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港澳生留台政策值得本澳反思

博言

中國臺灣當局為了吸納更多的港澳人才,日前發佈擬修改“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其中就規定放寬在台留學的港澳學生的居留條件,他們大學畢業後如取得工作許可即可在台居留,並可申請定居,毋須先返回原住地滿2年;而居留滿5年、符合每年在台居留超過183天,且最近1年於台灣平均每月收入,超過勞委會公告基本工資的2倍、即38094元,就可申請定居。臺灣地區以開放的政策推出港澳大學生留台的措施,無疑對於澳門或香港而言,相信不僅僅會起到搶人才的效應,應會使得本澳在加快吸納人才及保留人才方面,在政策及措施方面有所反思的作用。

與臺灣地區出臺的港澳大學生留台的措施來相比較,而澳門在較之前就有社會人士擔心本澳人才供不應求及未來社會持續穩健發展,並提出建議實施外地大學生留措施,但是建設一出就遭到社會保護主義者的反對及抗議,結果引起一度的建議,最終也是“流產”的狀態。社會要向前不斷發展,需要人才的支付,但是本地人才處於供不應求,而又擔心飯碗被搶,保護主意過重,相信也會有阻社會向前發展的步伐。臺灣地區最近所出臺的吸納港澳生留台的政策措施,或許讓港澳地區的人才政策打下警鐘的作用,或許香港還好,香港對於吸納人才方面一直有相應及較為寬鬆的政策,而我們澳門就一直是較為保守,每年吸納外地的人才少少又少,從而使得社會出現“皇帝不急,太監急”的狀態。澳門特區政府當局致力培養本地人才,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做菜也要不同的配料,社會發展是需要不同的人才,向社會吸納人才更是全世界各地區的最重要的做法,現時世界各地都是想方設法吸納各種領域的人才,或保留各領域不同的人才,可是偏偏我們就有一部分的保護主意過重的人士就有持不同的意見,政府或許也是較為弱勢的政府,若有爭議的建議政策或措施被少少風吹著,就會處於“流產”或被隔離的狀態。

澳門政府政策研究室日前稱,到2016年金光大道等大型專案落成,人力資源缺口有4萬,不僅涉及到量,更涉及到質,必須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引入更高品質的人才,不僅有利於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有益處。應該進優化澳門人才移入機制,在不影響本地人就業及向上流動,透過多種管道引入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研究室主任劉本立日前認為,實行開放經濟體系的小型國家或地區是否具備競爭力,關鍵的因素是當地人力資源數量與素質。面向未來,澳門需以前瞻、務實和開放的態度,適時優化人才居留和外僱管理等人口移入機制,以配合特區整體長遠發展所需。但按本澳目前每年平均引入低於一千名技術專才居留,難以滿足澳門長遠發展,需增人才居留,包括檢討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法律制度和相關審批流程;規範及優化人才居留的申請標準,研究設立人才引進計分制度;提升人才居留數據的透明度;研究專項人才引進計劃,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扶助傳統工業的轉型和升級;優化就業和生活環境,吸引人才來澳長遠發展。

眾所周知,人力資源缺口將是未來本澳發展的最大瓶頸,那麼制定符合本澳發展需求的人才引進政策就是澳門所迫切需要的。這樣的先例在世界上其他很多高速發展的國際化城市比比皆是。毗鄰的香港和更遠一點的新加坡:同為亞洲地區的國際化城市或區域,這兩個地方無論城市綜合發展水準和國際化程度,都在本澳之上,他們在引進外來人才的政策上都非常明確和積極。香港,同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一,特別強調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以鞏固香港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除了致力培養香港本土人才外,政府積極吸引內地及海外人才去 港定居和工作。自一九九九年其相繼推行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大約每年有二萬至二點五萬內地及海外人才透過各種輸入人才政策或計劃獲批准到港工作。新加坡同是多元種族、多元語文、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的社會,早在九十年代初,政府就開始積極吸納海外華人,通過給予永久居留權的方式,吸引畢業於歐美高校的華裔專業人士到新加坡就業。這項政策至今沒有改變,而且其招攬目標已從海外華人擴展到內地人士。這些人才為新加坡的發展和繁榮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離我們再遠一點的美國,是當今科技、經濟發展最先進的國家,美國能夠匯聚全球的精英,主要原因是她給予了外來留學美國高校的畢業生留美工作,因此,使她具備了吸引多元人才的條件和環境。對於澳門來說,允許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在澳就業不應該會是洪水猛獸,只要有關部門掌握好審批尺度,相信這支生力軍能夠為澳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澳門「人才荒」的難題,而前提是需要有一套科學的針對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在澳就業的引入政策。同時,也需要澳門各界人士能夠從大處著眼,以平和、客觀、開放的心態看人才競爭的問題,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新歷史時期的種種變化,才能真正讓本澳與來澳人士共同為澳門謀求發展。

政府當局為瞭解決人力短缺矛盾,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雖採取了從外部輸入勞工和專才的一些政策、措施,但政策實施受到了阻力,不夠順暢。政府用輸入外勞來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引起了一些本地居民的反對,以致陷入了“欲輸不能”的困境,因為政府一旦輸入外勞,肯定會威脅到本地人的工作機會,引起利益衝突。而從澳門用工制度來看,尚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以致外勞很容易成為廉價勞動力而取代了本地工。這就造成了一方面是需求迅速擴大,一方面是供給不足,這就導致了澳門人力資源缺口擴大,人才短缺矛盾激化。有調查指出,在客觀來說澳門目前的人力資源短缺,既有內生,也有外來的原因造成。以內生人才來看,一是澳門近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趨勢,二是澳門本地人口的素質和文化水準仍有待提高,這是致使澳門勞工、專才短缺的因素之一。本澳受訪的18至45歲人士有6成在生活中感受到壓力,4成多不贊成引入外來人才,避免佔據本地人擁有的資源。調查中過半數受訪者雖然有信心與外地青年競爭,但同時有6成人不願意外闖。除了環境因素的影響,現在時下本澳年青人的心態或價值觀上也對澳門的人才發展工作有所阻礙。由於現時澳門的教育環境及就業情況都比鄰近地區好,澳門青年不需面對如香港地區的升學競爭或內地的就業困難,在優越的環境下成長的澳門青年人缺少危機意識或競爭心態,加上師長的傳統中庸思想令到青年人沒有形成堅定的人生目標,容易隨波逐流。這種“畫地為牢”的心態,很自然地反映到政治層面來,每次傳出政府制定輸入外勞、吸納人才的政策時,不少居民動輒宣洩不滿。

同時,本澳現在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將吸引人才和輸入外勞混為一談。有能力的外來人才未必只是來“打工”,他們更喜歡實現創業夢,更可能是來創造工作機會,企業或因他們而得到發展並創造更多工作崗位。而外地雇員主要是作為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補充,當然外地雇員中亦有不少突出人才,但他們的主體仍是打工為主,他們多數沒有一種“落地生根”的歸屬感,他們每每做三幾年就會離開。一般而言,人們總會向那些可以發揮其專長的地方遷移。高素質人才不僅對生活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更對事業發展有較強的期待。社會有一個奇怪的觀念,認為輸入澳門缺乏的人才,主要是要讓他們教會澳門人同樣的技術,在澳門人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就不再需要輸入這些人才了,這種“教識徒弟唔要師傅”的想法在澳門還相當主流,經常見到勞工界、政府高官、議員公開支持這種論調。但換位思考一下,這種觀念對外來人才是一種明顯的歧視和傷害,他們能否真心將技術教授給澳門人?而且有些技術不是想偷師就能偷師的,很多是經驗的積累,如果澳門沒有行業的基礎,什麼技術也留不住。據香港傳媒報導,許多內地專業人士,既包括土生土長的大陸人,也包括回國創業的所謂「海歸」,他們對來港澳工作並不十分熱中。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會,這是港澳不能給予的。另外,內地人對港澳普遍缺乏瞭解。香港在內地人眼中的形象始終是一個「購物天堂」,澳門則除了“賭”就再無其他,因此很少有人把港澳和就業聯繫在一起。那些已經事業有成或上軌道的中年人,大多不會選擇來港澳工作。那些年齡在30歲以下,受過良好教育,正處於事業摸索期的年輕人,倒有可能願意到港澳來體驗一下大都會的生活,開拓視野,但如果經過多年努力後發現沒有歸屬感,最終亦只能無奈離開。

一直以來,就在澳高校就讀的內地生畢業後是否允許留澳就業的問題,社會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社會人士提出若容許就讀於本澳高校的非本地居民學生畢後留澳工作,不但會衝擊現有外地僱員輸入制度,損害本地工人的就業權利,還會令本澳就業市場更加混亂,當局更難規管,只會激化社會矛盾,不利穩定和諧。也有人提出吸納在本澳高校求學的內地生畢業後留澳就業,有利擴充本澳人才庫,優化人口素質,舒緩人力資源不足。澳門作為一個小型的國際化都市,就業需求隨著近年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大量的就業機會等待著合適的人才來任職,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過往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造成本土的人力資源的薄弱與匱乏,澳門在面對著時代賦予的空前機遇之際,也面臨著自我調整、自我優化的迫切需求。假如人力資源缺口問題是澳門所面臨的嚴峻的挑戰,那麼在澳求學的內地高校生能否是緩解本澳就業需求的人才來源之一呢?有學者認為,來澳就讀的內地高校學生必須通過每年公開的全國高考,其中只有達到內地高考一本和二本分數線的學生,才有可能獲得本澳高校的錄用。一本分數線已經是內地重點高校的錄取水準,能夠來澳就讀高校的內地生,其高考分數也起碼到二本分數。因此客觀的說,他們學習能力和素質絕對不亞於本澳的高中畢業生。有人說來澳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內地高校生是為了能夠在澳工作並取得居留權,此言卻未盡然。來澳學習並留澳發展,當然不排除是內地高校生考慮的發展方向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在求學時代能夠到有別於自己成長地的環境去學習和生活,相信是很多人的心願,就好像很多港澳學生也會選擇到國外去讀書進修,一來可以體驗不同的教學方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