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連跌」或最快是賭收新常態的「拐點」

昨日港澳的各種媒體,都在驚呼澳門賭收出現「十連跌」——據澳門特區政府博彩監察協調局前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二零一五年三月,澳門博彩收入為二百一十四點八七億澳門元,按年下跌百分之三十九點四,但較今年二月的同比單月最大降幅收窄九點二個百分點,為連續第十個月同比下跌,而環比則回升近一成。統計還顯示,今年前三個月,澳門博彩收入累計為六百四十七點七七億元,較二零一四年同期的一千零二十一點九九億元下跌了百分之三十六點六。

而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三月下旬在特區立法會發表二零一五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時指出,澳門博彩業經過開放和高速增長的十年後,發展速度開始放緩。特區政府將維持博彩業健康發展,並以培育新興行業成長作為工作重點。

而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隨後在向立法會引介二零一五財政年度經濟財政領域施政方針時指出,去年澳門經濟在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產生變化,博彩收入自六月份開始較大幅度下降,致使澳門全年本地生產總值實際負增長零點四個百分點。但澳門整體經濟發展基本面良好,公共財政仍有盈餘,就業情況仍較理想,經濟基礎大體穩固。儘管二零一五財政年度的財政預算仍為盈餘,但特區政府將堅守「以量入為出」的原則,審慎管理公共財政。在不影響現有社會民生福利開支,不影響行政服務及其效率的前提下,致力於節約行政支出,並力求提高投資計劃的執行率,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和適度多元。

即使如此,市場上仍有不少人憂心忡忡,擔心賭收如此「跌跌不休」,究竟要跌到何時?不過,前一些時間,也有博彩專家認為,可能會在今年六月,亦即完成「十二連跌」之後,就會止跌,最遲也不會拖過今年十二月。屆時即使不能回升到昔日的輝煌,也不會再跌了。

此語頗有道理。因為這是根據「連跌」的計算規律及方法得來。也就是說,要在完成整個「按年計算」的年度,亦即「十二連跌」之後,此後的「按年計算」比照基數,就是已經「連跌」的現態,而這個「現態」已經是澳門賭收的基礎底線,已經不可能再跌下去,這就是「按年計算」跌勢的停止時候了。

實際上,現在所說的「十連跌」,指的是今年三月的賭收實績,與上年同期亦即三月的賭收實績相比;而此前的「六連跌」……「九連跌」,也是與上年的同一月份(即「直比」相比,而並非是與同年度的上一個月(即「橫比」)相比。  而在去年六月開始發生「直比」之前,澳門的賭收記錄是歷史最高峰,此後就開始下跌。但儘管每一個月的「按年計算」亦即與上年同一月份「直比」的跌幅頗為驚人,而與上一月份的「橫比」相比,卻是相差不大,甚至在某個月份還有比上一個月微升的記錄。比如今年三月三月的二百一十四點八七億元,就比二月的一百九十五點四二億元,回升近一成。另外,去年十月的二百八十點二五億元,是為「五連跌」,比前年十月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三點二,但卻比上一個月的九月(二百五十五點六四億元)上升了百分之九點八。

由此,我們可以設想,當「連跌」記錄完成一個整年,到了與上一年度開始發生「連跌」的月份,亦即去年六月相對應的今年六月,完成了一個整年的「十二連跌」之後,由於今年六月「按年計算」的比照組—去年六月,已是一個較低的基礎指數,因而所謂「連跌」現象就將會消失,即使是仍有,跌幅也將大為收窄,甚至是微不足道。而且與此前最低記錄的今年二月的一百九十五點四二億元相比,可能還將有上升的表現。以後再跌,也可能跌不穿這個底線的了。

而隨著新賭場設施的落成,及中央政府滿意澳門特區政府在落實貫徹「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等方面的表現,適當放寬某些「收緊」措施,就將是止跌回升的時候。

其實,賭收的現狀,亦即平均每月二百億元左右,才應是澳門博彩業發展真正的常態。即使如此,也已是全球最高的紀錄,仍高居「冠軍」位置。反而是過去的每月三百多億元,並非是常態,而是「過熱」的表現。而且因為這種「虛熱」,而導致出現許多負面效應,包括對中小企業的擠壓,通貨膨脹,兩極分化,樓價高企等,而這正是澳門民怨的源頭所在。因此,有意識地降低這股「虛火」的「火頭」,既是為了讓澳門博彩業發展回到常態的軌道,也是為紓解民怨創造條件。

在賭收「企穩」二百億元左右,在理論上說,就沒有再跌的可能,而且也沒有「直比」的「可比性」,因而「×連跌」的現象也就不在存在了。此後,就是平穩發展了。因此可以說,還要跌好幾個月,但跌幅將會收縮,並將有所微升,直到與去年十一月的二百四十二億元「看齊」,就應是走向「常態」發展之路了 。

此後,或許不再跌,而且還會有小幅增長,其年度增幅可能維持在百分之七至十左右,與內地「GDP」平均增長率較為相近。這才是中央政府滿意,地方政府和民眾不再「妒嫉」的數據。

實際上,《澳門基本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這個規定顯示,澳門特區政府的財政收支應是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量力而為,不搞超前浪費。

但在過去,由於賭收豐盛,政府的財政收入「豬籠入水」,一年的收入幾乎可以供兩年使用,導致出現大量盈餘和儲備,這似乎有點不正常。實際上,世界各地都基本上是赤字預算,這樣才可刺激大量生產。就連近年財力大增的中央政府,也是赤字預算。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所審議通過的財政預算案,都是如此。

而地方財政開支則如脫疆野馬,為了政績而大幹快上,處處是大型的基本建設工程,財政支出完全超出當地的財政收入水平,主要是靠向銀行借貸,及拆遷賣地。那些縣市長們「為官一任」,創造了自己的輝煌政績之後,就把一屁股的債務留給自己的繼任者,「擊鼓傳花」,當土地賣完後,就將無以為繼。因此,才有國務院第六十二號文件的頒發,目的就是清除地方債務。

相比之下,澳門的財政收入就有極好的條件,但偏偏卻是基建預算不能按年完成,有點不符合財政預算學和會計學的原理。這看在內地地方政府的眼中,不生妒忌的心理,那才叫怪。

因此,中央使用了某些手段,讓澳門博彩業過熱現象「冷卻」下來,是有其道理的。在賭收跌到二百億元左右,就讓其止住。此後的賭收是以「溫和」的方式增長,這才是包括博彩業在內的澳門經濟合理發展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