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陶傑戳穿眾人搶看《夢想之路》誑言說起 從陶傑戳穿眾人搶看《夢想之路》誑言說起

曾記否?前一段時間,某些反對派朋友在「反對撤銷城規會秘書處」一役撞了南牆之後,又不甘於寂寞,無事找事地上演了一場更為烏龍,自曝其醜的鬧劇——抓住澳門的電影院沒有放映《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一片,以其本身一貫的「凡事皆反對」思維定勢及行為方式,未有搞清楚事情底蘊就急匆匆地進行「嗆聲」,但在遭其指責的文化局,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及澳門銀河UA影院,澳門大會堂擺事實講道理,說明真相,證明他們的指責都是子虛烏有,以至是無理取鬧,這些反對派朋友當堂自取無趣?

本來,這場鬧劇已經落幕多日,應是不足再以掛齒。但趁著連續多日的復活清明假期,社會活動較少,難得有時間靜心翻閱舊報刊,發現由被澳門反對派青年朋友視為文字寫作技巧和思想理論方面的精神導師的陶傑,不久前在其香港《萍果日報》的「黃金冒險號」專欄中的一篇題為《馬丁路德金》的雜文,就不由得再多說幾句了。

實際上,澳門的反對派青年朋友們當時所持的批評理由之一,就是認為這部電影的編導在剛剛舉行的本年度奧斯卡頒獎禮上,向參與香港「佔中」活動的年輕人致敬,因而該片倘在澳門上映,必會有許多青年人搶著前往戲院觀看。反對派青年朋友為此而指責,該片不在澳門放映,剝奪了許多年輕人的基本人權。

《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倘在澳門放映,真的將會有很多青年人「搶著觀看」,票房不俗嗎?由於這部電影終究沒有在澳門放映,其票房紀錄如何,難以「斷估」。但陶傑的這篇雜文,卻可間接地回答這個問題。陶傑在文中一開篇就劈頭寫道:「如果佔中真的是一場深遠的青年城市思想抗爭運動,那麼電影《馬丁路德金》的香港票房至少應該有一千萬。」「但是沒有。這就奇怪了。人家《馬丁路德金》的電影編導也在美國向香港的年輕人致敬,不是一度滿城都論述馬丁路德金的『模式』嗎?但是也不奇怪,因為香港是個三分鐘熱度的消費之城。」

呵呵,《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在香港上演時,「佔中」的餘熱尚未完全消散,警方正陸續拘捕參與「佔中」的人士,再加上該片的編導在奧斯卡頒獎禮的舞臺上,接受「最佳原創歌曲獎」的獎杯時,還以影片中所宣揚的「人權運動」及「非暴力反抗」精神,向香港參與「佔中」活動的年輕人致敬,這幾個元素的疊加,應該能催發香港年輕人「回饋致敬」的心理高度發酵,紛紛蜂擁前往戲院觀賞吧?然而,對不起,按照陶傑的「揭露」,連一千萬元票房都不到,也就是說,約等於是一部三、四流電影的票房紀錄。這充分證明,那些參與「佔中」的年輕人們,對《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的編導絲毫沒有領情,真個是「一點面子也不講」,「表錯情」了。以為籍著「致敬」可以「催穀」該片在香港的票房,卻是熱臉貼在冷屁股上!

陶傑的這篇雜文,也間接地刮了澳門那些意圖拿該片沒有在澳門上映的反對派青年朋友們的「巴掌」:他們不是說,澳門將會有很多人觀看這部電影嗎?既然連「佔中」的發生地,連受到該片編導「致敬」的「佔中勇士」,都是乏人捧場,那麼,在沒有發生「佔中」,也不具「佔中」氛圍條件,該片編導更沒有向澳門的年輕人「致敬」,反而是大家正在熱議全國「兩會」精神,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全面」,及「一帶一路」戰略將及於澳門,而歡心鼓舞之際,即使是有電影院不怕虧本,放映這部電影,其票房紀錄又將能是多少?因此可以說,澳門銀河UA影院和澳門大會堂的經理業務人員的經驗是極為豐富的,預估到這部電影在澳門將會不是那麼受歡迎,因而「在商言商」,為避免「血本無歸」,而沒有引進放映。而陶傑雜文的「揭露」,證明他們的業務評估及決定,是精準的。

實際上,就以機械式的比例原則計算,澳門的人口約是香港人口的十分之一,而該片在香港放映的票房不到一千萬,該數除以十等於是不到一百萬,再考慮必須扣除澳門中產階層人口較少,激進青年也甚少,及澳門不具「佔中」氛圍環境,該片編導也沒有向澳門年輕人「致敬」等因素,七除八扣下可能連十萬元的票房也不夠。因而澳門某些反對派青年朋友所說的,澳門將會有很多人搶著看這部電影,甚至將會造成轟動的說辭,就不攻自破。實際上,就連《愛瞞傳媒》在轉載陶傑這篇雜文時,也使用了《將「香港」換成「澳門」,也合用》的標題,可見當初誑言將會有許多人「搶著看」的周庭希等人,也不得不間接地承認自己的「票房預估」出現大偏差,並在客觀上是向當初受到他指責的文化局,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及澳門銀河UA影院,澳門大會堂等,自掌嘴巴。

陶傑在該文中說,「不是一度滿城都論述馬丁路德金的『模式』嗎?但是也不奇怪,因為香港是個三分鐘熱度的消費之城。」在我們澳門,現實也是如此。君不見,某些反對派青年朋友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所謂「光輝五月」,自以為仍然擁有那麼巨大的「動員能量」,就可以在緊接著的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中,大肆發威。結果,怎麼樣了?即使是那個「民間公投」,因不符合《集會及示威權》法律規定,及被指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而受挫,還算是有一個自辯的理由吧?那麼,在號稱「兩萬人大遊行」和「七千人包圍立法會」之後僅半月,在塔石廣場舉行的那個政治集會呢?自由得很,而且《壹週刊》也來「背書」力撐,「適時」地刊出了指責前任行政長官何厚鏵的封面專題,以為可以煽起狂風烈焰,真是可以「乘東風直上青雲」了。但實際結果呢?就是幾百人而已。這就是陶傑所說的「三分鐘熱度」。當然,這也與澳門居民只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問題,而不關注政治議題,尤其是不屑於參與那些宣揚與基本法規定相悖政治訴求的活動。

「一滴水中見太陽」。從這個所謂「將會有很多人搶著看」的偽命題被自己的精神導師所戳穿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澳門的一些反對派青年朋友,大有自我膨脹之癮,總是將自己的判斷及能力高估,並以為這就很容易蒙騙一些眼光也是短淺的人。但站高望遠一看,卻發現是一坯低矮的散沙而已。隨著中央和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吸取香港「佔中」的教訓,組成「新人事新氣象」的新一屆特區政府領導班子,在妥善解決民生議題上「軟的更軟」,而在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利益,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幹預澳門事務的政治議題上「硬的更硬」,相信此類偽命題的蒙騙效力,也就將會逐漸消失,這類無理取鬧的活動,也必將越來越不得人心,從而見少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