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洋觀音」

澳門新口岸臨海一處,佇立著一座二十米高的觀音青銅像。她,微微側身垂首,背海而立,對面遠處盡頭是松山。她,仿佛自海上而來,衣帶當風,雲飄袖袂,體態婀娜,有少女之姿。

多年前陪同我的好朋友、國家京劇院花旦演員管波看這座觀音像,職業的敏感使管波馬上指出:“這觀音是荀派的啊!”何謂荀派?荀派是四大名旦荀慧生創造的流派,善於表現聰慧伶俐、婀娜多姿的少女少婦,歸於花旦行當。而設計這座觀音像的藝術家也確曾說過,這一個觀音的年齡段在十六歲,儼然一少女。這座觀音像在1999年矗立之初,曾引來一些不同的聲音,主要是覺得她是一個“洋觀音”。事實上,這也絕非是我們慣見的印象中的觀音像,既是觀音,又有聖母的感覺,有些人干脆直稱其為“洋觀音”或“聖母觀音”。

很難想象,觀音像的設計者李潔蓮(Cristina Rocha Leiria)是葡萄牙人。也很難想象,生於莫桑比克的李潔蓮,很小的時候就與觀音結緣。那時,她的父母都在莫桑比克工作,他們住的地方有一家小雜貨店,店裡琳琅滿目的物品,只有一樣東西深深地吸引著她——那是一尊普通的瓷觀音像。

我也喜歡觀音瓷像,無論在澳門還是在北京的家裡,最高處都有一尊觀音瓷像。我深知和慈眉善目的觀音像久久對視,生出的那份莫名的感動。我相信當年小小的李潔蓮也如是。只是,她與觀音的緣分比我等要深得多。

澳葡時代的澳門,據說澳督曾邀請李潔蓮為澳門設計一座聖母像,她拒絕了。“因為這是以華人為主的城市,我們應該為澳門設計一座觀音像。”最終,她說服了澳督。但要建一個二十米高的觀音像應該選址在哪裡呢?她想到了新口岸,在海上建一座小島,讓觀音如從海上來,走向松山方向,面向普濟禪院(觀音堂)。“我要建一個觀音像,她既像中國人,又像葡萄牙人,也像印度人,或者非洲人……我要讓所有的澳門人和來澳門旅行的全世界游客都在這尊觀音像上找到一種親切感。”

觀音像落成之初,輿論一片嘩然。這樣的觀音顯然顛覆了人們心目中的觀音形象,尤其在澳門華人群中。然而,隨著時光流逝,澳門人竟然慢慢地接受了這座獨一無二的觀音像。觀音像也逐漸地成為了澳門的地標之一,晨昏雨霧之中,觀音像越來越多地成為澳門攝影愛好者鏡頭下的風景,足以顯見觀音像在澳門人心中的地位。

最近,有澳門半島南段輕軌遇高架橋“腰斬觀音像”之爭,觀音像或許要搬家。為此,已回葡國居住多年的李潔蓮專程為護觀音像來澳。經過並不容易的協商過程,從尊重觀音像角度出發,達成輕軌在空中花園下方通過的方案。觀音像終於不用搬家。從照片上看,多年茹素的李潔蓮很瘦小,一身白色衣褲,顯得干淨而飄逸。立於自己設計的觀音像之下,竟顯得如斯人像合一。盡管,她和觀音像無一絲相似之處。其實,這就是真實的具包容性的澳門,一個在此居住過的葡萄牙人設計師,在遠東這座小城裡,留下的不是一座聖母像而是一座獨一無二的觀音像;晨早時分有經過此處的晨運老人,停下腳步,合十禮拜,證明澳門人早就將觀音像視為庇佑澳門的本地神靈了!

(《深圳特區報》 穆欣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