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在弘揚傳統文化中應有獨特貢獻

陳觀生

今年清明節,本澳部分社團及數家媒體受邀採訪陝西的黃帝公祭典禮。軒轅黃帝被視為中華文明的起源,陝西公祭黃帝期間,大會前後共舉辦13場系列活動,今年新增一項名為“同心林”的活動,組織港澳100多名大學生在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一同植樹,喻意中華兒女同心同德,情繫中華。過往公祭是由當地省政府主辦,今年首次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及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聯同陜西省政府共同主辦公祭。這種改變,可視為黃帝公祭典禮將進一步強化其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近期,國家領導人如習近平等頻頻呼籲弘揚傳統文化,有學者認為這成為治國理政理念的一部分,而當前國家發展戰略也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上因各種因素形成獨特文化,以及保存了不少優秀傳統文化的澳門,或可繼續作出獨特的貢獻。

習近平大談弘揚傳統文化的意涵

去年澳門回歸15周年慶典,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澳門大學鄭裕彤書院,在聽取了學生們的發言後,習近平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時代也非常喜歡閱讀中華文化典籍,堅持一點一滴學。直到現在,一有空就會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覺得開券有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寶藏,一旦探秘其中,就會終生受用。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我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

習近平指出,同學們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不僅要有求學求知的熱情,而且要有心系國家、心系特區的擔當,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為將來走上社會,投身特區和國家建設做好思想品德、學識修養、能力才幹等多方面的儲備。

習近平希望大家通過學習和瞭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汲取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骨氣和底色。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繼承愛國愛澳傳統,自覺增強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的歷史責任感,珍惜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創造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的人生。

這段新聞當時並無引起特別關注,有人還有些詫異:為何當時習近平在這樣的場合專門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談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結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講話和著述高度重視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就可明白,國家領導人對於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認知和情懷,以及澳門在弘揚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

曾有人這樣比喻: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眾所周知,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當下再度引發了世界的熱議。包括一些西方權威人士,也給予了高度肯定。習近平首次集中闡述“四個全面”關係至今,各方的權威解讀或有關新聞報導已經很多。縱觀有關解讀或新聞報導,我們不難發現,其多是從中國現行執政黨的經典理論或某些慣常角度出發的,有的甚至落入了程式化的俗套。有學者指出,實際上,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更應該特別清楚地明白一個至理,那就是,“四個全面”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還特別強調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諸多難題。他說: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像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儲存的智慧。因為在傳承的知識中積累了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係的重要認知和經驗。

傳統文化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德治禮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強調汲取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規依紀管黨治党提供文化營養。

習近平將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文化資源,既運用在治國理政、經綸安邦的諸多方面,也深透在弘道化人、修身養德的主觀世界改造領域。尤其他在談到港澳政策時,多次提到要加強青少年的工作,所以他在澳門大學與青年談話時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要實現國家民族振興的奮鬥目標和美麗夢想,當然要寄希望于青年。習近平認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有了正確價值觀的基本遵循,就能使全社會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散發和凝聚正能量。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關於正確處理人、社會和自然三者關係的價值觀。這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骨子裡。因此,他是勉勵當代中國青年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條便捷路徑來樹立、培育和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從而擔當起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澳門在傳統文化遺傳中獨具一格

文化基因一定程度上類似生物學上的基因,它的結構堅實,一經形成很難改變,將一代一代不斷傳承。習近平考察澳門大學新校區橫琴校區,在參與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座談會時再一次明確指出:“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裡,是文化的DNA。”

不過,澳門在傳統文化的遺傳中,形成的文化基因卻是獨具一格。學者齊鵬飛的《“文化澳門”芻議》一文就總結了這種獨具一格。

由於澳門無論是中國之於世界還是世界之於中國的“橋樑、視窗和國際通道”的地位和作用,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詩歌文化、藝術文化、傳媒文化和博彩文化,無一不是“中西合璧”、“中西交匯”的積澱之物。澳門是天主教在中國的“登陸”之地,一度的“主教區”的至崇地位使其享有了“東方梵蒂岡”之譽。儘管近百年來天主教在澳門的勢力已經由盛而衰,不復有昔日“一統天下”的輝煌,然而其對澳門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影響卻仍然無處不在(尤其是在教育、醫療、慈善事業等方面)。在天主教之後,基督教(新教)由馬禮遜傳入澳門,伊斯蘭教、巴哈伊教、瑣羅亞斯德教、摩門教、基士拿教等亦紛紛在澳門“落戶”。

但是,與此同時,在澳門“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並沒有被外來宗教所摧毀、所同化,儘管在“葡人治澳”之初的幾個世紀裡華人社會也曾經有過嚴重的“基督化”傾向,但是,澳門華人社會宗教文化的主流始終是或合或分的“儒釋道”,崇拜的是孔聖人、關老爺,是如來佛、觀音菩薩,是天后娘娘、朱大仙。

中西之間的宗教衝突乃至“宗教戰爭”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各得其所,彼此相容、相融是主旋律。與宗教文化一樣,澳門的民俗文化也是古今中外一體,婚嫁、喪葬、禁忌、祭祀、節慶莫不如此。澳門文化的“相容並蓄”在其建築方面反映得最淋漓盡致,澳門標誌性的建築物,一曰“媽閣古刹”, 一曰“三巴古壁”,一中、一西,一土、一洋,是澳門文化最典型的解讀。從普濟禪院到聖安多尼堂,從盧廉若公園到白鴿巢公園,從鄭家大院到白宮,從關閘到總督府,從中國銀行大廈到葡京大酒店,風格不一、風情萬種,差異中和諧互見。澳門是世界性的美食之都,“吃”文化發達,古今中外“營養”調配出的“澳門菜”“海洋味”十足。

自1949年至1999年的舊澳門最後五十年, 由於澳門與中國內地之間迥異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而出現的“隔離”,“關閘”成為“邊界線”,由於澳門“獨立的關稅地區”和“自由港”地位,澳門文化開始在相對獨立的發展空間“成型”、“成熟”,“本土性”凸現。尤其是在澳門經濟在60年代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以後,隨著澳門“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的重建,澳門的“區域性的文化交流中心”也開始重塑,澳門的“歷史文化名城”、“旅遊文化名城”的價值再一次舉世矚目,文化意義上的“澳門學”開始成為國際性的“顯學”。

不過,即使是在“葡人治澳”時代,澳門文化仍然是中華文化的子系統,中華文化之魂魄不散。在“葡人治澳”時代,澳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迫對外開放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區”,歷史地形成了非常特殊的地方區域文化,即帶有濃郁的“嶺南文化”+“拉丁文化”特色的“中西合璧”、“中西交匯”的澳門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國際化,寬容性和多元化,互動性和諧衡化,親和性和平民化,務實性和商業化、宗教化、娛樂化、平民化以及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博物館化”幾個特點。也就是說,中西合璧、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澳門文化在其奠基時期就冶煉出“開放性和國際化,寬容性和多元化,互動性和諧衡化”的別具一格的“活的靈魂”和傳統,成為世界文化之苑的一朵奇葩。

澳門在弘揚傳統文化中具獨特作用

習近平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的重要軟實力。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一個國家的強大,既需要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發展,也需要思想文化、民族素質等軟實力的提高。

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