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矛頭指向謝長廷?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前日在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舉辦的第一場「華山會議」中所致的開會詞,有一句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得其位,難謀其政」。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回應「獨派」人士反對調整黨的大陸政策的言論;但也有人將之與謝長廷在蘇貞昌致開會詞之後,即以「個人行程」為由提前退場,掛聯了起來,認為此是一語雙關,甚有批評謝長廷雖然並不主持民進黨黨務,卻要「擅自」與中共發生關係並舉辦「紅綠研討會」,打亂民進黨中央的部署之意。

實際上,表面上看,自蔡英文發表「總統」敗選檢討報告,指出「輸在最後一裏路」,因而提出必須檢討黨的大陸政策,尤其是在謝長廷重申「憲法共識」,並到大陸進行「開展之旅」,日前更是前進香港,舉辦「紅綠研討會」之後,民進黨內對是否應調整黨的大陸政策,分成了兩大派。其中一派是原則派,認為堅持民進黨的「台獨神主牌」優先於爭取執政,否則即使是能夠執政也將失去黨的核心價值;另一派是務實派,認為只有透過調整政策而獲得執政地位後,才能在台灣地區推動和實行民進黨的核心價值。

而蘇貞昌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得其位,難謀其政」之說後面緊接著的「能夠實現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民進黨還是要透過執政才能落實政策主張,未來在擬訂對中政策時,絕對多聽大家的意見,不會閉門造車,並且會讓周邊國家理解、放心。」似乎是已經傾向於務實派所主張的必須先行調整黨的大陸政策,以利於爭取執政地位,然後再以其執政地位之便,推動落實黨的核心價值。

按照蘇貞昌所的思維定勢,民進黨即使是懷抱有多高尚的核心價值,也必須是在掌握執政大權的前提下才能將之落實推行;倘是處於在野地位,即使是持有更高尚的核心控制,也只能是屬於「紙上談兵」、「畫梅止渴」的空話。

然而,蘇貞昌倘僅僅只是要表達上述意思,就只須使用「不得其位,難謀其政」一句即可;至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句,是無法表達這層意思的。倘是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來對應於「不得其位,難謀其政」,那就是由於現在民進黨不是執政黨,因而無須去調整黨的大陸政策政策,而必須堅持「台獨」立場。這就與為了爭取透過「得其位」而「謀其政」,而必須先行為「得其位」創造條件,調整黨的大陸政策的觀點,形成了齟齬。

因此,正如一些人所猜測的那樣,這句話應該是「左右開弓」,既以一句「不得其位,難謀其政」來應對黨內「獨派」勢力,也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來針對謝長廷。而號稱「黨內小諸葛」、聰明如許的謝長廷,當然是「聽話聽音」,聽出了此語的味道來,在蘇貞昌致完開會詞,未待幾位受邀人士的引言開場,僅在會場上停留了二十分鐘,就以「有個人行程」為由匆匆離開會場,並在受訪時繼續宣揚其兩岸規定觀點,一副「寒梅傲雪」的樣子。

實際上,謝長廷積極開拓兩岸關係和促進民共交流的作為,對蘇貞昌形成了很大的沖擊。本來,或許蘇貞昌也有意調整黨的大陸政策,但卻不是在現在,而是在他在明年五月成功地爭取連任民進黨主席,及在二零一五年也幸運地贏得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之後。因為在這兩個時間點的前後,有著必須面對黨內或黨外的不同。調整黨的兩岸政策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在民進黨受限於藍六綠四基本盤之下,要贏得「總統」大選,就必須爭取中間選民,其前提之一就是必須調整黨的兩岸政策。但是,爭取連任黨主席和贏得黨內「總統」初選,這卻是只須面向黨內,爭取黨員們的支持。這也正是他主張黨內初選適用「增加黨員投票案」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民進黨內多數人的兩岸政策核心價值觀,仍然是《台灣前途決議文》;除了「始作俑者」的遊錫之外,沒有幾人還記得起《通常國家決議文》。他必須迎合這種情緒。盡管五月底的全代會通過黨內初選採用「全民調」,但黨主席選舉仍然是由民進黨員進行投票產生。何況,即使是「總統」初選採用民調方式,也不排除屆時會利用黨主席之便,搶在強行推行「排藍民調」方式。

蘇貞昌要將調整黨的大陸政策往後推延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去年的民進黨主席選舉中,蘇貞昌是以一當四,而其他的幾位候選人尤其是許信良等,明言自己的參選是擔心蘇貞昌將會「卡到英」,亦即是作為蔡英文的「分身」而參選。而在明年,蔡英文已經跨過了「連選得連任一任」的「旋轉門」,可以再次參選;屆時蔡英文倘是落場參選,以她的實力加上其他去年參與「卡蘇」候選人的襄助,蘇貞昌顯然將會吃大虧。這也正是本來曾推動過「蘇修路線」的蘇貞昌,不再「修正」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而是採取謹守《台灣前途決議文》甚至是「台獨黨綱」的「教條主義」態度的主要原因。他為了鞏固自己的主席地位和黨中央權力,必須拉攏「獨派」及迎合「扁系」,不顧黨內外觀感,參與「救扁」。這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擴大統一陣線」的策略運用。既此,就顧不上調整黨的兩岸政策了。

盡管說,後來有消息傳出謝長廷可能會與蔡英文分進合擊,以自己不參選「二零一六」,來交換蔡英文放棄參選民進黨主席,並支持自己參選黨主席,獲選後再全力支持蔡英文參選「二零一六」,蘇貞昌就可在黨主席選舉中免除蔡英文的威脅,但也須與謝長廷相爭。即使是自己勝選黨主席,也還有與蔡英文爭奪「總統」提名人之戰。由於是黨內的選舉,因而就必須面向黨員。此時兩岸政策還未成為主軸議題。但在成功奪得代表民進黨參選「二零一六」的權利之後,因為必須面向社會選民,為了打破基本盤的桎梏,就必須調整黨的大陸政策了。而在「得其位」之後,就可「謀其政」了。

但蘇貞昌現在卻說了與這一思路不相關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顯然是不滿謝長廷打亂了他上述的「先黨內後黨外」的部署。其實,蘇貞昌早就不滿及戒備謝長廷,這從他原本要求謝長廷在黨主席選舉中保持中立,在當選後就以委任謝長廷擔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來作回報,但後來卻是不惜撕毀自己的承諾之中,就可看出端倪。因為倘是由謝長廷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就會被其拖著鼻子走,壞了自己在與蔡英文之爭中,採用「先黨內」的策略大局。

實際上,按照蘇貞昌的邏輯,謝長廷並不在中央黨部工作,更不主持黨中央黨務,只是一位每星期開會一次的中常委;而且在「中國事務委員會」中也只是一位參與清淡的委員,不具集體決策能力。但他卻偏要自行另闢蹊徑,推動民共交流,咄咄逼人,搞得自己很被動,簡直是「不在其位,卻謀其政」,即使不是要取代自己的職權,也是要挾持自己搭上其「民共交流」列車。這就是典型的「僭權」行為。因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矛頭指向謝長廷就是十分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