。

張志軍話交流

張志軍主任在與聯合報系訪問團會面時,也接受了聯合報提出的專訪,就兩岸議題發表了看法:

一是增進兩岸對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張志軍稱,兩岸應在一個中國框架、“九二共識礎上,探討建構合情合理政治關系的安排,而不是“兩個國家”或“一中一台”框架下探討。“兩岸至少要坐下來探討,否則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我們鼓勵民間先行,由民間的專家學者、智庫先談。在考慮現實問題和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就是合情合理的安排。當然,學者探討的重點應放在“求同”,“不放大、突出分歧”,“將不同的部分弱化”,看哪些問題能談到一塊,達成共識,做出制度性安排。

二是在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同時,探討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可行途徑。張志軍表示,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最有效、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方式,是加深兩岸繹濟交流合作”。在此基礎上,雙方應先溝通,在溝通過程中建立政治互信。在溝通方面,雙擴完全可以敞開”,台灣方面可以與大陸談自己對參與的看法和具體打算。張志軍指出,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經貿協議的底線就是“不能為政府對政府間的協議”。

三是呼籲增進兩岸文化交流。張志軍提出,在ECFA之後,兩岸為什麼不能簽訂“文化合作框架協議”(CCFA),在此框架下可就文化創意、展覽、影視、出版等領域進行交流與合作。

陳德銘促協商

5月23日,陳德銘會長接受《聯合報》采訪,就兩岸經貿交流及兩會協商發表了看法: 一是希望兩岸經貿合作更加緊密。陳德銘稱,兩岸企業可以優勢互補,應當“抱團”共同面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尤其是台灣從歐、美、日等較容易引入高科技技術,而大陸在這方面受較大限制,雙方可以就此互補。陳德銘還稱,即使按WTO成員之間都應相互給予最高優惠待遇,然而兩岸在ECFA後續協商中,台灣在許多方面都未平等對待大陸,“這是目前兩岸經濟合作遭遇的困難”。台灣可以考慮對自己不生產或雖有一定生產但仍需進口的產品,對大陸開放。

二是盼加速推進兩岸兩會協商。陳德銘表示,期待上半年就能與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會面,並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爭取在年底,就貨晶貿易與爭端解決機制達成協議,屆時兩岸達成的經濟合作協議將會比一般的自由貿易協議的開放幅度更高。

藍綠反應不同

馬當局繼續強調自己的大陸政策。23日,馬英九在接收專訪時表示,“將在現有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擱置爭議、追求雙贏”。未來將努力繼續擴大並深化交流,互設辦事機構,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若8年任內做好這些事,就算是做到了自己

該做到的事”。馬並稱,若解決不了“頭銜”問題,兩岸領導人見面還很困難。“陸委會發言人”吳美紅表示,兩岸對政治議題仍有分歧,還需審慎思考,政治談判條件並不成熟,目前應持續有助推動經濟發展民生福祉的議題。

綠營聲稱不應頸設前提。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稱,兩岸的交流“要誠意溝通,不能預設前提”,“兩岸的定位應在日常生活裏找答案”。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認為,“兩岸接觸應以官方或半官方機制為主軸,政黨間的接觸太頻繁不正常”。台聯党主席黃昆輝聲稱,“無論九二共識也好,還是中共制定的對台政策中關於兩岸政治關系的合情合理安排也好,這些都是大陸對台片面制定,台灣不必、也不應隨之起舞”。

(賀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