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上的諾言

第一次紀念抗戰勝利、致敬崢嶸歷史的盛大閱兵,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講話的習近平,毫無預兆地,宣佈中國軍隊將裁減員額30萬。

受閱部隊箭在弦上,觀禮人潮屏住呼吸。而此時,中國最高領導人、人民解放軍最高統帥,他的視野中不只有熱烈輝煌,更有必須全力以赴的歷史使命。

很快,國防部發言人即向媒體解說:將解放軍員額減至200萬,旨在表達“同世界各國一道共護和平、共謀發展、共用繁榮的誠意和願望”;同時,將推出新的改革舉措,“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逐步提高軍事力量建設水準”——未來兩年內,老舊裝備部隊將被壓減,機關和非戰鬥機構人員將被縮編,解放軍將更加精幹、高效。

習近平這一宣告,成為閱兵足音意味深長的迴響,被視作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正式啟動的信號。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善於用典的習近平在講話中引用《詩經•大雅》中的這句詩,也曾被毛澤東批註在《明史》的書頁上,警示那種“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封建王朝治理怪圈,恰如他曾與黃炎培探討的“興亡週期律”。

習近平以此詩意地表達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想,訴說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望——堅忍不拔,持之以恆,善始善終。

在天安門城樓上,大約10分鐘的講話中,“和平”一詞被18次提及。

2014年12月13日,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他也曾23次提及“和平”。

在多個場合,習近平常常將和平比喻為陽光、雨露和空氣。

這位善用儒家思想資源的領導人,面對外部世界,宣講最多的理念就是“和平”,比如“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

和平可貴,但從不來自祈求或賜予。

面對鐵甲轔轔、長劍昂然的受閱部隊,習近平既強調“珍愛和平”,也警示“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更要求“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

中國人最愛講辯證法。在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中,能戰方能止戰,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這是百餘年慘痛歷史烙下的教訓,是抗戰歲月沉甸甸的遺產,也是習近平宣導軍隊“能打仗、打勝仗”的真正內涵。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擔當

如習近平所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戰爭塑造民族精神。抗日戰爭無疑是中國現代民族精神的成長起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和道路,在這裏觸底反彈。

而此前5個月,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這份讓中國人錐心泣血的喪權辱國條約,與2014年中國軍方曾大規模紀念的甲午之殤一起,曾讓中國更深地陷落於任人宰割的煉獄。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如果說紀念甲午是為了永鑄憂患意識,那麼,紀念抗戰至少著眼于一條必然之理——在攸關民族存亡的重要關頭,有擔當,不退縮,浴血淬煉,脫胎換骨。

習近平曾說:“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擔當;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裏,必須要有勇氣、有膽識、有擔當。”

作為解放軍最高統帥,這份清醒,一方面來自歷史時空中的思考,另一方面來自對外部世界和中國安全態勢的判斷。

對於甲午之敗,國防大學政委、軍事戰略專家劉亞洲上將的分析是,並非軍隊之敗,而是國家之敗、制度之敗。

習近平曾兩次提及甲午教訓,將其形容為“剜心之痛”。

“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後挨打的悲慘情景就痛徹肺腑!”在2013年12月末的一次重要會議上,他這樣說。

而抗戰歷史,則成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主題,並特別強調其“維護民族獨立和自由、捍衛祖國主權和尊嚴”的價值。

習近平在多次公開講話中闡述了這樣的判斷: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但前進的道路決不會一帆風順。

“中國威脅論”喧嚷多年,有人反復拋出“國強必霸、強強必爭”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論,認為這是大國之路上難以跳脫的歷史宿命。

習近平在2014年1月接受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專訪時堅定反駁: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不追求霸權,並不意味著在軍隊建設上止步不前。恰恰相反,一個軍事軟弱的富國,不僅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還可能招致地區危機,遑論承擔必需的國際責任。

習近平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強調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

今日中國,追求和平,追求國家安全。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少將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一段話,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對戰與不戰、勝與不勝的爭論,而是要展示自己為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不惜一切的氣魄。這一點超越勝敗。

邊“打仗”邊改革

落後的軍隊未必是裝備劣勢的軍隊,但一定是觀念陳舊的軍隊。

由美國啟動的世界新軍事變革,被比喻為一隻高速旋轉的圓盤——如果身處邊緣,就很容易被甩出去。

在這場以資訊化、智慧化和創新為特點的變革中,美國、俄羅斯、日本等發達國家先行一步,印度、巴西、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緊隨其後。這對於機械化任務尚未全面完成、同時又面臨資訊化任務的解放軍來說,挑戰不言而喻。

儘管武器裝備在不斷升級,但解放軍的體制編制和指揮體系,仍是在機械化半機械化戰爭環境下形成的,一些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緊密相關的政策制度,脫胎於計劃經濟條件下,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更好地納入國家的整體發展體系之中。

36年前,當大學畢業生習近平穿上軍裝,進入中央軍委工作時,中國軍隊正開始經歷“邊打仗變改革”的急速蛻變——南部邊境的戰事,刺激了解放軍的精簡整編與機械化轉型,正規化和戰鬥力成為追求目標。

如今,當習近平親自統帥世界規模第一的軍隊,他面臨的仍然是“邊‘打仗’邊改革”——打一場針對解放軍“和平積弊”的整肅之仗,同時推動整個軍隊再次脫胎換骨,以匹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安全與發展需求。

他鐵腕治軍,要求軍人要“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要求“軍隊要像軍隊的樣子”,特別是對高中級幹部,立下“鐵規矩”,畫出了警戒線。

一方面是軍隊反腐突進,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另一方面是訓練演習規模、強度增大,甚至其中的流血犧牲也不再保密,這被外界視為高層強調“貼近實戰”的強烈信號。

整肅風紀帶來公眾看得見的變化,而這些其實是在為“看不見的變化”醞釀氛圍、準備條件。與中國的改革進程同步,軍隊改革也已進入“深水區”。

十八大後不久,人們發現,習近平每到一地參加大型活動或視察調研,幾乎都會同時安排視察當地駐軍,足跡遍佈七大軍區、各軍兵種以及武警部隊。每次視察“節目”豐富——檢閱部隊,登上艦艇、戰車、新型轟炸機,親自操縱儀器,觀摩實彈射擊,在艦船航泊日誌上簽字,在邊境哨所與戰士一起執勤。

他關注基層部隊的生活細節,常常會與戰士同桌而坐,吃簡單的自助餐;他關心高原駐軍有沒有新鮮蔬菜吃、看病是否方便,甚至親手去試試浴室的水熱不熱;2014年隆冬的內蒙古,在雪野中碰上一隊巡邏的士兵,習近平摘下手套和他們一一握手,其時正是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之際。

跟隨著習近平的視察腳步,軍隊的新裝備、很少示人的軍事基地,紛紛進入公眾視線。

比如在三亞,他踏上了曾是海軍最大軍艦的“井岡山”艦;在西安,他登上了轟-6K戰機。

這些“曝光”被某些西方媒體揣測是為了“秀肌肉”,但對於深刻瞭解軍隊境況的習近平來說,他更希望喚起全軍官兵的自信與自豪,喚起全體國民對於軍隊和國防的關注與支持,喚起全世界人民集聚維護和平的正義力量。

共產黨不是農民起義軍

2014年10月末,福建省西部的古田鎮,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率領400多名解放軍高層將領,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

在毛主席紀念園,他踏過151級臺階,向毛澤東雕像獻上花籃。

由於1929年的“古田會議”,這個小鎮成為中共黨史和解放軍軍史上的一個重要地標。

解放軍一貫將“思想政治工作”視作“生命線”。曾在朝鮮戰場上與中國軍人交手的美國人說,在戰爭中從未發現一支健全的共產黨軍隊陷入解體。不管這支軍隊損失如何嚴重,只要黨組織還保持完好,他們就有抵禦能力。

在解放軍建軍88年歷史上,總共召開過15次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但從未選址古田。這次會議早在2013年5月就由習近平鄭重提出,其後他親自選定了會址。

古田會議是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其重要價值在於,中國共產黨以強有力的領導,完成了對一支傳統農民軍隊的改造。中國共產黨沒有成為任何一支農民起義隊伍的“尾巴”。

在古田會議之前,當時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中共領導者團隊,有過分歧、討論甚至鬥爭。因此,研究者評價說,古田會議的成果不只是明確了“黨指揮槍”這一鐵律,提出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更關鍵的是,它見證了中共領導人的成熟,通過探索者團隊的“試錯糾錯”,鍛造了一支新型軍隊。

“在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之際,我們再次來到這裏,目的是尋根溯源,深入思考當初是從哪里出發的、為什麼出發的。”習近平這樣說。

從哪里出發,為什麼出發,這些頗有哲學意味的命題,已不僅僅是針對解放軍的政工幹部而言,對於這支88歲的軍隊,乃至這個94歲的政黨,意義都很現實。

就在這次會議召開前3天的2014年10月27日,軍事檢察院對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徐才厚涉嫌受賄犯罪案件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

再前推至2014年3月,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擔任組長,“親自運籌、親自指揮”。

習近平到基層部隊考察時,常常與級別不高的幹部見面,讓更多基層軍官能夠對軍委的思路、決心有直觀認識。

十八大後到2014年末,習近平先後5次在中南海勤政殿和八一大樓,同90名新提升的軍級以上領導幹部談話。

新華社的報導說,面對面的交流,使這些將領深入領悟了習主席建軍治軍重要思想,感受到了統帥的高度重視。

解放軍高級將領的人事安排,也凸顯了治軍、用人的新思路:受重用者,或是有豐富的基層歷練經驗,或是一線帶兵的各集團軍主官,或是從事高級尖端武器裝備研發的科技型人才。外界評論說,這符合其多次強調的“要堅持用打仗的標準推進軍事鬥爭準備”的理念。

新一屆中央軍委強調的是,靠品德、才幹贏得重任,選人用人向基層傾斜、向實幹者傾斜。

由習近平親自決策部署,從2013年4月開始,中央軍委集中對全軍和武警部隊軍級以上領導班子進行考核,歷時9個月。官方媒體用“大範圍、高規格、深層次”來形容這次考核,認為此舉體現了匡正軍隊選人用人風氣的堅定決心。

抓住機會視窗,跨過“火焰山”

2015年初夏,不少解放軍軍官都在忙著控制體重——所有60歲以下的軍官無一例外都要符合體重標準,否則會在升職晉銜時遭遇障礙。

這只是中國軍隊龐大改革計畫中的一個微觀部分。

88歲的解放軍一直在改革。特別是在戰爭年代、在這支軍隊還十分弱小之時,改革直接關係生死,因此動力更強大、步伐更堅決。

比如剛剛建軍的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後,5000多人的部隊只剩不到1000人,“就像抓在手裏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會散掉”。毛澤東主持的“三灣改編”,將中共組織嵌入連隊,建立軍隊民主制度,使珍貴的種子得以保留,漸漸萌芽長大。

除了因自身的歷史際遇而重視改革,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也特別關注近代以來中國持續挨打的慘痛教訓,將之歸因於錯失軍事變革的寶貴機遇。這一點在最近兩年被反復討論。

比如,劉亞洲曾撰文分析說,在近現代歷史上,舊中國軍隊曾頻繁改革,但總是走不出因利益而朽腐衰亡的宿命。

他認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在經歷了大力發展武器裝備的初始期後,正在進入攻堅期,這必是一項“鐵腕事業”。

習近平則將這次改革的艱險比喻為“火焰山”。他曾多次明言,改革的物件就是那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領導管理體制不夠科學,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不夠健全,力量結構不夠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對滯後。“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

他重申了鄧小平的法寶“解放思想”。“不能身子進了21世紀,思想還停留在20世紀。”

他認為,目前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視窗,機遇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於是,在中共歷史上第一次,國防和軍隊改革作為獨立的一部分,被寫入中共中央全會的決定。

而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都屬於保障改革、消弭阻力的頂層設計。

這次改革被視為歷次軍隊改革中最深刻、利益調整最大的一次。中國軍隊在過去十餘年間,致力於從機械化、半機械化轉向機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而最終還要轉變到資訊化戰爭條件下的軍隊體制。因此,這次改革將是一種根本性的重塑。

2014年8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題是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推進中國軍隊軍事創新。習近平說,國際形勢正處在新的轉捩點上,各種戰略力量加快分化組合,而軍事變革正在其中。“這場世界新軍事革命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關乎戰略主動權。”

在他看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這是我們回避不了的一場大考”,“該改的就要抓緊改、大膽改、堅決改。”

因此,當他宣佈裁軍30萬時,對於軍隊改革期待已久的人,應該並不驚訝。

而這一場致敬歷史的盛會,也有了指向未來的新使命。

在福建工作時多次強調“水滴石穿”精神的習近平,不僅有決心,也有耐心。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久久為功,善做善成。”

(程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