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與相關問題探討

澳門特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澳門基金會研究所副所長 楊道匡

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已近15年,在過去的14年內,經濟增長平均每年超逾12%,2013年全年GDP總值為4,135億澳門元,比較特區成立初年的493億元增長了7.3倍,。如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3年的排位,澳門的人均GDP排在亞洲第二位、世界第四位。不過,在亮麗的統計數據背後,澳門經濟在增長的同時亦面臨一系列制約發展的問題,對澳門經濟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依據以下三點展開:

1.以出口、投資和消費,即所謂“三頭馬車”拉動經濟這個切入點去觀察和分析澳門經濟;2.依循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這個大方向和目標,分析在構建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包括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3.分析如何破解制約經濟發展的各項存在問題。

一、適當調控需求、設法增加供應

先談談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項因素。大家都知道,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工業產品出口在對外貿易中只占很小比例,在此分析的出口主要是服務出口。近年每年接近三千萬遊客來訪,旅遊購物與博彩消費達3,500-4,000億元(澳門元),政府統計顯示2011-2013年來澳遊客包括住宿、餐飲、購物和博彩在內的消費,分別按年上升37.9%、13.7%和17.1%o以此為基點預測遊客數量仍會增長,新落成的大型酒店和娛樂、購物設施,將吸引包括博彩在內的旅遊消費,因此服務出口仍有增長空間。

在投資方面,從特區成立至2012年,外來直接投資累計有1,512億元,加上本地私人投資和政府的公共投資累計超逾3,000億元。而從2013至2017年,路?新區“金光大道”周邊地段的多間大型酒店,和政府相應的公共投資金額還將增逾1,500億元。以澳門全局31平方公里面積計,過去10多年至目前每平方公里平均投入資金達140億元,與此同時的土地開發亦接近飽和。因此,目前政府面對的問題並非設法擴大外來投資,而是需要解決土地資源短缺情況之下,後續資金應投向何處的問題?

從拉動經濟的三個因素觀察,澳門在未來的五年內應該仍屬向好。因為如比較中國內地、美國或歐洲的經濟,在投資和出口兩個方面都出現滯緩。因此,他們振興經濟的措施主要是刺激和擴大消費需求。相對來看,澳門目前存在的問題並非需求不足,反而是需求過度興旺,但供給明顯不足。以旅遊為例,尤其是連續假日期間面對大量遊客來澳消費,包括口岸通關、交通客運、酒店接待、餐飲服務等供不應求非常明顯,中心商業區甚至因人流過度密集而要實行分流管制等等。反映土地資源、休閑空間以及人力資源和旅遊服務的供應短缺。面對上述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有意見認為,為緩解需求過度興旺應減少內地遊客來澳的數量,筆者認為短期調控可緩解供求矛盾,但長遠而言,與其限制需求還不如設法增加供給,而且通過增加供給可以擴展澳門經濟規模,在增加供給過程中同時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二、借鑒新加坡經驗、做好旅遊城市規劃與管理

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已確定,關於如何構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在此建議政府制訂一份跨度十至十五年的旅遊總體發展規劃。2012年4月,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委託亞太旅遊組織,編寫了一份名為《澳門旅遊業定位:邁向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專題研究報告,當中提出十項建議,其中的第一項,就強烈建議特區政府制訂一個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制訂旅遊總體發展規劃的內容起碼應包括:澳門旅遊休閑中心建設的願景和藍圖;設定可供對比衡量的客觀指標:按照旅遊城市定位的規劃建設:旅遊景點和旅遊設施的配套設置;設定旅遊產業的規模和結構;完善政府對旅遊業的政策與管理,包括對澳門旅遊接待承載力作出評估,以及提出旅遊區域合作的行動計劃等。

在制訂規劃時,澳門可以把新加坡作萬一個參照目標,以人口密度計,澳門和新加坡同是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新加坡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過7,500人,但前往新加坡旅遊,遊客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空間擁擠的城市,通暢的道路、低密度建築、潔淨環境和配置得宜的綠樹草地,使遊客在此得到休閑舒適的享受。在亞太地區和濱海城市中,新加坡的經驗值得澳門參照。澳門制定旅遊發展規劃時,應該派出專責小組前往新加坡深入考察。參考新加坡經驗,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濱海灣休閑旅遊區規劃,第二是地下空間的開發,第三是舊城區的保護和利用,這三方面都值得澳門借鑒。

其中,尤其應參考新加坡濱海灣開發經驗:在舊區漁尾獅碼頭和濱海新區之間營造了一個“一河兩岸”的休閑旅遊區。澳門構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可以借橫琴開發為合作的切入點,參考新加坡濱海灣模式,共同開發珠海橫琴和澳門路環十字門水道“一河兩岸”休閑旅遊區。“一河兩岸”中的珠海指由橫琴富祥灣至灣仔的區域,而澳門則指由路環至內港沿岸。在十字門水道與外海交界處,可以設立大型標志景觀,包括:具有特色的城市雕塑、與澳門早期遠東貿易轉口港歷史有關的船舶博物館、水上運動區和遊艇碼頭、沿岸慢行綠道、餐飲、酒吧和娛樂休閑設施:定期在十字門至前山水道珠澳共同舉辦龍舟賽、煙花匯演、音樂鐳射匯演和水上巡遊等活動,以及合作發展高質量旅遊休閑度假項目。

其次,可參考新加坡開發地下空間的經驗:如濱海灣大型購物商場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均有開發地下空間的成功經驗。澳門通過開發地下空間,既可增加城市面積,也有助於緩解現時澳門交通堵塞的問題。如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商業區開發地下通道,人往地下行,車在路面走是可以有效緩解人車爭路的合適方案。

三、開拓土地資源、增加休閑旅遊城市的承載力

澳門是一個土地面積只有30多平方公里,而常住人口超過60萬人的小城市。目前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達19,000多人,再加上近年每年來訪接近3,000萬的遊客,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2013年,香港有評論認為香港的旅遊承載力已出現問題,理由是以715萬人口接待5,430萬遊客,本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相比達1:7.6,即平均每名香港居民要接待7.6位遊客。如以此推算,澳門60萬居民要接待2,930萬遊客,居民與外來遊客之比高達1:48,即平均每名居民要接待48位遊客。相信憑此澳門可創造世界旅遊接待的新紀錄!

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需要土地承載和發展空間,澳門的城市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為了讓居民生活和來訪遊客都能享受到休閑,前提條件就需要有足夠的土地空間和休閑的環境,而人口密度高和可用土地面積缺少是澳門未來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制約問題。2013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達4,135億澳門元,與31平方公里面積作比較,即每平方公里GDP產出約為133億澳門元。這樣高比例的產出,一方面反映了澳門經濟成績相當亮麗,但另一方面,若從土地開發強度來說,澳門的土地空間已基本達致飽和,澳門經濟若要繼續發展,必須增加新的土地空間。增加上地空間有幾個可取的方式,第一是填海造地,第二是舊區重建,第三是開辟地下空間,還有一個方式是通過區域合作向外拓展空間。填海造地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來己不斷進行,澳門超過二半的土地依靠填海所得,目前大家關注的是由中央政府批准的3.5平方公里新填海地如何開發?這片土地將對澳門城建和經濟、民生產生重要影響。

關于舊區重建方面,2006年政府成立“舊區重整咨詢委員會”原意借此推動舊區重建,但至今進展緩慢,主要是受制於法規以及利益補償未有參考依據。舊區重建雖然不能新增土地面積,但通過對舊城區土地的重新整合和重新規劃,可以通過重建有效地配置空間。澳門舊城區、尤其是以大三巴為主軸的周邊地區積澱了一批有歷史價值的中葡風格建築,以及街、巷、裏、圍等特色民居,通過合理地規劃道路交通,增加綠化帶和設置休閑設施,可以開發成為具有澳門傳統風貌的歷史文化旅遊區。

在舊區重建方面,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可供澳門借鑒。新加坡建設宜居城市包括有十項經驗:一是確保規劃的長期性,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堅持優質設計:二是保証城市規劃一致性下的多樣化,讓居民都對城市有歸屬感;三是更接近自然,用綠色“軟化”鋼筋水泥帶來的壓迫感,使空氣更潔淨:四是在小區中建設居民消費得起且多樣化的服務設施;五是充分利用空間,打造用途更廣泛的公共場所;六是優先考慮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築,致力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來替代私家車;七是通過建築的高低搭配和巧妙組合減少城市的擁擠感;八是保証居住的安全性;九是改變傳統做法、提倡創新,如新加坡的再生水設施建設;十是在政府、居民和企業間建立起夥伴關系,使三者都能積極參與,共同承擔責任。

至於通過區域合作對外拓展空間,珠海橫琴開發為澳門提供了新的機遇,近年來,通過粵澳、珠澳合作方式,在橫琴設立了澳門大學新校區和粵澳合作產業園區,為澳門文化、教育和產業未來發展開拓了新的土地空間。而與澳門鄰近的珠江西岸城市正在謀劃多個新區的開發,並且都提出了與澳門合作的意向,澳門有可能通過參與新一輪的區域合作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設立投資基金、以投資擴大發展空間

社會各方一直關注如何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存在問題。先從如何構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這個目標說起,澳門的有利條件是政府從博彩稅收中積累了日漸豐厚的財政收入。預計未來路?新區一批新的投資項目建成後,能夠繼續吸引遊客並帶動消費,而政府的財政更會進一步增加積累。由此帶出的問題是,從博彩專營稅中獲得的收益,即政府日漸豐厚的財政積累將如何運用?政府公共投資的投資項目應如何選擇?近年社會各方建議特區政府將累積的財政盈餘設立如新加坡“淡馬錫”的投資基金,參與一些適合澳門的投資項目。舉澳門鄰近地區的發展案例,如鄰近中山市在神灣鎮開發遊艇碼頭,在短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