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本土文化藝術影響力 打造文化澳門

子悠

文化局主辦的第二十五屆澳門藝術節將於五月二日開鑼。適逢銀禧紀念,將於十六個演出場地上演三十一項豐富節目及視覺展覽,為期逾一個月,總場次及各類藝術延伸活動逾二百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屆以“脈動”為主題的藝術節,本土創作作品逾半數,特別安排多個本地藝團擔任開幕及閉幕演出。其中,開幕節目“銀禧慶典”由多本地音樂精英聯袂上演,匯聚塔石廣場共奏激昂、歡快的樂章,還設特備環節,務使熾熱氣氛推至高峰;壓軸閉幕演出為“聲光築夢”,再次以大三巴牌坊為畫布,由本地首班製作建築物投影藝術團隊創作、再次演繹光影震撼力。其餘本地節目不乏舞蹈、戲劇、闔家歡劇、環境劇場以至屬於非物質文遺的粵劇和土生土語話劇;舞蹈與非遺南音說唱更首次跨界聯演。

此外,文化局下週五將首次在穗舉行推介會,未來將加強與深圳、珠海等藝團合作,提升藝術節在澳門以外的影響力,彰顯區域合作優勢。正如文化局局長吳衛鳴所言,澳門藝術節在四分一個世紀裡,不斷與時俱進,精益求精,從而奠定“推動本地藝術發展、傳播世界優秀作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辦節宗旨。而此次的節目安排,以及加強推廣方式無疑是澳門藝術節的再次創新之舉,相信對擴大本土文化影響力,打造“文化”澳門的形象大有裨益。

“走出去”才能擴大本土文化影響力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從廣義上講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從全球發展趨勢看,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文化全球化,文化越來越成為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要素。而且現在文化往往表現為一種商品,由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或地區輸出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美國及日本的動漫、電影及商品文化充斥世界的各個角落,在賺取大量外匯的同時,也將該國和該地區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斷傳播,從而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更高的關注和認同程度。

反觀澳門,長時間的中西文化交流之地,中國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與西歐文化經過不斷的碰撞和融合,在澳門形成獨特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建築、藝術等。不論是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還是西方耶誕節、復活節都在澳門受到重視;糅合中餐與西餐所長的澳門美食獨樹一幟;中國廟宇、西方教堂相鄰而建又相互借鑒……。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澳門文化的多元化,而且這個多元化還不是結果,而是不曾間斷的過程,巧妙的融入澳門人的生活細節裡。本澳文化的特色和豐富多樣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深厚的挖掘礦脈,而且文化產品的輸出也會帶動本澳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的擴大。但是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如果缺乏對本澳文化的基本瞭解,就難以理解和接受本澳文化產品所蘊含的意義,何況本澳的文化產業才剛剛起步,所能起到的文化推介作用還有限。所以,本澳的文化推介和文化產業發展應該相輔相成,且當前首重文化的推介。通過與內地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地方進行文化交流,讓澳門的文化走出去、在世界上露面,使人對本澳文化有印象和瞭解。繼而以文化產品跟進,加深對本澳文化的認識以及對本澳文化和文化產品的接受。如若不然,本澳恐怕會空抱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金山”而無法用好。

當然,筆者所認為的只是適合本澳的一種可能,世界上也有不少的國家和地區,先是因為文化產品的輸出而使本國或地區的文化傳統受到關注,繼而形成良性發展的案例。不過正如前所述,現在本澳文化產業才是起步階段,無論是經驗還是人才上都有很大不足,恐怕難以出現擔此重任的文化產品。

既然我們說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那麼肯定要考慮如何走出去。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卻應當是對內而言,澳門人應該首先看得起本地文化,在對待外來文化上應該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或接受、融合進本澳的文化體系或揚棄不管,從而使得本澳文化的多元性進一步增強,為之後文化的走出去和為人接受做好準備。而非全部接受外來文化潮流的影響。同時更要以人為本,儲備文化人才,增強本澳文化軟實力。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則首先要政府增強統籌能力,整合文化資源,明確重點和目標,制定文化走出去的發展規劃。其次,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文化社團等走出澳門,進行本澳文化的宣揚。再次,拓寬交流管道,充分利用好本地及外地舉辦的文化節慶活動的平臺,一方面吸引人來澳欣賞本澳文化,一方面送本澳文化到外地。總之,只有多管齊下,才能真正促使本澳文化走出澳門,走向世界,豐富本澳除博彩以外的形象肌理。

從增加本地文化氣息做起

要實現澳門文化城市形象的打造並非一日之功,需要的是長時間的積累以及推廣,並且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當前最重要的就是以不同形式、透過各種方式在澳門社會上增加文化氣息。

現時,在文化藝術事務上,政府部門的文化局和民政總署都進行不遺餘力的努力。其中當屬“澳門藝術節”、音樂節等最為著名。民署也從細緻之處入手進行工作,在社會上進行舊物保護、街區的歷史收集硏究,發掘更多被忽略的文化內涵,從而豐富本土歷史,是本土文化硏究和推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澳亦有學者建議指出近年部分新馬路老店因抵不住天價租金,結業收場,令人慨嘆。部分未被租出而丟空多時的舊舖,每遇颱風或暴雨常現倒塌危機。期望當局租借新馬路後段舊舖,改建成文物展示空間以提升該區人氣。這倒是一個多方獲益的好方法而且不僅是在新馬路區可以實行,在澳門其他舊區亦是有效仿的必要,惟需注意物業所有人“坐地起價”抬高政府支出的問題。

上面所提到的方式固然可以大大增加本澳歷史文物和文化展示的空間,做到遍地開花,促使澳門成為整體的文化博物館,但是因為面積空間的限制,規模和內容上一定會受到限制,因此還應對現有的一些較大型博物館善加利用,增加更多展示元素。不過,正如早前有議員在立法會所指,現時澳門博物館在館藏豐富上受到預算資金不足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好多與澳門有關係的文物與澳門“失之交臂”,倘能作出改善,當可增加更多藏品,更加形象的展示出澳門的文化特質。

除了以靜態的展示方式,將澳門的文化公之於眾,讓世人瞭解和感受外,本澳亦應舉辦更多文化活動,亦動態的方式更直觀的讓大家感觸到澳門所具有的文化,以及對文化的重視。現時,雖然本澳政府與民間團體也不斷的舉辦一些文化活動,但是就筆者的觀察來看,很多的文化活動都是“外來和尚念經”,在為澳門帶來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的同時,並未能很好的結合本地固有的文化特色。這樣往往形成熱鬧一場後,就什麼都沒有的結果。所以,今後再舉辦文化活動時,應該大力鼓勵本地的文化工作者加入其中,做好本地特色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對接和融合、發展。正因為如此,此次藝術節大量增加本土創作節目的做法就更加值得肯定和借鑒。

當然,在多方面為本土文化藝術提供展示空間和機會的同時,如何提高“質”的問題更不容忽視,否則展現的越多,反而越不受人待見就得不償失了。這就需要本土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多加努力,不斷挖掘本土文化的新內涵,創新藝術表現形式,賦予本土文化藝術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