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會談」時機成熟兩岸都在舖墊氛圍

就在台灣「陸委會」向媒體「放風」,謂「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將於明年春節後率團訪問大陸,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地點傾向於遠離政治中心北京的南京、廣州或上海,期望討論海基和海協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開放媒體常駐等議題才兩天,全國台灣研究會昨日在北京舉行《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在會中指出,十月間印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鬱琦會面,以此為標誌,不再借助白手套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間的制度化聯繫、互訪、正式磋商與會談將會隨之浮上檯面,這必然會引發兩岸關係產生新變局,影響將格外引人關注。頗有「呼應」「陸委會放風」之意。此顯示,國台辦和「陸委會」分別成立二十多年,其主要負責人的互訪及正式會晤並舉行工作會議的時機,已經成熟。兩岸關係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有可能會分別由國台辦和「陸委會」牽頭,進行兩岸政治及行政事務的對話及磋商並達成協議。

周志懷是大陸地區對台政策研究的中生代領軍人物,原任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在老一輩研究者因年齡關係陸續退休後,他調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最近在仍同時兼任上述職務的同時,回調台研所並升任所長。而台研會和台研所的一眾領軍人物,是中央研擬對台政策所依賴的重要智囊,經常就重大政策制定和調整接受中央領導人的諮詢,因而被形容為在對台事務上「最接近權力核心的人」。因此,周志懷的這番話,即使不是預先與「陸委會」約定的「回應」,也是在「陸委會」作出相關宣佈後作出的「呼應」,甚至是瞭解到中央的部署意圖之後的「放風」。由此顯示,有關王鬱琦登陸和「張王會談」的規劃已經獲得確定,「陸委會」和周志懷也在運用適當機會進行鋪墊氛圍的作業,目前主要是在敲定具體細節性的行程安排之中。

實際上,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兩岸都在進行層層鋪墊氛圍的工作。從進行兩岸政治、軍事、外務等領域事務的民間政治對話,到王鬱琦與澳門特首崔世安會面並互稱官銜,再到十月間在印尼「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張王會」並互稱官銜,可說是「層層鋪墊,步步升級」。如果說,「APEC」場合是屬於張志軍、王鬱琦分別陪同習近平、蕭萬長會晤的「偶遇式」會面,亦即僅限於「會」的話,那麼,今次王鬱琦的訪問大陸並與張志軍會面,就將是進行工作會議,亦即「會談」,並商定兩個對口機構及其負責人的制度化聯繫及正式磋商的機制。其意義,就有如一九九三年的「汪辜會談」,並簽署了《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之後,就進行海峽兩會的後續性事務性協商那樣,在「張王會談」之後,由國台辦和「陸委會」的副主任/副主委級或局長/處長級官員進行正式商談。再進一步,就像二零零八年後,海峽兩會的會長/董事長親自上陣商談並簽署協議那樣,由國台辦主任與「陸委會」主委進行定期會談並簽署相關協議。當然,海協會和海基會仍將分別按照其章程的規定,繼續進行兩岸經濟性、事務性、服務性事項的協商並簽署協議;而兩岸帶有政治性質的事務的官方對話及協商,就將由國台辦和「陸委會」分別牽頭並協調各自相關部委/部會直接進行,亦即無須經過海峽兩會的「白手套」。這就是周志懷所說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間的制度化聯繫、互訪、正式磋商與會談將會隨之浮上檯面」之所在,也是馬英九任命其心腹王郁琦出任「陸委會」主委的戰略意圖所在。

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過去,由於兩岸當局都過於死板地拘泥於「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都不願也不敢觸及政治性質的事宜,而只能是透過海協會和海基會的「白手套」模式,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及服務性的協商。即使是「九二共識」,但大陸方面卻因為台灣方面聲稱其內涵定義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曾經不予承認(一九九五年筆者跟隨澳門新聞界高層訪問團訪問北京,曾當面就此詢問國台辦主任陳雲林,陳雲林因剛到職,讓孫亞夫回應,說是不承認此概念及其詮釋)。只是到了二零零八年馬英九上臺,為了推動兩岸協商,而接受了「九二共識」這個概念,但將之詮釋為「在兩岸事務性商談所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被台灣學者形容為「一中不表」,亦即將「一中」模糊化處理。

這個處理方式,體現了兩岸中國人的高度政治智慧。但也僅只能是適用於兩岸事務性協商方面,倘進行兩岸政治性的對話及協商,就必然會觸及到一個中國的涵義。而在目前,兩岸對此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大有都主張「唯我代表一中」、「誰也不服誰」之態。所幸的是,雙方都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或「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這就是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政治基礎,關鍵是如何再次發揮類似創造「九二共識」概念的政治智慧,提出有突破性的新的概念。

馬英九提出了「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這是「一國兩府」或「一個國家,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翻版。由於其中的「政府」或「對等」要件頗為敏感,相信北京仍難以認同及接受。實際上,按照國際公法的理論和實踐,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不可能有兩個中央政府;而兩岸分別所治理的國土面積及人民的規模,也難以「對等」。不過,倒是可以適用「平等」這個概念。由此,吳伯雄提出的「一國兩區」,或將「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中的「對等」二字抽掉,或許可以實現類似當年創造「九二共識」的突破,並也能較為貼近實際地體現目前兩岸都承認領土主權重疊,但卻又存在著分別擁有互不隸屬的管治權的政治現實。

在此情況下,兩岸在進行政治對話及協商時,應當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可以不承認或避開對方的國號,就使用「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這兩個稱謂;但是,適宜承認對方進行具體行政管治的次級行政機關的稱謂,及其負責人的官銜。而在這方面,台灣應是沒有問題,「台灣事務辦公室」已不是禁區;大陸也宜實事求是,直稱「大陸事務委員會」或簡稱「陸委會」,只要不提到其前綴「行政院」即可,而不宜再使用「台灣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這個提法。既然連「王主委」都可以說了,其所服務及領導的機構的稱謂卻不予承認,似乎是不符合比例原則。由此延伸,「經濟部」、「交通部」、「文化部」等部會,也可以直稱,甚至還可去除「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