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海兩岸關系回顧及前瞻

近年來,台海西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了重要進展和突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馬英九成功連任使兩岸關系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西岸關系和平發展,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面臨著繼往開米的新形勢。

一、兩岸關系展現出和平發展新局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國民党重新執政後,祖國大陸遵循“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基本精神,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兩岸關系沿著和平發展軌道穩步邁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兩岸雙方確立並鞏固了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 基礎。

祖國大陸繼續以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對台工作的政治基礎。馬英九當局拋棄李登輝的”兩國論”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明確反對“台獨”,承認“九二共識”。馬就職當天,台”總統府”網站就由“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府”改回“中華民國總統府”。去掉加注的”台灣”二字,在正式新聞稿提到大陸時,馬當局也不再沿用民進黨時代的“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改為“中國大陸”或“大陸”。

5年來,國共高層互動頻繁,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多次會見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就促進兩岸關系發展重大問題達成重要共識,國共兩黨的溝通平臺一一“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交流效果凸顯,達成的共識已成為兩岸制定政策的重要參考。

國共平臺尤其是高層交往,對進一步鞏固和增進雙方互信發揮了積極作用,對兩會互動具有指導意義,在此背景下,兩岸靈活妥善地處理了台出席世界衛生大會,亞太經合會等敏感問題,為兩岸關系發展增添了積極因素。

(二)兩會制度化協商成果豐碩,不斷推進

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岸對話的基礎遭到破壞。海協、海基會協商因此擱淺,陳水扁執政時期,頑固堅持“一邊一國”立場,使兩會一直無法恢復協商,國民黨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為兩岸重啟協商談判提供契機,雙方積極努力,促成兩岸兩會的複談,兩岸協商領域逐步擴大,簽署了一系列重要協議。兩會協商在兩岸的定期輪流舉辦,兩會領導互訪,標志著兩會協商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軌道,解決兩岸交往合作中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全面實現與兩岸經濟關系基本實現正常化

2008年11月,兩岸兩會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12月15日全面啟動,兩岸的客機、輪船和信件歷史性地不再繞經第三地而直接通往彼岸,宣告兩岸民眾期盼多年的“三通”基本實現。2009年4月,又簽署(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並就大陸企業赴台投資事宜達成原則共識,協議的達成及落實,標志著兩岸直接、雙向“三通”的全面實現。根據雙方共識,台灣將在政策上首度允許大陸資本入島投資,兩岸可以進行正常的直接雙向投資交流,經濟關系加速發展。兩岸金融合作監理備忘錄(NOL)正式生效,在銀行互設機構、貨幣清算、貨幣兌換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2010年6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簽署。2011年年初,兩岸在兩會框架下成立兩岸經合會,下設6個工作小組,為深化經濟合作搭建了制度化的新平臺。積極推進有規劃指導、有政策支持、有產學研共同參與的新型產業合作,創造了眾多商機。兩岸攜手合作,共克時艱。大陸多領域、多管道增大惠台政策的力度和範圍,共同抵禦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

(四)兩岸各界大交流的局面基本形成

兩岸各項交流呈現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展開的態勢,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一是交流範圍不斷拓展,從經濟延伸到科技、文化、教育、體育等各個領域,從都會深入到縣市、鄉鎮、村裏和社區各個階層。二是交流規模進一步擴大,大陸赴台旅遊快速發展、正式開放北京、上海及廈門三地居民赴台及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個人遊”;2012年4月,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第二批試點城市相繼開放。三是文教交流有所突破,2010年8月,台 “立法院”正式通過“陸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認大陸學歷,開放大陸生赴台就學等,開啟了兩岸教育交流的新紀元。四是民間交流蓬勃發展,平臺更加多樣化。海峽論壇、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各種專業化、民間性交流平臺互動頻繁,大大促進了兩岸民間交流的發展。五是大陸中央及省區市高層多次率大型綜合性經貿文化團組赴台,深入基層,展現親情,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六是兩岸同胞感情進一步加深,大陸汶川地震、台灣“八八水災”,兩岸互幫互助。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兩岸共襄盛舉等,均加深了兩岸同胞的手足親情。

(五)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得到島內和國際社會的認同支持

兩岸關系順應了和平發展的國際潮流,為兩岸同胞帶來了福祉,促成島內主流民意的積極變化,島內多數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民眾對未來兩岸關系發展充滿信心與期待,五至八成的民眾充分肯定兩會制度化協商及兩會商談結果。多數民眾對馬當局積極開放的大陸政策表示支持,不認同民進黨阻撓兩岸交流的行為。與此同時,台灣民眾對大陸看法漸趨客觀理性,肯定大陸發展成就的民眾增多,對大陸惠台政策予以積極評價的增多,對我領導人的正面評價增多。這些積極變化為兩岸關系的改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社會基礎。

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眾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馬英九合作開放大陸政策的肯定。鹹為決定選舉勝敗的關鍵因素。島內媒體認為,這次“大選”是“和中”戰勝“仇中”,是“九二共識”的勝利。

兩岸關系的改善穩定了台海局勢,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歡迎,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奧巴馬強調堅持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拒絕任何“獨”主張,希望看到台灣海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趨勢繼續發展,俄羅斯、歐盟、東盟等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表示積極正面肯定。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我爭取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六)“台獨”勢力的空間被大大壓縮,民進黨兩岸政策面臨較大的壓力

民進黨8年“台獨”執政,不但使兩岸關系危機四伏、島內經濟大受影響,而且還假“台獨”之名行貪腐之實,因此民眾對“台獨”的危害性和虛偽性已有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台獨”勢力在失去政權後,兩岸關系大為改善。台灣經濟從兩岸交流中受益,使民進黨的“台獨”路線和“反中”訴求缺乏著力點。民進黨若堅持舊的“台獨”路線,雖可鞏固一部分支持者,但難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

正因如此,蔡英文擔任民進党主席以後,帶領該黨逐步對兩岸政策做了偏向中間的策略性調整,從激進的尋求“法理台獨”退到主張“事實台獨”、“堅守主權”等相對柔矛口的立場,主張“政經分出”,承認“ECFA是既成事實”,並鼓吹通過建立”台灣共識”的做法尋求兩岸的“戰略互利”,邁步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以此爭取中間選民和經濟選民,贏得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的支持。

不過,民進黨仍不願放棄“台獨”立場,中美均對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提出質疑。島內支持“九二共識”,擔心蔡英文上臺影響兩岸和平、經貿的言論成為主流聲音,民進黨兩岸政策在“大選”中仍未得到台灣民眾的支持,最終再次敗北。 2012“大選”及蘇貞昌當選民進党主席後,民進黨對兩岸關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出要正視大陸因素,“從互動更加瞭解中國”。但該黨內部在是否調整兩岸政治定位立場這一核心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加上“基本教義派”強力反彈,短期內做出實質調整的可能性仍很小,其在兩岸政策上的困境壓力將繼續存在。

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是促成兩岸關系出現新局面的關鍵

兩岸關系近年來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最關鍵的原因是祖國大陸提出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路,以及-系列對台政策新主張。2006年,胡錦濤會見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時,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出四點意見,首次正式提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這一主張納入對台工作的總體要求。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並從政治基礎、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來、協商涉外事務和解決政治軍事問題等六個方面提出政策主張,指明了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努力方向。

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指導下,祖國大陸還提出了諸多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主張,實施子-系列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包括:為方便臺胞來往大陸與居留,下調臺胞大陸簽注收費標准,增設臺胞簽注點;積極幫助台灣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鼓勵大陸各省市到台灣基層直接采購農漁產品和特色產品,幫助台灣農民解決豐產滯銷的問題;積極建設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貿易平臺,實現對台農產品采購常態化;增設台灣農民創業園,為台灣農民提供更優良的投資創業環境;開放台灣地區居民在大陸申請登記個體工商戶,及參加大陸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等。這些惠台措施讓島內民眾感受到來自大陸的真誠、善意,為台灣同胞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加寬廣的領域和更多的機會,為兩岸關系緩和營造良好氛圍。

三、鞏固深化,不斷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

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我們既要深刻認識挑戰的嚴峻性,也要看到整體形勢的有利性。

一方面,對兩岸關系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要有清醒認識。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重大分歧難以化解,嚴重制約兩岸關系的深人發展。而且在兩岸關系快速發展中還將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部分台灣民眾受以往國民黨長期的反共教育和李、扁的”台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