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阿港伯”--林洋港

4月13日,國民党大佬林洋港在台中家中病逝。作為島內民眾所鐘愛的“阿港伯”,其勇於任事的性格和斐然政績令人敬重,與台灣地區領導人之位擦肩而過令人唏噓,對兩岸統一的堅守更令人感動。斯人已逝,風範長存。

政績卓著

林洋港在台灣歷任要職,但總是可以“冷官熱做”,以其勇於任事、積極作為、不懼批評的鮮明特征服了島內民眾,在政壇上刮起一陣陣的“阿港伯旋風”,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

林洋港1927年出生于台灣南投縣魚池鄉農家,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1940年,東渡日本,在昌平中學就讀。1946年,返台就讀於台灣大學預科。1947年,考人台大政治系,1951年畢業。1952年,通過公務員資格考試,遂開始政治生涯。從政之初,林從基層的稅務員、科員做起。因工作努力,1953年被提升為南投縣民政局局長,由於經常深人社會底層,切實幫助民眾解決困難,被推舉為最優公務人員,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1962年,林調任南投縣政府秘書,1964年升任台灣省政府秘書。1967年,當選為台“十大傑出青年”。此後,因為工作成績突出,林三次獲蔣介石召見和嘉勉。1968年,林當選南投縣縣長。任內為貧苦村民辦理免費醫療,又為山區發展交通,全縣道路建設效益占全省第一。1972年,被推選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長,這-職務按慣例是由最優秀的縣市長擔任。林致力於全力發展自來水事業、解決農田水利管理制度、籌劃和設置都市建設基金,效果顯著。

1976年,林洋港出任臺北市長。任內最為人稱道的是力排眾議,興建翡翠水庫。當時,各界對修建水庫計劃反對聲浪相當高,因為水庫距離臺北市太近,一旦因戰爭或地震而損毀,臺北地區民眾將首遭其害,外界甚至抨擊林“是共產党,將水淹臺北”。為消除各界疑慮,林特地邀請各報社媒體的總編輯說明研究情形,最終推動興建計劃得以通過。後來的臺北市長馬英九和郝龍斌均對此修建水庫計劃稱贊有加,稱之為“高瞻遠矚的睿智決定”。林對此總結道,“只要是對的,有益民眾的事,就應該去做”。1978年,林升任台灣省主席。走馬上任不到3個月,林踏遍全省21個縣市,作風明快果決,省議會應答幽默風趣,展現出四兩撥千斤的功力。林還敢於義正嚴詞地駁斥民代無理指責,不懼怕輿論壓力。曾有一黨外省議員指高速公路“是為有錢人開的路”,林嚴肅回應:“這是全民的路,是台灣建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工程”,此事給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留下深刻印象,贊其“有骨氣、有格局”。

1981年,林洋港調任台“內政部長”。任內親自主持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如修正平均地權條例”降低地價稅率,修正“刑事訴訟法”,籌謀員警人員因公傷亡濟助基金,修改“選舉罷免法”等。由於當時治安案件頻發,林還說出“三個月內要讓鐵窗業者蕭條”的豪語,並以鐵腕整治治安,以至於當時警界刮起“林洋港震撼”旋風。1984年,林任台“行政院副院長”。1987年,升任台“司法院長”。任內努力推進司法改革,如貫徹法官年滿70歲優遏制度;推動司法業務電腦化;加強緩刑制度實施;廢除裁判書送審制度,確立法官獨立審判原則;加強大法官會議釋“憲”功能等。面對台灣民眾普遍對司法不信任的問題,林說出“司法像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的名言,以期勉法務人員努力維護司法形象的公正廉明。

與李登輝結怨

作為台灣政壇上世紀80至90年代叱 風雲的人物,林洋港曾距大位“總統”只有一步之遙。林競逐“大位”的途中有四個重要節點,而每個節點都與李登輝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林、李之間的“瑜亮之爭”成為當時政壇的-大看點。

其-,1981年因林洋港調任、李登輝接任台灣省長,二人命運反轉。1978年李調任臺北市長,在交接典禮上,林對李還贊賞有加。林任台灣省主席後,憑其幹練和幽默而風生水起,“阿港伯魅力”席捲全台。攀上政治生涯高峰的林洋港一度被視為蔣經國接班人,但高漲的民間聲望也形成“功高震主”之勢。特別是林訪日期間,日方予以高規格待遇,愈發引得蔣經國猜忌不已。此後,二重疏洪道拆建案成為“廢林”的導火索。林為底層民眾考慮拒絕強拆,“行政院長”孫運璿一怒上告蔣經國,林被“明升暗降”,調任 “內政部長”。接任的李登輝果決執行“中央”命令,一躍成為當權者眼中值得栽培的接班梯隊成員。本來亦步亦趨跟在林洋港身後的李登輝從此後來居上,1984年被提升為“副總統”,築牢了接班人位置。“抗命”的林洋港則被“冷凍”起來,6年之內苦無表現。直到1987年蔣經國期待進行司法改革,才重新晉升林為“司法院長”。政壇預估林將復活再起,未料1年不到,蔣經國逝世,林反成為李登輝繼任“總統”的監誓人。

其二,1990年“二月政爭”,林洋港被李登輝“只當一任”的謊言欺騙。1990q~2月,准備競選連任“總統”的李登輝公佈“副總統”人選是李元簇,而非外界相傳的李煥,引發黨內非主流派的激烈反彈。在臨時中全會上,林洋港等人上臺主張票選“總統”以及“副總統”候選人,因為票選派一度占優,李登輝甚至准備了退選講稿。但經過激烈表決,全會仍然決定以起立方式選擇候選人,“李李配”勝出。在“國代”投票時,出現以滕傑為首的“國大”代表們准備推出林洋港為“總統”候選人、蔣緯國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林蔣配”與“李李配”對抗。但林洋港欲拒還迎,“候選而不競選”,李登輝趁機請出蔣彥士領銜黨內八大佬勸林退選,同時透過與林交情深厚的時任省議長蔡鴻文向林傳話,表示自己“只做-任,下屆不會參選,到時會幫林洋港的忙。”林對李的承諾信以為真,以及為了黨的團結考慮,於玥9日發表退選聲明,錯失了-個最重要的爭權契機。

其三,1992年關鍵時刻放棄“組閣”,從此勢難再起。1992年底“國會”全面改選,民進黨大勝,郝柏村下臺在即,擁林“組閣”呼聲再起。郝設宴動員謝東閔、俞國華、邱創煥、李煥等11個中常委拱林“組閣”,而且多項民調都顯示林最獲支持,是“閣揆”最熱門人選。但林在關鍵時刻優柔寡斷,又擺出“不伎不求”的姿態。李登輝最後“欽點”連戰,並聲言不任命林為“行政院長”,是愛護林,使林“從容准備三年後的發展”。林洋港第二度和權位失之交臂,而“李連體制”自此形成,黨內主流派開始攻城掠地,權力基礎變得固若金湯,林

徹底失去翻盤機會。

其四,1996年林洋港參選“總統”失敗,無奈退出政壇。李登輝在當權期間,“修憲”改制,廢除“國民大會”,改為全民直選“總統”。李還出爾反爾,背棄“只當一任”的諾言,執意競選“總統”。林不滿李“有失誠信”,與郝柏村搭檔參選,挑戰李連組合。此時林不再謙和溫吞,而是高分貝抨擊李登輝“毀黨叛國”。但李經過8年經營,已經無人能夠撼動,“林郝配”慘敗而歸。林其實也明白已無力回天,此舉只不過是“亮劍”而已。此後,林淡出政壇。

林洋港與李登輝同為台灣本省籍,通曉日語,出身貧窮又苦讀成功,且都是蔣經國“吹台青”政策下的政治明星。然而,二人個性卻南轅北轍:林洋港謙和玲瓏人脈廣,李登輝孤傲霸氣權謀深;林愛呼朋引伴齊爬山,李卻只愛貴族運動小白球。政壇曾有這樣的形容:林洋港好似平劇中的青衣,舉手投足之間抽象細膩,有象徵意義卻不易解讀;李登輝則如同地方布袋戲,金光閃閃既熱鬧又直接,讓人眼花撩亂、目不暇接。林、李在仕途上如影隨形、你追我趕,但佔據先機的林最終敗下陣來,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心系兩岸統一

林洋港雖是地地道道的台灣本土人,但自我認同卻是一個完全的中國人。林晚年唯獨在兩岸事務上“退而不休”,不斷為兩岸關系發展‘盡綿薄之力”。

林洋港1996年參選台“總統”時就堅守反對“台獨”的理念。其競選搭檔郝柏村表示,“兩人基本理念是相同的,就是要走蔣經國路線,大家公認我是反‘台獨’的,林洋港也是堅決反對‘台獨’”。1998年,林基於民族大義成立“中華台海兩岸和平發展策進會”,宗旨是發揚孫中山志業精神,以策進兩岸人民交流,促使兩岸人民互信共榮,實現兩岸和平發展以達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林指出,台灣2300萬同胞大部分是從大陸遷過去的,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兄弟同胞,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一個中國是大原則,這是史實,也是潮流。將來重歸一統,理所當然。在兩岸關系陷入低迷之時,林力主兩岸一定要從恢復談判開始,逐步取得進展,並認為“戒急用忍”政策對台灣不利,疾呼兩岸之間應實現直接“三通”。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林洋港發表“一個中國、對等協商、和平發展”的兩岸政策主張。林指出,兩岸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對等協商,即使兩岸之間存在巨大差別,但都應以務實的態度共議祖國統-大業。林認為,中國統一的目的是使兩岸的民權更發展,民生更樂利。兩岸人民要以和為貴、以禮相待,讓“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夢魘永遠消失,“中國人幫中國人,的美夢成真。林十分關心大陸台商在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向兩岸有關方面積極反映,謀求改善。林還數次率團訪問大陸,到自己祖先所在地祭祖,關心西部大開發,盛贊大陸的發展變化。

深受緬懷

林洋港生性灑脫不羈、幽默奔放、敢為敢言,頗得好人緣;加上他為政以誠、待人寬厚、提拔後進,更受到後人尊敬。雖然林輸掉“大位”,但贏民心,逝世後受到台灣政壇要人和輿論的深切緬懷。

國民黨要角紛紛表達哀思。馬英九表示,“阿港伯照顧後輩不遺餘力,讓我感念在心”,並頒贈褒揚令。吳敦義表示,林洋港一生忠於台灣,受到眾人敬愛,“他親切誠懇務實,有鄉下人的敦厚,也有讀書人風骨”。王金平表示,林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政治人物,從政歷程都值得大家敬佩,許多特殊魅力也值得後輩學習。台中市長胡志強表示,“失去林洋港的台灣會和以前不一樣”。新北市長朱立倫也表示,林洋港是一位幽默、慈祥且具親和力的長輩,自己對他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