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文以謙卑態度爭取議員理解支持 羅立文以謙卑態度爭取議員理解支持

在特區政府五個政務範疇中,運輸工務範疇是與廣大市民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但又最為瑣碎、分散、複雜的範疇;因而也是動見觀瞻,最容易招惹民怨的範疇。在過去的十五年中,歐文龍執行能力很強,可以說是當時表現最出色的司長,因而本來以其在台灣大學畢業的背景,倘中央是以「向台灣示範」的角度考量,可能還會是「何厚鏵後」的行政長官人選之一。但遺憾的是,他確墮入貪賄的深淵,而且數額巨大(當然,與目前海峽兩岸被揭發出來的貪官相比,又是「小兒科」了),而不但是前途盡失,而是貪賄所得也因案發並身陷囹圄而無法享受。而劉仕堯則是勤勤懇懇,清廉自持,但遺憾的是才能和駕馭能力均不足,雖然幹得很辛苦,但仍招惹批評,有時議員們對他的猛烈「開火」,與他所面臨的困難及已是盡力的工作態度相比,呈現強烈的「不對稱」現象。看在人們的眼中,還真的有點同情他,並頓生「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之感。

隨著在中央政府與行政長官崔世安甄選新一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和檢察長所揭櫫的「新人事,新氣象」精神,羅立文上場接任運輸工務司司長。其強項是工程師出身,專業技術對口;也曾任過工務局長,熟悉政府運作程序和流程;他更曾任過立法會議員,較為熟悉社情民意。他雖然是葡裔居民,卻曾任過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和澳門特區籌委會委員,對中國國情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因此,無論是從業務上還是在政治上,以至是從「中葡族裔平衡」以體現澳門回歸的歷史背景來看,羅立文都是較佳的人選。

但羅立文也有其「罩門」,就是他在澳門回歸後就因為派駐歐盟和葡國等職務關係,而離開澳門長達十五年,對澳門特區這十五年的變化,未能親身經歷而有所脫節。尤其是運輸工務政務範疇,是澳門特區政務運作的「火藥桶」,目前民怨最強烈的三大問題:交通難、上樓難和通貨膨脹,解決前兩個大問題就是屬於運輸工務範疇的艱難任務。而且由於前兩任司長不是「掛掉」,就是成為「眾矢之的」,這就使得羅立文在履新後,面臨比其四位司長同事更為棘手的困難處境,再加上在內部文書處理過程中,還需比其四位司長同事多一重中葡翻譯的程序,要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與其同事「比翼齊飛」,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至是「笨鳥先飛」。實際上,昨日他在立法會就透露,他本人「由星期一返工返到星期七都做唔切」,就道盡了他的處境之困。

羅立文顯然是知道自己的「罩門」所在的,他當然更知道自己的前任劉仕堯在立法會所獲得的「炮火洗禮待遇」,因而放棄了過去曾經有過的強悍性格,而是大打「悲情牌」,在向立法會引介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時,一上場就因自己是以葡語宣讀引介發言而向議員們道歉,然後在引介發言正文談到輕軌的狀況時,更是向廣大市民道歉(其實劉仕堯的態度也是十分謙卑)。再加上在「新人事,新氣象」的整體氣氛下,前四位司長同事在立法會引介及辯論本範疇的施政方針時,都已鮮見過去的那種「炮聲隆隆」景象,倘單獨對他一人仍是「大刑侍候」,就顯得不能「一碗水端平」,因而整個引介及辯論過程的氣氛還算和諧。這就顯得羅立文以謙卑態度爭取議員理解支持的策略,已經獲得成功。倘今次立法會辯論施政方針的氣氛仍能如此發展下去,此前的較為緊張尖銳氣氛應可逐漸消散,真正形成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衡的應有基本及良好局面,符合《澳門基本法》對澳門特區政制設計的立法原意。

羅立文雖然是葡裔居民,也盡管離開了澳門十五年,但有一群優秀的下屬官員和幕僚弼輔,因而他在首份施政方針中,對運輸工務範疇的施政理念把握得十分精準,並自覺地與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的要求靠攏。實際上,他在向立法會介紹運輸工務範疇為編製城市發展策略所根據的三大原則:一、澳門特區的經濟適度多元化,區域合作及可持續發展;二、澳門特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三、澳門特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就將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的托負及期望,全部有機地融匯進去,並與澳門特區政府尤其是運輸工務範疇的政務運作密切關聯。套句內地的政治術語來說,就是「講政治,講大局」。作為葡裔居民,能有如此的政治覺悟,真正是難能可貴。而;羅立文也沒有辜負自己在接受運輸工務司司長職務時,按照《澳門基本法》的規定,所選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

但如何能夠真正地將中央政府的上述要求,與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工務範疇的施政方針結合起來,並「接地氣」地切實貫徹實施下去,還須要有科學合理的具體措施。而從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對引介發言及詳盡文本看,就仍是顯得存在著某些差距。不過,考慮到運輸工務範疇的各個領域較為分散、瑣碎,因而還算是「泥水佬砌門,過得自己過得人」。

羅立文對於自己所面臨的困難,是有著清晰具體的了解和掌握的,因而也是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的。一是人才問題,一些局級官員有畏難情緒而紛紛「跳船」,羅立文徵求接任人選又遭到婉拒,因而在他就職至今的四個月內,運輸工務範疇的工作團隊仍未穩定,昨日他甚至還向議員們以至是社會「求援」,要求推薦人選。而運輸工務範疇的工作量巨大,在「精兵簡政」精神下又不能增加人員編制,一些局級部門的工作壓力已達「爆煲」程度。昨日羅立文就提到房屋局所面對的漏水、通渠等問題。看來,羅立文在前一個問題上還懂得「走群眾路線」,向社會「求援」;但對後一個問題,卻是「唔識轉膊」了——其實同樣也可以「走群眾路線」,就是像社會文化等範疇那樣,將一些本來由政府部門承擔的職能,「外判」給民間團體或社會企業進行。

羅立文所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一些已有的公共基建設施包括垃圾焚化爐、污水處理廠等已經老化落後,另一些在建的公共基建設施如輕軌、北安碼頭及公屋等工程延誤及停工。羅立文昨日向議員們坦言「沒有辦法」。第一次可以如此說,尚可博取議員們的同情;但此後再用這一招可能就「不靈」了。因為既然坐得這個位,就是要解決問題。雖然羅立文現在採取的辦法是「先解決,不過問產生原因」,這可暫時治標,但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在初步解決問題後,還要徹查其形成原因,才是治本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