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元年觀察報告

改革的頂層設計依靠自上而下,改革的創新實踐則要上下同力。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圓滿,源於黨的堅強領導,2015年“關鍵之年”形成諸領域改革破竹之勢,則取決於放手發動基層幹部群眾積極參與到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創新大潮中。

被稱為“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即將過去。回首這一年,中國的改革偉業又一次呈現出大潮湧動、噴薄而起的嶄新氣象,上下同心、全民共舉的改革氣候蔚然而成。在《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的觀察中,有兩個細節為2014年作了生動的解讀:

其一,間隔不足一年,中央連續出臺兩大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綱領性文件,一個是2013年11月初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個是今年10月下旬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自1月22日成立至12月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7次會議,審議或審議通過了“八個大項”中25項具體改革頂層設計方案。

其二,老百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改革做出了回應。1~11月,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1158.6萬戶,同比增長15.29%;註冊資本18.2萬億元,新增8.72萬億元,增長92.06%。尤其是3月1日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實施以來,產生了新一輪擁抱改革機遇的創業潮,日均新登記企業超萬戶。

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祝福恩用四個“改變”描繪了過去一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改變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軌跡、面貌及前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得以樹立、實施和落實,社會基層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改變著改革步伐放緩、改革者疲軟等困境和難題。改革正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培育和拓展了改革主體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改變著國人,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思維方式、決策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社會正在凝聚形成壯大改革的正能量,深化改革開始成為改革的主體自覺。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改變和提升著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並展現了光明的前景和發展路徑,使我國成為世界巨輪最為依賴的發動機之一,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能力、魅力和領導力。

“2014年改革有重大突破,改革思路有巨大提升。”面對本刊記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自己對這一年的評估,相比過去有很重要的不同,“改革體現出強烈的歷史擔當,把全面深化改革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反腐敗等緊密結合起來,是與國家發展大趨勢、大目標緊密結合形成的大思路、大手筆。”

成功開局四大特點

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歸納了這場“從範圍到力度都前所未有”的改革開局的四個特點:

一是速度較快。按照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和到2020年的時間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跨度一共七年。60個大項的改革中,2014年開始實施的和正在試點的就超過了40項,是真槍真刀地推進改革。面對如此多的改革難題,僅僅一年時間,能有這樣的推進速度,應該說非常高效。

二是推進平穩。比如,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要降低高管的過高的收入,取消職務消費等,儘管觸及到了既得利益群體,但都實現了平穩改革,而且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再比如,公務用車的改革,涉及到大量領導幹部,都能有條不紊地推進。應當說,注重了改革的科學性、關聯性和耦合性。

三是注重法治。有的改革需要修改法律,有的改革甚至需要修改憲法條文。如果在法律沒修改之前就實施,法律的權威就受到了損害。即使需要試點的領域,也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授權決定。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過,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這一點,在深改元年就體現得很充分。

四是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說明時,特別強調了公平正義。這是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價值觀,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希望要求。改革是利益調整,利益調整怎麼調,需要堅定明確的指導思想,改革要讓絕大多數人受益,改革要體現公平正義,從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到後來的具體舉措推行,都體現了這一要求。

“這幾個特點也反映出,中國改革之所以能在去年定出這樣的方案,並能在今年有力而平穩地推行,與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分不開。”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謝春濤看來,“這句話在今年的改革上體現得相當充分。”

動力充沛源於五個結合

“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進三百多天,祝福恩認為之所以能夠成功開局且動力充沛,五方面的成功結合起了關鍵保障:

其一,把改革與堅持問題導向有機結合起來。“改革的問題導向是對蘇東改革失敗的理性總結,是對以往改革的方法論及路徑的超越。”祝福恩認為,縱觀這一年多,改革推動不是廣種薄收,不是大轟大鳴,而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住突出問題、重大問題來攻堅,從解決問題切入,推動改革、深化改革,讓改革的體制紅利轉化為發展紅利、民生紅利。

其二,把改革與立法決策有機結合起來。他說,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把“法治”作為一條鮮明的主線,把改革與立法決策相接,60項大任務已有40多項有法規依據。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實質是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23項政法改革的“姊妹篇”、“落實篇”,並由此提出180多項改革落實舉措。

其三,把改革與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起來。“蘇聯改革失敗在於否定黨的領導,沒有與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結果改革變成改向。”祝福恩強調,我國改革的成功做法,在於堅持黨的領導,在於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論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還是生態文明體制、黨建體制改革,都牢牢堅持這一關鍵點,使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不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

其四,把改革與反腐敗有機結合起來。他認為,“貪腐不是改革所帶來的,而是改革的深度不夠、廣度不夠、力度不夠、強度不夠所造成的。”祝福恩的結論是,把改革與反腐敗結合起來是一個成功的經驗。反腐凝聚了党心、民心,凝聚了社會正能量,喚起了支持改革的基層力量,堅定了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的信心,人民群眾也再一次認識到了中國共產黨為老百姓幹事的信念和決心。一年多來,紀檢體制改革令人印象深刻,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的發展,這一體制創新的重大意義會更加凸顯。

其五,把改革與解決我國社會頑疾有機結合起來。在祝福恩看來,當前一些問題難以解決,原因之一在於“權大於法”,在於還沒有很好地做到“依法治國”。所以,四中全會開出瞭解決我國社會頑疾的藥方:法治。堅持法治、依憲治國,既能全面推進改革,又能大大消除“權大於法”的頑疾。

更準確地理解、更積極地落實

改革大局清晰可期,只是“萬裏長征第一步”。不論是對改革的理解還是具體落實,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仍存在不盡改革題意的地方。比如:

在理解上,只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只講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講推動國企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甚至認為國企根本搞不好,應該消失;只講賦予農民對承包地的各種權能,不講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堅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只講如何分好蛋糕,不講做大蛋糕擴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

在落實中,有些地方和部門把強調頂層設計變成了推卸改革實踐責任的等待觀望、裹足不前;把加大改革力度變成了不經充分論證、不切合實際情況出臺新政策、新舉措的徒陳空文;把細化改革部署變成了各取所需甚至強化局部利益的違規操作……

這是新一輪深化改革“在路上”的階段性現象,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複雜性、艱巨性的具體呈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所言,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於落實文件。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具體到落實而言,關鍵環節,一是各個部門,二是地方政府。近期,《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無論是“條條”還是“塊塊”,在新一輪的改革實踐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在舊體制幹擾下的不適應。

在中部某縣,一位基層幹部向本刊記者介紹說,有些民生改革政策的具體執行、具體落實,變成了“部門有具體設計、具體要求、具體標準等,包括明確各級財政如何承擔;可基層還是要根據要求跑項目、跑資金、跑政策、跑名額。”他把這種落實稱作是“填表蓋章式”、“發文撥款式”落實,“上面主要是下文件、分名額、撥資金。到下面,就是填上表、蓋好章、往上報。”

基層改革落實要防止異化的可能。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在中國體改研究會第12屆改革論壇上講了一個現象,“一些地縣是書記說了大家都辦,一些部委是處長辦了,大家就照這個處長的意見說,處長出個看法或意見,到司長那裏劃個圈就上報。最後有些改革方案就可能是因為某位分管處長有意見,一直拖著落實不了。”其結果可能會讓一些“不作為”或是保護部門利益的行政權力束縛住一些改革創新。

祝福恩將這歸因於領導幹部決策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與全面深化改革、依法行政的不適應,法治思維、法治理念還沒有變成其“官念”,過去已習慣了“文件決策”、“文件拍板”等,“一下轉變為法治思維、依法治理還很不適應,突然不會說了,也不會幹了。這在深層次上阻礙了改革,跟不上中央改革的大政方針和前進腳步。”

突圍“全面深化改革最後一公里”

面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的採訪,某東部地區基層幹部劉東(化名)說,縣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後一公里”,但對基層政府而言,“辦事難,效率低,付出的行政成本較大。”

因此,他對雷厲風行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給以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