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固然重要教育具有更高戰略位階 醫療固然重要教育具有更高戰略位階

在新一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各就各位」後,表現得最為進取的,應是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早在去年十二月一日行政長官崔世安率領獲得中央政府任命的主要官員和檢察長「亮相」後,候任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就誓言,在其五年任期內搞好醫療體系、特別是路氹新醫院的建設以及重視醫療體系培訓,因而未來會是醫療建設最光輝的五年。而在宣誓就職並正式開展工作後,他率先到山頂醫院視察,並與醫護人員舉行座談會,表明可暢所欲言,亦不會秋後算帳,還破例公開地召開醫務委員會議,並作出多項承諾,用一年時間改善醫療系統,與國際水平接軌,還強調作為領導官員,就要講得出做得到。

譚俊榮的進取表現,呈現了一種「想做事,會做事,也急於做事」的景象。這正是中央政府在與崔世安共同甄選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和檢察長時,提出的「新人事,新氣象」思路所需的。盡管有某些人竊竊私語,懷疑他過於「口響」能否達到,但以他對社會文化政務領域尤其是醫療政務範疇的熟悉程度(他曾任長達十年的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主任),只要有其「老闆」崔世安在政策上及財政資源上足夠的支持,是能達到的。

醫療,與交通、住房、通脹諸問題一樣,是澳門特區民生建設也是「民心建設」的老大難問題,更是澳門社會能否保持和諧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只要譚俊榮司長能在五年任期內兌現其神聖承諾,就是為澳門特區的民生建設亦即「民心建設」立下大功,也將為自己的仕途發展搭建一個新台階。為此,有人笑曰,倘譚俊榮果真能以這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和實際行動幹下去,並能取得實質成效,在五年後就擁有「本錢」競爭第五任行政長官,可能就會把正遇到博彩業績下滑「瓶頸」,要全面貫徹落實「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委實不易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比下去」,因而將會對傳說中的「大熱人選」梁維特形成巨大威脅。

然而,搞好醫療,不單止是路氹新醫院等硬體建設,還有軟體制度方面的問題。盡管「鏡湖謀財,山頂害命」已經成為「過去式」,但山頂醫院輪候時間之久,以至是急診也得輪候幾個小時,仍然是重大「盲區」,這就正是居民們怨聲載道的「睇病難」的關鍵所在。這個源自於回歸前帶有葡國色彩的輪候或預約制度,似有改革的必要。

譚俊榮司長果然是雷厲風行,一聽到孕婦進行產前唐氏綜合症篩查困難的反映,立即就指示衛生局予以補強,跟進孕婦胎兒情況及安排進行相關檢查,並同時跟進處理已自行到其他醫療機構作相關檢查所涉及的費用事宜,還由衛生局發出通知,知會所有未能預約按期進行產前唐氏綜合症篩查的孕婦,致電山頂醫院公共關係室進行登記。可見,譚俊榮司長確是有決心也有信心兌現自己的諾言。

而另一個屬於軟體制度性的問題,是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盡管說,現時已經規定,除公務員外,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十一歲以下小童。及學生、教師還有運動員等,是被列入公費醫療的範疇,但由於山頂醫院輪候困難,而各衛生中心又只能是診治一般的小病痛,因而仍然有許多被列入該範疇的居民難以真正享受得到,在一般情況下寧願自費到鏡湖醫院或私人診所診治,更遑論在此範疇以外的人士。

要做好全民保健,美國的醫療保險,或台灣地區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就值得澳門特區參考。據說,澳門特區是全世界二十多個尚未建立強制性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和地區之一。此前特區政府曾經進行過類似醫療保險制度的諮詢,但後來卻「泥牛入海無消息」。藉著譚俊榮司長的就任,及作出了「用一年時間改善醫療系統,與國際水平接軌」的承諾,有必要從「櫃桶底」裡把這個方案「抄」出來,或是予以補強,或是重起爐灶,廣泛諮詢民意,在獲得最大公約數後,經過立法程序,將之成為法律制度。倘此,譚俊榮司長的「政績簿」,又將增添光彩的一頁。

不過,仍讓人有「金甌缺角」的感覺。因為在譚俊榮司長統轄的政務領域中,不單止是醫療衛生,還有教育、文化、旅遊、體育、社會工作等。其中文化產業與「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密切相關,旅遊又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核心要素,均不能忽視。

這還是屬於經濟基礎的,還有屬於上層建築的,就是教育。教育,現在的概念,不單止是教授知識,還有精神教育,尤其是愛國愛澳的教育。除了是全社會都必須注重之外,在學校進行的教育,更為重要。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十五周年大會暨第四屆特區政府成立典禮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四點希望,其第四點就是「繼續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實現愛國愛澳光榮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就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愛護青年一代,為他們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

尤其是在香港特區發生了「佔中」事件,而參與者又大多的大中學生之後,這個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愛國愛港愛澳教育工作的問題,就被推到更高的戰略位階。昨日,全國港澳研究會就在北京舉辦香港青年問題專題研討會,研討香港教育如何適應回歸祖國、如何適應「一國兩制」的問題,指出香港在回歸祖國以後沒有開展通常脫離殖民統治後必要的「去殖民化」教育,香港年輕一代是在國民教育缺失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也就成為非法「佔中」的先鋒,讓人震驚和痛心,因而這門課有必要補上。

其實,澳門特區雖然不存在「去殖民化」教育的問題,但同樣存在著如何正確面對所謂「普世價值」的教育的問題。雖然表面上是愛國愛澳主流不可阻擋,但卻有潛流暗湧。近年澳門一些年青人的「公民團體」活動活躍,就可見端倪。

而就在香港「佔中」初期,本澳一些此前曾被視為「藍底學校」的中小學,有個別教師一上堂就撇開正式的科目教程,而是大講特講「佔中」,擠佔了正式課程的不少時間,而且也荼毒學生的思想。這是一個嚴重的傾向,愛國愛澳教育的陣地,正面埋「局部失陷」的境地。

因此,不單止是制定各種含有愛國愛澳內容的教學規劃,還應注意擴大團結面,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去年教師節主要由「紅底學校」組成的中華教育會的活動,行政長官崔世安及一眾要員出席;而過去曾被視為「藍底學校」的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的活動,卻只是由社會文化司司長派出代表出席的「不對稱」現象,應予以消除,讓所有教師都感受到政府和社會的溫暖。畢竟,「藍底學校」的學生和教師數量,比「紅底學校」多,不能只顧一頭而忽略另一頭。

因此,醫療固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教育尤其是愛國愛澳教育,也具有更重要的戰略位階。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