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朝鮮族軍人返朝始末

韓戰爆發後,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1950年9月1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指責中國向朝鮮送去“大批原籍朝鮮的久經戰鬥的軍隊”。報告說,“所得證據證明,1949至1950年期間,蘇聯人向朝鮮提供了軍火,而中共向他們提供了經過訓練的士兵;從1950年初到1950年2月中旬”,朝鮮族士兵返回朝鮮的行動急速加劇了”。

在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中共與朝鮮確有唇亡齒寒的依賴關係,因此需要互相幫助。一方面,中共在抗日鬥爭中,為朝鮮培養了“革命官兵和義勇軍”;另一方面,在國共內戰時期,朝鮮也為中共提供了援助。

國共內戰時,即有官兵返朝

至於朝鮮族官兵返回朝鮮,早在國共內戰時期就已經開始。原吉林延邊軍分區司令員金光俠、原延邊行政專員公署專員林春秋、原吉林軍區延吉警備第1旅1團團長樸洛權、朝鮮義勇隊第七支隊支隊長樸勛日,以及崔光、金玉順、石東洙、池丙學、薑渭龍等人此間都陸續返回朝鮮,大都隨身帶有一支部隊。如,崔光回朝時就選拔了200名左右的人員隨行,朴一禹也是率領所屬部隊返回朝鮮的。

此外,還有通過別的途徑返回朝鮮的官兵,如1947年8月中共東北局通知調出東北軍政大學東滿分校100名學員和官兵支援朝鮮。

這一時期,返回朝鮮的不僅是軍人,還有一批朝鮮族工人和農民。1949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和吉林省政府的指示,延邊地區先後有1299戶,4522名工人和農民前往朝鮮,支援朝鮮的經濟建設。

1949年部隊開始整建制返朝

部隊整建制返回朝鮮是在1949年夏天。是年4月,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以朝鮮勞動黨中央代表的名義訪問中國,請求必要時把解放軍中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

毛澤東在會談時指出,在解放軍的3個朝鮮師中,有2個師駐紮在瀋陽和長春,另一個師正在參加進攻戰役。中共隨時准備把駐紮在東北的兩個師連同全部裝備,移交給朝鮮政府。另一個師只有等戰鬥結束後才能從南方回來,並至少也得一個月後才能調回。

毛澤東還提醒說,這些師都不是正規軍,訓練較差,並建議對軍官加強軍事訓練。

毛澤東在這裏講的在東北的兩個師是由朝鮮義勇軍第一支隊改編的166師和第三支隊改編的164師。而在南方參加進攻戰役的師則是第五支隊改編的156師。

1949年7月13日,金日成決定將朝鮮師調回國,瀋陽師配置在新義州,長春師配置在羅南。

同月,166師官兵在政治委員方虎山率領下從安東(今丹東)入朝,164師在副師長李德山率領下從圖們入朝。

這兩個師編入朝鮮部隊前,都加強了軍官的軍事訓練。164師調派150名副班長以上級別官兵,從新義州入朝,進入平壤炮兵軍官學校。這些官兵在學習兩個月後,在羅南與大部隊會合。

此外,164師還於這年5月中旬,選拔連、營、團級軍官到中國東北軍區接受軍事訓練。

6月上旬,朝鮮人民軍派教官到長春舉辦軍官訓練班,對班、排級軍官進行正規化訓練。臨行前,這些部隊又補充了大量兵員。

1949年7月,吉林省政府和軍區指示補充部隊裡的朝鮮族戰士,僅延邊地區一周之內就有1390人報名參軍。

到1950年,已經南下的朝鮮族官兵開始回朝。

1950年1月8日,毛澤東還在莫斯科訪問時,蘇聯外交部致電駐朝大使什特科夫:“林彪曾致電毛澤東稱,在解放軍編製內還有1.6萬餘名朝鮮族人,並有整建制的朝鮮族部隊,總計4個營、27個連和9個排。在解放軍服役的朝鮮族指揮員,有師級2人、團級5人、營級87人,以及連長598人、排長1400人、班長1900余人……解放軍進軍華南後,朝鮮族人出現波動,有些人要求回朝鮮。由於戰爭即將結束,林彪表示,希望把朝鮮族人合併為一個師或4至5個團,派至朝鮮。”

該電還指示什科特夫拜訪金日成,瞭解朝鮮政府對林彪關於此事建議的態度。

該年1月11日,什特科夫回電稱,金日成希望把這些部隊調回朝鮮,並稱,近日內朝鮮將派3名代表赴華,就此問題與中國政府談判。

金日成的意見是:一、把中國軍隊中這些朝鮮族人按朝鮮部隊的編製在中國組成一個步兵師和兩個步兵團,其餘官兵用於補充摩托車團和機械化師。二、由於朝鮮駐地困難,金日成想請中國政府在1950年4月以前把這個師和兩個團留在中國。

同日,中共中央轉告朝鮮,表示同意金日成的意見。中共中央軍委給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即中共東北野戰軍,林彪時任司令員)的電報說:同意四野所有朝鮮官兵返回朝鮮工作,“中共中央已與鮮共中央接洽好,他們即派參謀政治人員三人來中國把部隊改編好,於4月間更換夏衣後開回朝鮮,並選1000人先回朝鮮學習機械化兵種”。

1950年1月,金日成派金光俠等人來中國接人,並提出希望能夠配備武器。1月底,中共中央軍委下令四野各軍和特種部隊所屬朝鮮族官兵在鄭州集結。3月中旬,部隊進行改編,成立了獨立第15師,下轄4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工兵營、通訊營、反坦克營、警衛中隊、野戰醫院,師級機關有政治部、參謀部、供給部。獨立15師戰鬥力較強,其中立大功以上者2000多人,獲授“英雄”稱號者100多人,且85%以上為中共黨員。由於獨立15師成立時在南方的部隊未趕到,實際成立時只有3個團;後趕到的部隊是47軍中的朝鮮族官兵。3月24日,這支部隊返回朝鮮元山。

返朝部隊成作戰主力

返回朝鮮後的官兵隨即編入了朝鮮人民軍。原164師返回羅南後整編為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第5步兵師,原164師副師長金昌德少將任師長;原166師返回新義州後整編為第1軍團第6步兵師,原166師政治委員方虎山任師長;在鄭州成立的獨立15師(原156師),整編為第一軍團第12師,全宇任師長;原47軍下屬由朝鮮族官兵建立的獨立團改編為人民軍第1軍團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此時,在朝鮮人民軍中,師、旅長以上軍官,全部出身於原東北抗日聯軍和延安義勇軍。

這些在中國轉戰南北、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部隊,在韓戰中屢立戰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7月5日,在佔領漢城的戰鬥中建立卓著功勛的步兵第4師被金日成命名為“漢城第4師”。7月23日,金日成發布命令,特別嘉獎金雄、李權武所率部隊。

7月26日至8月29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近衛”稱號的部隊有7支,其中從中國返回的部隊就有4支,即第18聯隊、第4步兵師、第6步兵師和第10步兵聯隊。

此外,方虎山於11月15日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共和國英雄”和“勞動英雄”)稱號,而獲此榮譽稱號的包括方虎山僅三人。第12步兵師被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返朝官兵,去向何在

戰爭結束後,據不完全統計,回國的4萬多朝鮮族官兵在戰鬥中犧牲的約30%,被俘的約20%,餘下的約30%定居朝鮮,另有20%自戰爭結束至1957年陸續返回中國定居。

1982年,黑龍江省五常縣共有4.5萬多名朝鮮族,其中有209人為戰爭後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按人口比例估算,回到中國的朝鮮族官兵大概有1萬人左右。1981年,有關機構曾調查過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當時尚在的大約有6000人。

在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中朝互相援助結下的情誼使得朝鮮族部隊在朝鮮需要的時候回國成為情理之中的事情。況且,當時在中國東北的朝鮮人既然事實上具有雙重國籍,那麼他們在自己願意的時候回到朝鮮也是合乎法理的。

目前披露的俄國檔案證明,平壤第一次提出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是在1949年9月,但遭到莫斯科方面的嚴厲制止。

1950年1月17日,金日成再次提出只能靠軍事行動解決民族統一的問題,史達林1月30日覆電表示同意。因此,第一次決定朝鮮族官兵回國時(1949年4月),無論金日成還是毛澤東都沒有要向南方發動戰爭的意圖(那時美國還在南韓有大量駐軍),平壤加強軍事力量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南方的北進。

第二次朝鮮族部隊回國是林彪提出的,原因是中國戰事已經結束,軍隊將大規模減員,而朝鮮族官兵多有思鄉情緒。那時,毛澤東和史達林的意見還是一致的,都認為不能用軍事手段統一朝鮮。盡管不久後史達林改變了主意,但毛澤東直到5月14日,即第二批朝鮮族部隊回國近1個月後,才知道史達林已經同意了朝鮮的計劃。因此,以朝鮮族官兵回到朝鮮為根據指責中國參與了韓戰的策劃是毫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