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佈指導意見 期金融支持經濟發展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

其中,具體提出十大指導意見,以此推動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這十大指導意見包括:一要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二要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三要整合金融資源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四是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五是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六要支持企業“走出去”;七要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八是進一步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九是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十要嚴防金融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強調要“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企業根據自身條件選擇融資管道、優化融資結構,提高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貸可獲得性”,“逐步推進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等頗具新意的具體條文。

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就此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新聞發言人楊家才談及剛剛出臺的這一指導意見時表示,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主題只有一個,即統籌金融資源,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楊家才表示,此次出臺的十大指導意見,既有宏觀政策的連續性,也有當前形勢的針對性;既有市場意見的廣泛性,也有部門行動的協調性,相信對助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有重要指導作用。

綜觀這十條指導意見,核心是:中國將在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前提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從而實現“促進經濟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目標,同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6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八大政策措施。會議強調,在當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的情況下,要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同時,逐步有序不停頓地推進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有針對性地促進擴大內需,更扎實地做好金融風險防範。

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中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5日正式發佈。其中頗引起此間市場和金融界人士關注的一條是,中國將“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

在此次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十條指導意見中,特別以專門篇幅談及此項。

指導意見提出,將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

同時,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內,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探索優化銀行業分類監管機制,對不同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經營地域和業務範圍上實行差異化准入管理,建立相應的考核和評估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廣覆蓋、差異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務。

指導意見還指定,此項工作將由中國銀監會牽頭,中國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法制辦等參與。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新聞發言人楊家才5日就此回答中新社記者提問時表示,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特別是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最重要的一環是“自擔風險”,即要做到“三個不能傷害”:不能傷害債權人、存款人、納稅人利益。

楊家才強調,要實現民間資本“自擔風險”,有三個主要途徑:一是通過有關制度安排,讓發起人承擔可能釀造出的風險,其中重點,是對發起人的資質和實力進行考量;第二,要加強民間資本參與設立的金融機構整體風險管控能力;第三,此類機構的公司治理能力要加強。

“最終,要使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後,具備三個能力:第一是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第二是較強的風險化解能力,第三是有風險承擔的經濟實力。”楊家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