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反服貿運動”的主要看法及影響

在島內“反服貿運動”發展、演變過程中,其隱含的“台獨”訴求內核愈加明顯。任其發展下去,不但會沖擊兩岸關系深入發展,而且也必將沖擊美國在台海地區的戰略利益。因此,美國由最初“觀察而不表態,關切而不介入”的立場,迅速轉變為“公開挺馬、嚴責民進黨”鮮明而強硬的態度。美國的這一做法致使民進黨與美國的關系再遭挫折,2016年前民進黨能否及如何贏取美方信任,進而重返執政值得關注。

一、美國強勢挺馬,並直指“反服貿”學生舉動“非法”、民進黨幕後鼓動系選舉手法

一是肯定馬英九連日來所做的努力,認同兩岸關系所取得的進展。“反服貿運動”發生後,美國官方和智庫學者相繼肯定馬英九執政後的兩岸關系,並對馬在此次運動中的表現予以肯定。3月24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哈夫(Marie Haft)表示,美國歡迎台海兩岸就臺北和北京之間減少緊張態勢和改善關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並會鼓勵台海雙方繼續進行有建設性的對話。與民進黨交情匪淺的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Bush),4月1日拜訪馬英九時指出,馬3月29日的記者會“非常有說服力,而且也在促使和解,希望這能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平臺”。4月3日,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iel Russell)在國會聽証會時進一步指出,美方非常歡迎和贊賞馬當局任內推動兩岸關系的非凡進展,也給大陸以肯定,兩岸之間目前進行的對話成果豐碩且十分深人,“張王會”是極富歷史意義的里程碑。在島內“反服貿運動”聲勢浩大的背景下,美國方面接連肯定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實際上就是一種鮮明的“挺《服貿協議》”、“挺馬”姿態。

二是籲台灣各方和平文明解決“反服貿”爭議,批台灣學生占“立法院”及攻“行政院”非法。4月3日,拉塞爾指出,非常希望台灣“反服貿”的學生和群眾能負責任地運用自由,作法也要平和與文明,當然更要避免暴力。這已不是美國人第一次暗示這場運動“不文明”。早在3月底,美國國務院就希望台灣島內各方能以“和平而文明”的方式討論《服貿協議》。而對台灣民主推崇備至的美國,鮮少用到“文明”這樣的字眼。擁有10年美國AlT理事任職經歷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卜道維(DavidBrown)則公開批評學生運動系非法行為,“這在美國是不被容許的”。美國前國務院副發言人、美國史汀生中心東亞研究室主任容安瀾(AlanRomberg)對“反服貿運動”提出7點看法,特別強調學生所關切的事務必須嚴肅看待,但不贊同打斷台“立法院”或“行政院”正常運轉的行動。

三是直指民進黨進行幕後策動,意在奪取政治上的選舉利益。相對於對學生舉動的批評,美國更是從民間到官方,一邊倒的對民進黨在背後扮演的角色提出質疑,乃至不滿。卜道維嚴厲批評民進黨挑動學生行動,揭露其在“3‧18事件”之後為學生的行動背書,並鼓勵全體黨員支持學生的佔據行為。卜道維還指出,民進黨在此次運動中的作為,主要是考慮到今年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只要涉及關鍵利益或符合選舉動員的目標,民進黨會竭盡全力封殺國民黨,並利用這些議題獲取政治優勢。蔔道維嚴厲指出,台灣的民主正在轉型,有些挑戰來自於民進黨,而“美國不會視民進黨的阻撓策略為具有正當性的民主行動”。容安瀾批評說,政治人物鼓勵學生這樣做,令人遺憾。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兩岸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認為,最新的抗議活動明顯有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在發揮作用。

二、擔心民進黨操作過當沖擊兩岸關系進而被拉下水

一是“反服貿運動”與美國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本立場相左。維持兩岸關系“不統不獨,不戰不和”最符合美國在亞太領域的國家戰略利益。陳水扁執政後期不斷沖撞兩岸關系,成為美國眼中無法掌控的“麻煩製造者”。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上臺後,兩岸關系步人和平發展軌道,盡管美國方面對兩岸開啟政治對話態度保留,甚至有所幹預,但對兩岸雙方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予以支持,對於兩岸間開展非政治層面的交流與合作高度肯定,對於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也持贊同立場。2013年8月29日,AIT主席博瑞光(Raymond Burghard)針對同年6月底兩岸簽署的《服貿協議》表示,美國認為其有助於台海穩定,也對美國企業有利,所以美國正面看待。“反服貿運動”發生後,前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y Schriver)指出,“反服貿運動”可能給未來的兩岸關系踩剎車,“這是美國應當注意的”。而容安瀾也警示,將《服貿協議》坐困愁城、不予實施,或將協議扯成零碎分散,都非常可能對兩岸未來或台灣與其他經濟夥伴之間的經濟協議造成重大負面作用。另外,台灣目前正在積極謀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如果兩岸在服貿問題上卡殼,勢必會影響到台灣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機制的進程,缺乏多邊參與所導致的後果反而可能是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更高,這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Glaser)表示,《兩岸服貿協議》若未獲通過,有可能成為台灣加人TPP和RCEP的阻礙。蔔睿哲也指出,《兩岸服貿協議》與TPP間有先後關連。

二是防止“台獨”坐大,再次令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引爆點。此次“反服貿運動”表面上是學生自發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實際上是民進黨幕後策動、“打馬反中’、偷渡“台獨”的路線之爭。其一,“反服貿運動”的帶頭學生和教授幾乎都是蔡英文的青年軍和民進黨精英,這些人“台獨”立場公開而堅定,更有青年學生在抗議活動中大喊“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其二,民進黨不僅為學生非法運動背書,全力支持,其黨主席蘇貞昌還加碼要求馬當局向大陸退回《服貿協議》重啟談判;其三,“反服貿”的學生和民進黨“立院黨團”提出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都是將兩岸協議定位為“兩國協議”,企圖把李登輝“兩國論”與陳水扁“一邊一國”等“台獨”立場予以法制化。以上這些,美方看的很清晰:學生只是被利用的工具,民進黨才是幕後實質策動者。美方還認為,若放任民進黨繼續操弄下去,很可能危急兩岸關系,甚至造成亞太局勢的波動,而這正是美方也不能容忍的。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就此表示了擔憂,他稱,學生占領“立法院”的行動已經激化了兩岸關系,除非臺北能夠很快解決這一爭端,否則很有可能加劇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這不僅會影響到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就連美國也不能倖免。

由上觀之,“反服貿運動”核心就是要“反中”、要“台獨”,要沖擊兩岸關系發展的進程。而這與美國的亞太利益完全相悖,因此必然遭致美方的強烈關切。

三、民進黨重建與美國互信關系是否再受沖擊,值得觀察

由於美國不放心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張,致使2012年“大選”前夕質疑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台灣共識”,並公開支持馬英九連任。之後,民進黨加大修補與美國關系力度,企圖徹底摘掉“麻煩製造者”的帽子,進而為2016年重返執政移除美國這一關鍵性外部障礙,或至少對其再執政不持反對立場。客觀而言,近年來民進黨與美國關系的確有所改善,其黨內部分務實政治人物的兩岸政策立場,及謝長廷、陳菊、許添財等指標性人物陸續訪問大陸和香港,都受到美方的肯定與鼓勵;蘇貞昌一手主導在美國設立的駐美代表處,也加強了美國對民進黨重大政策主張的瞭解。加之馬英九當局長期深陷執政困境,使得一些長期關切台灣的美國政界、學界人士,對民進黨內問鼎2016年“大選”的可能人選一度頗為看好。

但此次“反服貿運動”卻令這些人非常失望,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走向並不穩定,也沒有為2016年重返執政做好准備,而只是想利用此次事件讓馬英九下台,或再次讓其減分,從而為5月份的民進黨黨主席選舉及之後的“七合一”選舉造勢、拉攏選票。盡管民進黨目前正全力向美國官方、智庫學者等方面解釋其對“反服貿運動”立場和態度,但目前看,並沒有贏得美方的認同。民進黨“立委”蕭美琴向美國“告狀”的公開信,被美國媒體刊登後,引來的不是支持,而是眾口一詞的質疑和批判就是強有力的証明。而美國對馬英九當局兩岸政策的鼓勵與支持,更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展示了對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張的不滿與懷疑。未來,民進黨能否贏得美國方面的信任,疑問很大。

(張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