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懸“舉旗”事件:兩岸青年需多接觸多包容

臺灣歌手張懸11月2日在英國曼徹斯特小型演唱會上,向台下觀眾展示青天白日旗,“介紹自己的故鄉”。

11月2日,臺灣歌手張懸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辦個人巡迴演唱會時,在舞臺上向現場觀眾展示出“青天白日”旗,並大方介紹“這是來自我家鄉的旗幟”。

此舉不僅立刻引來台下大陸學生的不滿,“No Politics Today”(今天不談政治),還引發了兩岸網友的激烈爭論。

在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日趨常態化和制度化的今天,兩岸青年一代對彼此社會背景的認識,是否充分?類似張懸“舉旗”引發的爭議,未來會不會再度上演?兩岸民眾又該如何用智慧和寬容去應對這類事件?

張懸演唱會“舉旗”,大陸網友“反彈”

臺灣歌手張懸11月2日在英國舉辦個人演唱會時,看到台下臺灣留學生手拿“青天白日”旗,便伸手接過旗子,在臺上大方展示,稱“這是來自我家鄉的旗幟”。此舉迅即遭到台下大陸學生的抗議,“今天不談政治”。張懸卻表示:“這不是政治,這只是一面旗子”。

現場視頻事後被在場留學生上傳至互聯網,之後,事態的發展便如《外交官》雜誌所說:現場沒有爆發出來的,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被充分“反彈”。

11月4日,抗議張懸“談政治”的那位大陸學生發表博客文章,表示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明星,張懸不該在公眾場合談論政治。

5日,張懸在微博上發出前後兩篇文章回應。針對“公開場合舉什麼國旗”的批評,她表示:旗幟、鳳梨酥、臺灣米、高山茶和繁體字,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我在哪里看到它們,永遠都會是感激、認同和思念。而對最敏感的“被認為是台獨”的部分,張懸則回應:臺灣的政治現況、法律基礎和社會發展,在所有華人地區,認識的確不同;我無意拼命強調,但我也會介意被刻意扭曲或隱蔽發言權利的狀況。

現場視頻在網上的快速傳播,當事人各自的文字陳述,使張懸“舉旗”風波很快登上中國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

大部分大陸網民的聲音正如臺灣聯合新聞網所言,“大陸認為那是個地區,不是‘國家’,拿‘國旗’不能忍”、“張懸是小清新歌手搞台獨”。甚至有網友喊出,讓張懸退出娛樂圈。

也有一些網民持相對平靜態度,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最大公約數,臺灣人舉這面旗幟,大陸人應多些理解。

舉“旗”鬧風波,臺灣民眾怎麼看?

而在臺灣,關於張懸的這場“舉旗”風波,一時間也成了新聞熱點。

張懸發表在臉譜網上的聲明,為她博得了大量支持的聲音,獲得了超過四萬的“點贊”。《自由時報》稱,臺灣網友普遍挺張,稱其有骨氣、有傲氣,是個“勇敢的天后”。

臺灣《聯合報》刊登的評論則從另一個方面指出:張懸的父親、海基會前秘書長焦仁和是當年兩岸“焦唐會談”的主角之一,她被嗆“有‘台獨’思想”,這是何其諷刺。

“其實對事件的態度,似乎兩岸有點差異。大陸這邊多數的評論,都認為音樂不該碰政治,但臺灣那邊的理解卻是,許多最有個性的音樂都跟政治有關。而張懸在臺灣歌手中,從來就是一個會直言自己信念的人。那位大陸留學生的說法‘no politics’有點小題大做,但可以理解。”目前正在北京大學交流學習的臺灣同學小曹表示。

臺灣中央社採訪了臺灣“駐美代表”金傅聰。他認為,大陸很多人把張懸的行為理解為她的“台獨宣言”,確實把張懸單純的想法扯太遠了。

臺灣官方對此事給予了較溫和的回應。台當局主管大陸事務的“陸委會”負責人王鬱琦表示,張懸一事凸顯了兩岸年輕人在互動中遇到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增加兩岸仇恨,而應彼此瞭解,互相體諒對方立場,“希望不要泛政治化”。

而據臺灣“中央社”報道,針對張懸一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範麗青7日接受臺灣“中央社”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兩岸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多接觸,多交流,增進相互瞭解和感情,加強中華民族認同,共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青天白日旗已數次惹風波

其實,在兩岸的民間交流中,“青天白日”旗引起的風波已有數次。

據媒體報道,2006年,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40屆國際青少年運動會上,臺灣選手李亞雯獲得跆拳道金牌。頒獎禮上,她身披“青天白日”旗上臺領獎,離開時被大陸選手奪去了身上的這面旗幟,並用英語對李亞雯說“你讓我們別無選擇”。而在觀眾席上,也有一名觀眾因打開“青天白日”旗,與大陸觀眾發生爭執,甚至還大打出手,直到泰國警方介入,事情才告一段落。

2007年,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世界電子競技大賽中,臺灣選手劉佑辰在“世界街頭賽車3”項目中奪得第三名。當他手持該旗上臺領獎時,身旁的大陸選手對他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雙方進行了長時間爭執。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對臺灣人來說,“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代表他們所在的土地,是一種認同,更是一種歸屬;但對大陸人而言,這面旗卻勾起不一樣的情緒,可能代表著挑釁、對立與仇恨。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這種事情不是單方面的,都是有來有往的。

去年,總部位於臺灣的宏達國際(HTC)董事長王雪紅,因自稱其公司生產的手機品牌為“中國品牌”而導致臺灣島內發起了對該公司的抵制運動。臺灣歌手葉瑋庭今年7月參加大陸歌唱比賽《中國好聲音》時,因自稱來自“中國臺北屏東區”遭到了臺灣網友的猛烈抨擊。

會不會有更多“張懸們”出現?

張懸不是第一位因為旗幟而惹上爭議的公眾人物,那麼,隨著兩岸交流的拓寬和加深,會不會出現“下一個張懸”,或更多的“張懸們”?

這不得不先探究導致事件發生的種種原因。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王鬱琦認為,這是“兩岸教育不同的結果”。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秘書長張植榮則認為:張懸事件凸顯了大陸學生、大陸年輕人身上的樸素甚至有些可愛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也說明兩岸目前雖在經濟、文化層面上交流很多,但大都還停留在高層接觸上,底下的年輕一代接觸太少,導致遇到衝突不會換位思考,沒有包容心。

《聯合早報》稱,張懸亮“旗”所表現出來的愛鄉情感,大概跟任何一名大陸年輕人心中對五星紅旗的樸素感情沒有兩樣,都是從小上學升旗、上公民課、學歷史慢慢培養出來的。張懸因為“亮旗”而被指“台獨”實屬無辜,因為真正的“台獨”者痛恨的,恰恰是這面旗。

當臺灣情感認同碰上中國民族與愛國主義,確是一道難解的習題,臺灣《聯合報》稱。

臺灣ettoday網站刊登了文化大學助理教授劉性仁的一篇文章。針對風波的緣起,劉性仁直言不諱地認為,張懸“舉旗”引發討論,本質還在於兩岸的政治爭議。今日會發生這樣的事件,或許是認知的不同或教育環境不同所致。

龍應台11月8日以臺灣“文化部”官員的身份出席香港活動時,同樣被問到最近兩岸熱議的張懸一事。

她告訴《聯合報》,問題的出現原因在於“對別人瞭解得太少”,“出現冒犯別人的動作,通常是因為不瞭解”。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也契合了龍應台的觀點:事件再次反映出,儘管海峽兩岸加強了貿易聯繫和政治對話,兩岸民眾間仍存在著巨大的理解鴻溝。

在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上,劉性仁認為,此事件的發生仍是兩岸未來有可能產生衝突的冰山一角。

北京大學的張植榮同樣指出,大陸年輕人樸素的愛國主義可以理解,但無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甚至會被真正搞“台獨”的人利用。兩岸關係的未來,在目前兩岸高層高頻率的接觸下,還應出現更多自上而下的民間交流,特別是年輕一代之間的溝通。

“張懸不是第一個,可能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因政治問題遭到大陸觀眾討伐的臺灣藝人。”《華爾街日報》總結道。

(張寶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