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遷台後的四次大政爭

國民黨歷來要搞到黨內巨頭兵戎相見場面並不多,老蔣時代不過出了一次放逐陳立夫,全面壓制CC派;蔣經國禦下更嚴,更無挑戰者。直到解嚴後國民黨中央權威日減,才先後出現李登輝開除郝柏村、林洋港,1999年開除宋楚瑜,或連戰開除李登輝局面,最後都是具領袖魅力的反對者出走後實質分裂而告終。包括新黨、親民黨,乃至於以李登輝為核心的台聯都因此而生,也陸續付出沉重代價。蔣介石放逐陳立夫CC派就擒

1949年蔣介石轉進台灣。但之前他早已對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及CC派掌控的國民黨中央與黨機器高度不滿,決意來台後著手整治黨內派系。當時陳果夫已因病而遠離核心,陳立夫則成為箭靶。除了CC派影響力外,尤其傳言陳立夫曾在1945年後訪美之際,代表國府極力拉攏共和黨參選總統的杜威,因此被贏得大選的杜魯門及民主黨視為政敵。1949年後國民党多次向美求援,民主黨不但置若罔聞。據聞撤換陳立夫更是妥協條件之一,讓陳立夫格外尷尬。

尤其蔣介石起用團派的陳誠組閣後,CC派深感將遭邊緣化,先發動派系背景中常委向老蔣力斥陳誠之非;老蔣力挺的“立法院長”改選案與“行政院長”緊急處置權限案等兩案都在CC派立委杯葛下無疾而終,搞得陳誠向老蔣當面請辭,逼蔣表態,甚至要求老蔣下令陳立夫即起閉門思過。就連蔣介石的改造案,也遭CC派人士當面駁斥改革應由下而上,最好先由幹部作成建議再執行大掃老蔣面子。

深感掣肘的蔣介石因此決定全面清洗陳立夫與CC派地盤。首先,老蔣退回陳誠辭呈,並下令不准陳立夫參加嗯統府”會談,之後雖然陳果夫、陳立夫先後上書求情,但蔣介石連黨務都不再允許陳立夫參與。他並公開點名陳立夫“誤黨、自私”,並放話CC派“如果你們不相信我來改造,跟陳立夫去好了”。同時中央黨部呈送檔他一概不閱,原封退還,中常會也拒不出席。

蔣介石雷厲風行下,CC派不敢再擋,改造案順利過關,授權蔣介石遴選人選組成中央改造委員會代行大陸時期400多名“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職權。黨中央全面改組,陳誠躍居核心,蔣經國也擠入領導班子,卻排除CC派討論與參與,僅張道潘穀正綱、洪蘭友三人被老蔣指定留任。

但蔣介石並沒有收手,他放話要求張道藩研究陳立夫出國一事,等於下最後通牒,陳立夫先避往台中,並在可能被逮捕疑慮下,寫信給蔣介石要求出洋。老蔣給了他24小時,因此陳立夫於1950年明4日離台赴美隱居。連陳果夫逝世也不准他回台奔喪。據說陳立夫辭行時宋美齡致贈一本《聖經》,但陳立夫指著牆上老蔣肖像說,“活的上帝都不信任我,另一個上帝也沒有用”。

李登輝鏟除非主流催生新黨

兩蔣執政時間,大權在握,根本沒人敢於正面挑戰,也無所謂政爭,黨內雖有派系,卻是用來制衡不同勢力的手段。但蔣經國突然過世,黨內大佬與中生代各擁山頭,並無奧援的李登輝是否接任代理党主席,立刻引發激烈爭議。

當時內一派人士主張無須選出代理主席,應釆中常委輪流主持中常會之集體領導模武,並積極動員宋美齡在臨時中常會時發難。時任國民党秘書長的李煥收到宋美齡函件後,隨即致電官邸派的“行政院長’俞國華與中時報系負責人、中常委佘紀忠征詢意見。餘紀忠力主如期提出,俞國華則認為喪事未畢前不宜處理繼任問題,決定中常會暫不提代主席一事,等蔣經國奉厝後再提。

之後,官邸派仍聯系中常委通氣爭取支持,但多數國民党中常委認為李登輝代理主席毋庸置疑,以趙少康為首的39名青壯派立委更聯署聲明公推李登輝代理党主席。結果中常會當天,宋楚瑜臨門一腳,批評俞國華遲不討論李登輝代理主席案並隨即離去,在壓力下李登輝無異議接任代理主席,也開啟國民黨流派之爭。

李登輝之後通過李煥與宋楚瑜等青壯派穿梭,逐漸掌控黨機器,將官邸派的俞國華等人撤換,繼而李煥去職,連番動作引發黨內質疑。終於在1990年國民党臨中全會討論“總統”提名式時,李登輝與同屬本省籍中生代的林洋港正面對決,林洋港雖找上陳誠之子陳履安搭檔,並喊出黨內票選訴求,但國民黨仍以起立鼓掌方武保送李登輝與李元簇搭檔參選,党內反李勢力因此一觸即發。

“反李”的非主流派最後動員大批“國代”,推選林洋港與蔣緯國正式參選。並指控李登輝有共黨背景,意圖毀黨;由於當時大批資深“國代”尚未退職,“正副總統”又是由“國代”選舉決定,情勢頗為緊張。李登輝因此一方面找來黨內八大老勸退林洋港,同時說服蔣孝武以蔣經國曾宣示蔣家不會再角逐大位而要求蔣緯國退選,才逼得林蔣鬆手,政爭無疾而終。

但李登輝深覺國民黨既有勢力對他的威脅,因此一方面被動支持民進黨與學運,藉力使力,推動來自大陸的資深“國代”退職,讓立委與“國代”都由台灣地區選舉產生,加上把“總統”選制由間接選舉改為直選,讓他不再受到傳統勢力牽制。他並在“國會”中透過以本土為號召的集思會,逐漸消解以統一為主軸的兩岸政策,聲援民進黨本土主張,與國民黨內以改革、兩岸開放為訴求的青壯精英打對台。

李登輝的兩手策略非常奏效,連民進黨等反對派都對他寄予厚望,党內包括林洋港、郝柏村等實力派都成為黨中央新路線下壓制對象。也因此趙少康、鬱慕明等外省籍菁英先籌組“新國民黨聯機”,繼而被迫出走,於1993年8月另創新黨抗衡。雖風頭甚健,國民黨則元氣大傷。

李登輝開除宋楚瑜親民黨集結

1995年,李登輝撕毀對林洋港只選一任“總統”的承諾,決意競選連任,加上路線漸偏向“台獨”,讓林洋港以及郝柏村等人至為不滿,離開國民党自行參選,陳履安也同時以無黨籍身份參選。這些重要人物雖未另組新黨,但逐一出走使國民黨傳統勢力形同被黨中央清除幹淨,加上李登輝吸引親綠選票而高票當選,一時間環顧黨內外無敵毛

至於從“二月政爭”開始為李登輝立下汗馬功勞的宋楚瑜,雖號稱與李情同父子但因受到黨內敵視排抗因此從擔任省主席開始,被李登輝刻意安排到基層磨練,沒想到宋楚瑜以蔣經國經驗為師,越做越有[心得,廣受好評,參與第一次省長直選獲得大勝,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引發葉爾辛效應疑慮。

宋功高震主,李登輝芒刺在背,雖安排連戰作為接班人以制衡,但宋楚瑜各地深植關系網絡、用政績拉攏民心的做法,卻使得李登輝無法坐視,因此以“修憲凍省”名義一舉翦除宋楚瑜勢力,並往“台獨”方向更進一步。宋楚瑜則先以“辭職待命”離開省長職位,吸引民眾目光,緊接著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200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也隨即遭李登輝撤銷黨籍。

只是宋楚瑜長期耕耘的聲勢仍在,除長期培養的省府團隊外,並有為數相當多來自省府、地方派系與國民黨青壯派民代與政治人物逐步加入,國民黨二度分裂。雖然最後宋楚瑜因國民黨機器發動的興票案影響聲勢,被影射挪用黨產在美置產而聲勢下跌,終於與連戰兩敗俱傷而以高票落選,也導致國民黨失去政權。

宋楚瑜崛起引發藍營內部的版圖迅速轉移,但在政黨輪替後,他並未選擇蟄伏或重回國民黨,而是另成立親民党成為台灣第三大党,成為泛藍共主之一。親民黨立委人數一度逼近三成,不但嚴重壓縮新黨空間,連帶讓國民黨的國會過半優勢顯得很脆弱,很長一段時間元氣大傷。

連戰開除李登輝台聯誕生

另一方面,政黨輪替後,國民黨內普遍對李登輝有無“棄連保扁”相當質疑,更有相當多人批評李登輝激進的兩岸政策,加上戒急用忍路線引發民眾疑慮,經濟下滑,使國民黨嚴重受傷害,李登輝頓時成為黨內眾矢之的,不得不在連戰“逼宮”下交出党主席,離開黨中央。國民黨改由連戰當家,雖使大多數泛藍民眾感到情緒上受到彌補,也埋下了党內親李人士再分裂的因數。

此後,因陳水扁在“扁連會”後片面宣佈停建核四,羞辱占“國會”多數的國民黨,連戰發起在野聯盟,結合國親新三黨勢力,力主恢複兩岸和解路線,重回“九二共識”,反對李登輝所提“兩國論”,等於全面推翻李登輝時期重大主張,也使得遭邊緣化的李登輝與國民黨漸行漸遠。終於,部分國民党親李的本土派人物,決定發動反撲,結合地方派系,自創台灣團結聯盟參與“國會”選舉,並奉李登輝為精神領袖,首任党主席為李登輝政府時代的“內政部長”黃主文。

李登輝隨後也號召黨內本土派出走,不但協助籌款,更公開替台聯月臺,痛罵國民黨背離他的本土路線,聯共反台,結果在黨內批判聲中遭撤銷黨籍,他也順勢成為綠營極力拉攏的獨派大佬。台聯由於吸引部分親李的本土派人士,加上部分偏綠人士投入,因此創黨三個半月時間,便在“立法院”改選中一舉斬獲13席立委,取代新党成為台灣第四黨派。當然,其壯大也代表國民党面臨第三次分裂。

(楊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