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通關一體化助一帶一路實施 中國地方政府企業搶搭發展快車

【新華社長春4月2日電】隨著5月1日中國東北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即將正式啟動,一個包含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東北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3+2”覆蓋全國海關的區域通關一體化格局將正式形成。不難發現,“3+2”區域與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建設地區幾乎重合。“3+2”無疑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實現的“催化劑”。

5月1日後,東北地區的進出口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通關方式。允許代理報關企業“一地註冊、多地報關”,區域外報關企業可在區域內設立分支機構,在區域海關直接報關。

自去年12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地區啟動區域通關一體化模式後,廣東省內超過12萬家外貿企業可以通過全省任意口岸進出境。這些企業可按照實際物流需求,自由選擇申報、納稅、放行地點,不僅無需異地轉關,且只需申報一次,“足不出戶”就可完成報關單的申報和貨物的單證放行。

區域通關一體化模式最直接的效果是為進出口企業“減負”。長春海關監管處副處長聶曉山告訴記者,以從大連港運輸到長春的一個40尺進口海運集裝箱為例,一體化通關模式啟動後,其物流成本將下降20%至30%。同時,由於減少了企業往返海關現場辦理手續等環節,運輸時間也將縮短12至24小時。

據瞭解,廣東地區實行區域通關一體化後,海關通關時間由原來的平均8.3小時降低至5.96小時,24小時通關率由原來的平均91.44%上升至92.45%。

“採用一體化模式後,除去節省的人力、交通成本之外,不僅報關流程會更加方便,更能節省不少費用和時間。”在中俄邊境小城琿春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商人劉鵬飛說。

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還意味著企業“門檻”的降低。長春海關副關長吳志秀介紹,區域通關一體化啟動後,進出口企業的通關手續將更加簡化,取消了企業準入資質審批,降低了門檻,其許可證在區內通用。企業自主選擇納稅、貨物驗放均可在申報地海關完成,且可直接提取貨物,無需到口岸辦理二次放行手續。同時,由於區域內海關執法結果互認,企業在任何海關辦理手續都將享受同樣待遇、標準。

自2014年3月1日起,中國海關總署將“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進出口通關模式的適用範圍擴大至一年內無走私違規記錄、資信良好的B類生產型企業。至此,這種通關模式可惠及的中國企業將由15萬餘家擴大至近33萬家。

投資貿易合作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不久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將與沿線國家在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等方面的海關合作,改善邊境口岸通關條件,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

隨著包含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東北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3+2”覆蓋全國海關的區域通關一體化格局的正式形成,其必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實現的“催化劑”。

中國地方政府企業搶搭“一帶一路”發展快車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近日聯合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這一方案被認為是對“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規劃及綱領性文件,有望全面激活沿線各地乃至全球經貿合作潛力。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中國各地政府也積極部署,搶搭這趟發展快車,而方案的出臺也成為更為有效的“助推器”。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省在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之初,就派出政府代表團出訪哈薩克斯坦,在清潔能源、農產品深加工、物流等方面與哈方達成多項合作共識,並提出將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構想。

陜西省目前與中亞國家在基礎設施、農業、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項目已經超過百個。陜煤化集團、陜汽集團等企業分別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建立了工廠,西鹹新區正積極與俄羅斯有關部門聯手推進“中俄絲綢之路高科技產業園”項目,建成後將極大拉動包括陜西在內的西部板塊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額。

同時,陜西省還著力打造陸路、空中和網絡“立體絲綢之路”。2013年年底陜西省西安市開通“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至今累計運輸貨物5.3萬噸,將價值8000萬美元的各類貨物運往中亞5國的44個城市。

陜西省西安市市長董軍表示,“一帶一路”的建設使西安在中國向西開放的進程中處於更加前沿的窗口位置。今年西安安排了歐亞經濟論壇綜合園區核心區、西安領事館區等60個項目,作為支撐“新起點”建設的首批重點項目,總投資達1155億元。

在有著中國“能源基地”之稱的陜西省榆林市,7個過百億元的建設項目正在籌備上馬。同時,榆林市政府還著力建設煤炭交易市場加強同中亞國家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豐富,而榆林經濟是能源經濟,因此榆林發展一定要搭上‘一帶一路’這趟快車。目前這個煤炭交易平臺是全國聯網的,未來榆林考慮加強同中亞能源國家合作,將網絡並到一塊。”榆林市市長陸治原說。

而在古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福建省,與東南亞、中亞、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淵源深厚,自古貿易往來頻繁。

除了正在規劃建設的一系列公路、鐵路、港口項目,福建全省已開通至東南亞航線51條、至西亞航線4條、至非洲航線8條。福建省發改委還將著手編制實施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總體方案,加強與東盟國家在港口碼頭建設管理方面的合作,並鼓勵福建企業到東南亞、南亞等地區開展港口航運等合作。

對中國多地政府和企業來說,“一帶一路”戰略讓他們看到的是合作共贏、破困良機。

作為中國的鋁資源大省,2015年廣西鋁業整體陷入“寒冬”,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令鋁業舉步維艱。而“一帶一路”規劃出臺後,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這將是廣西鋁產業“走出去”的重大機遇。

中國鋁業廣西分公司負責人表示,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下,未來新型高端鋁工業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廣西多數企業在準備統籌國內外市場,加強產能合作、進一步增強鋁工業精深加工能力等方式來破解當前鋁工業困局。中國-東盟自貿區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廣西鋁工業開拓周邊國家鋁消費市場提供了機遇。

“就中國國內而言,‘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囊括了許多邊境省份以及西部省份,這些地區多為不發達地區。而‘一帶一路’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發展方面將會給這些地區帶來巨大發展機遇。”亞洲基金會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博士卞始園說。

專家指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將在更深層次的促進邊境省份的開放與發展,提升域內各地的合作水準。

遠在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區也希望借助區位優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繫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西藏一面積極打造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加強吉隆口岸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等。而北借“一帶”,靠著青藏鐵路和多條公路,與絲綢之路核心區域四川、青海等地保持著較為密切的經貿聯繫。青海、西藏兩省區還聯合打造“藏青工業園區”,實現跨區域合作。

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茂興指出,中國政府提出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原則不僅將為這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契機,還將促進沿線人文、科教、旅遊等領域的深層次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