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是如何走入“黃金時代”的?

英國的“黃金禮遇”,體現了英國外交一貫的務實做派。因為和上一個十年相比,英國現在更需要中國。

“黃金”禮遇

在氣派精美的黃金馬車上,同乘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愉快地向著民眾揮手致意。如果要用一個畫面來腦補,中英關係進入“黃金時代”,這個場景無疑是最合適的。

從接待規格來看,英國確實將此次習近平訪英視為多年來最重要的外交來訪。從習近平週一飛抵英國開始,英方精心策劃了盛大歡迎:主席夫婦在白金漢宮下榻,乘坐皇家馬車,習近平罕見地對英國議會上下兩院大約600名議員發表演講,並在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的陪同下訪問曼徹斯特。

除了傳統會晤地點,首相的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威斯敏斯特宮也成為接待習近平訪問的亮點。超乎尋常的禮遇包含著英國方面的期許——雙邊關係進入新階段。  “這幾年中英關係發展非常快,英國對發展中英關係非常熱心。今年3月,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中英關係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受到更多關注。9月初,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在進行中英高級別對話時,非常高調地宣稱,英國要做西方對中國最大支持者,沒有哪個國家比英國更加開放。習主席在這個背景下出訪,也將給中英關係帶來一個新的高度。”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張健分析。

與中美兩國之間審慎友好又帶點兒微妙的關係不同,中英之間的濃情厚意直白而突出。

英國《金融時報》曾透露,關於如何定位中英關係,北京方面和倫敦方面在措辭上切磋了數周,中國最初將2015年稱為兩國關係的“大年份”,然後英國官員提出了“黃金年”,但在英國首相卡梅倫與中國總理李克強通電話時,他把這個表述進一步升格為“黃金年代”。而當英國議員奧利弗•萊特文於9月底發表演講祝賀中國國慶日時,他使用的措辭是“金色十年”。顯然,作為文豪莎士比亞故鄉的英國,更積極地用浪漫辭藻肯定兩國間的好感。

“中英戰略夥伴關係持續了十年,今年是第二個十年的開局。在這個時機點,對中英關係新的定位,會是未來十年中英關係繼續發展非常好的基礎。關於具體定位有很多說法,從年初開始,卡梅倫、奧斯本都有過表述,比如黃金十年、最佳夥伴關係,英國對中英關係發展未來前景非常看好。習近平主席此次出訪,對中英關係作出新定位,會對中英兩國未來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張健補充。

無論是與卡梅倫在酒館小酌,品嘗炸魚薯條,還是引用莎士比亞名句,談論《唐頓莊園》,習近平的訪英旅程很“接地氣”,積聚了超高人氣,而人們關注背後的深刻原因是,英國和中國都希望習近平此次訪英為兩國的互惠互利奠定基礎。

英國的“黃金禮遇”,體現了英國外交一貫的務實做派。因為和上一個十年相比,英國現在更需要中國。

張健表示,“上一次中國國家領導人訪英是在2005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英。從2005年到2015年,十年時間發生了巨變,無論是中英兩國本身還是世界形勢,時空背景和過去有很大變化。中國GDP、人均收入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而英國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經濟受到影響,這幾年才開始復蘇。十年前中國和英國GDP差不多,現在中國是英國的三四倍了。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英國比十年前更需要中國。”

振興經濟

在“如何向中國示好”這一命題作文中,英國表現出了不俗的創意和情商。

英國今年打出的第一張牌就是“王室牌”。3月,英國安排在中國具有超高人氣的威廉王子訪華,這是自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菲力浦親王1986年訪華以來,英國王室成員對中國最高規格的訪問活動。

王子除了游故宮,到上海出席電影首映式,探訪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基地等親民活動之外,最“刷存在感”的使命是,親手把女王的邀請信交給習大大,為下半年主席訪英開了個好頭。

“王室外交”順利完成了任務。之後,英國派財政大臣奧斯本於9月訪華,為習近平訪英預熱,顯露出英國外交政策上重商主義的傾向。

奧斯本近年來在卡梅倫內閣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最大的原因在於,他關於加強與中國經貿合作的立場,與卡梅倫高度一致。無論是推動對中國投資開放核電等敏感領域,還是拍板申請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奧斯本一直在向中國證明,英國是“中國在西方的最佳合作夥伴”。他確實也成功推動英國進入中國的“密友圈”。

他的做法在英國國內受到保守派的質疑,被批評為“不斷遷就中國”,但他認為“值得冒險”。奧斯本的務實考慮在於,借助中國合作促進英國產業復興,比如為“北方經濟引擎”計畫爭取中國投資,包括最矚目的基建專案HS2高鐵,以及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將倫敦打造成為中國金融的離岸中心。

在9月的訪華旅程中,奧斯本特意把發表主要講話的地點定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這個“今年夏天金融市場波動的震中位置”。在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充滿憂慮時,奧斯本這一力挺之舉,強化了他作為中國經濟領先支持者的角色。

當然,奧斯本的收穫也非常豐富。中國宣佈計畫在倫敦發行短期債務,這是中國首次在海外發行短期債務。緊接著,倫敦證交所宣佈中國建設銀行倫敦分行成為其會員,這是該交易所的第九個中國成員。

而奧斯本對於中國西部城市烏魯木齊的訪問,也得到了習近平這次訪英的禮尚往來——訪問“北方經濟引擎”專案的中心曼徹斯特,英國力圖將它打造為英國繼倫敦之後第二個全球樞紐。

正如英國媒體評論,奧斯本訪華的主要目的是讓中國相信“沒有哪個西方經濟體像英國這樣對中國投資開放”,就像他提議讓中國大規模參與英國核電產業復興所證明的。而對於困擾中美關係的複雜政治問題,英國人的處理方式比美國人更為務實和理性。

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奧斯本稱自己在北京與中方部長級官員私下會談時提到了中國人權記錄,但他在公開講話中一直對中國表示出高度支持,不作任何批評。

淡化爭議

和他的內閣夥伴一樣,卡梅倫對中國的態度日漸靈活務實,因為他已經學會從過去的教訓中思考總結——“中國很生氣,後果會很嚴重”。

人權、西藏和香港問題一直是橫亙于中英之間的障礙,如何處理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但卡梅倫深知一點,中國一旦在這些問題上被冒犯,有讓其他國家在外交和經濟上付出代價的意願和能力。

在擔任首相的前兩年,卡梅倫對中國的人權記錄發出警告。中國表達了對他這種“指手畫腳”做法的厭惡,但這並沒有阻止卡梅倫繼續表達立場。2012年5月,他在倫敦公開會見了西藏達賴喇嘛,比歐盟其他領導人更激進。結果,中國高層官員取消了出訪英國的計畫,中英之間陷入了18個月的冷凍期。

缺乏高層接觸讓英國政府官員感到恐慌,他們認為,英國可能會輸給與中國關係相當良好的法國和德國。英國外交官當時試圖與中國政府磋商,化解冒犯,但在那次會晤之後,兩國間的外交和官方接觸還是大幅減少。

卡梅倫充分領教了英國媒體的“毒舌”,他們嘲諷自己的首相,眼看著歐洲鄰居法、德元首先後完成訪華,他卻因會見達賴喇嘛惹惱了中國政府,遲遲難以打開外交局面。

2013年5月,倫敦市長伯里斯•詹森宣佈自己10月會前往中國的計畫。而彼時,中英高層的政治僵局還沒化解,唐寧街還在為首相的訪華之旅而苦苦努力。當時有英國媒體問伯里斯,首相是否會與他同赴中國,倫敦市長回答:“不,除非他躲在飛機的貨艙裏。”

卡梅倫當時的處境很糟糕,轉而賣力向中國示好。2013年5月,卡梅倫在接受英國議會質詢時明確表示,英國不支持西藏獨立。《人民日報》隨即撰文作出回應,“中英關係向前邁出了一步,這是一件好事。”

長達一年的冷淡氛圍逐漸和緩。在2013年9月舉行的G20聖彼德堡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了英國首相一個善意姿態,邀請卡梅倫訪問北京,結束了英國首相被中方置於外交“冷凍”的狀態。

近半年後,卡梅倫終於帶著自己的商業“夢之隊”,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一回,英國首相已經學會放低身段:他已不像2010年來華時那樣大談人權問題,而是決心將實用主義發揮到極致,將目標重新回歸對英國最實際、對中國也最易接受的話題——經貿往來。

他組織了史上最大的訪華貿易使團——共有127名商界領袖參加了這次訪問。《金融時報》調侃道,在訪華旅程中,英國首相勤勉的身影總是不斷出現在生意談判和簽單的現場。除了簽訂航太諒解備忘錄,並頒佈了更具體商務簽證細則,卡梅倫還在努力地為吸引英國高鐵和曼徹斯特工業園等項目的投資搖旗呐喊。

當然,中國對這位元有過“不良記錄”的英國首相還是給予了顏色。

中國在卡梅倫出訪前一個月才對此次訪問予以確認,只給英國官員留下幾周時間準備。為了接受了邀請,卡梅倫不得不推遲秋季預算報告。

而就在卡梅倫起飛前24小時,中國兩次大幅變更了他的日程。中方取消了他與中國總理李克強的晚宴——卡梅倫最終與李克強共進了午餐。

英國首相剛落地,迎接他的是《環球時報》的發難,社評中寫道:英國在中國與歐洲的外交關係中“可替代性”很強,英國也已不再是什麼“大國”,只是個“適合旅遊留學的歐洲老牌國家”。

當時一位在華英國官員表示:“我們已被允許離開‘罰站區’,但處境也好不了多少。”

但卡梅倫似乎對此已做好準備,決心用實際行動來感動中國,用他的“魅力外交”,恢復並建立中英之間的雙贏關係。

對有關英國是“老牌國家”的描述,卡梅倫在上海表示:“我並不在意怎麼形容不列顛,我更在意數據:在過去18個月中,中國在英國的投資比過去30年的總和還要多。”

確實,卡梅倫訪華之行達成了56億英鎊的雙邊貿易和投資協議,這其中包括增加捷豹路虎汽車的出口,以及中國開放進口英國豬精液。同時,李克強總理還表示,中國願意投資於英國的高速鐵路和核能專案。

儘管卡梅倫的經濟賬算得不錯,但英國媒體仍調侃首相討好中國“用力過猛”。或者說,如果他從一開始和中國打交道就多一些靈活和務實,也不至於陷入之後的狼狽,需要賣力彌補。

“2012年對英國是個教訓,中英關係冷凍了一年多時間,英國認識到中英關係不好會對英國造成損害。從現在來看,英國對中英關係的態度更加務實,更加理性客觀。英國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國家,它的政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利益在哪里,它的政策傾向就在哪里。這兩年中英關係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不管是卡梅倫,還是在卡梅倫政府內地位快速提升的財政大臣奧斯本,都對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未來非常看好。”張健說。

英國首相深諳“吃一塹長一智”,去年在會晤訪英的李克強總理時,沒有對當時發生的香港“占中”問題再次“指手畫腳”。此次習近平訪英,友好的主旋律也未被任何意識形態上的爭議和分歧沖淡。  “英國不會再容許自己錯失中國。如果錯過跟中國發展關係的機會,對英國來說是不利的,對英國經濟是有損害的,不管從英國非常看重的製造業提升,擴大出口,還是維持它的金融業的比較優勢,或是國內基礎建設,比如高鐵,中英經貿合作、中國的投資對英國經濟發展作用很大。英國是從一個現實、務實的態度來看待中英關係、中國的發展,以及中英之間的問題。他們也知道,像過去那樣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張健補充道。

歐洲小夥伴“爭寵”

在與中國締結友誼這件事上,英國人有充分的“競爭意識”——如果英國錯過中國,其他的歐洲小夥伴會迅速補上它的位子。

在卡梅倫會晤達賴喇嘛後,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當時明確告訴英國媒體,這件事損害了英國的競爭力,使英國相對於它的歐洲競爭對手處於劣勢。“在我來這裏之前,我們過去在談到歐洲時會說:‘英國、法國、德國’。但不幸的是,過去一年左右時間裏,很多機會都被錯過了,我們都知道這一切背後的原因。現在人們開始說:‘德國、法國和英國’。”

在中國心裏的地位,不能輸給法國和德國,這一直是英國努力表現的動力。

習近平訪英期間,英國公佈了最新的簽證政策。這次英國推出了兩年多次簽證,還將減少相關繁文冗節、降低簽證申請成本,意在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前往。

簽證問題在英國“競爭力失分項”中排名並不靠後。英國零售商經常抱怨,繁瑣的簽證程式,正讓他們失去中國的遊客。重要的是,這些中國遊客很慷慨,中國訪英遊客的人均消費達到1676英鎊,接近全球平均水準的三倍。

吸引中國購物者的競爭很激烈。如今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遊客,2014年在境外遊期間總共消費1650億美元。而英國分到的羹有點少。去年法國迎來220萬名中國遊客,高於2013年的170萬人。與此同時,中國遊客赴英旅遊人數下降7%,從2013年的超過20萬人次下降到18.5萬多人次。

而在貿易方面,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第三大商品和服務進口國。英國對華出口僅占中國進口額的1%,遠低於其在世界貿易中3%的份額。中國傾向於進口的商品,英國並不生產,這對英國很不利。德國專注於生產中國工廠運行需要的工業設備,在這方面遠優於英國。英國獲得的中國訂單要少於法國、巴西以及安哥拉。

在歐洲,英國並不是唯一在對華關係上採取重商主義姿態的國家。2013年李克強出訪柏林,與默克爾會晤時,德國總理為了向中國示好,指責了歐盟對進口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徵收關稅的計畫。在訪問中國時,法國領導人往往也會把商業置於地緣政治之上。

“歐洲其他國家也意識到,中國的影響力、中國的地位、中國和這些國家的利益都擺在那裏,他們必須要和中國發展好關係。在這當中誰拿的利益多一點,誰拿的少一點,這些國家中間也有一個比較。從發展和中國的關係上看起來,歐洲國家有一種互相競爭攀比的關係,這也是良性的競爭。中國也願意和這些國家發展關係,取得一些合作。”張健說。

“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態度還是有差別的,具體看它們的利益在哪里,政策立場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以德國來說,中德關係這幾年發展很好。中德經貿合作占了中歐合作的1/3,德國非常看重中國的市場,關注點在製成品的出口等方面,比如汽車。英國關注點在於比較優勢,比如金融業、服務業出口。法國則更多考慮政治上的戰略對話,以及經貿合作。”

歐洲小夥伴“爭寵”心態,最突出的表現便是爭相加入亞投行。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在今年3月12日宣佈英國將加入亞投行。原本預期時間是3月17日,由於英國擔心其他歐洲國家聽到了英國將加入新生亞投行的風聲後,競相效仿英國的做法,所以最後決定提前5天宣佈。

雖然英國提前行動,最終盧森堡還是比英國提早一天,於3月11日向中國提交了書面確認函。瑞士於3月13日申請加入,法國、德國、義大利均在3月16日申請加入,奧地利一周後申請加入。

中方定下的截止日期是3月中旬,這些國家想趕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召開的亞投行意向成員國高級別會議上被接納,紮堆提交了加入申請。

雖然英國外交部曾擔心,加入亞投行的決定會招來奧巴馬政府的批評,因為美國把亞投行視為設在華盛頓的世界銀行的對手。但後來又有6個其他歐洲國家做出同樣決定,令英國政府感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當然,申請時間上的競爭只是一個開端。在中國給亞投行設計的15至20個董事會席位中,將僅有3席預留給非亞洲成員國,可以預見7個歐洲國家會為誰該進入董事會而爭執。另一場重大爭奪將是,哪個國家能爭取成為亞投行歐洲分部所在地,歐洲分部很可能只會有一個,最終會設在法蘭克福、倫敦、盧森堡還是別處,無疑也將取決於各競爭者之間的激烈運作。

張健認為,英國對於加入亞投行比其他歐洲國家更積極,是跟國家開放性有關。“英國在經濟金融上是個非常開放的國家,貿易自由調子唱得很高,所以經貿合作很積極。”

另一方面,歐洲各國對中國發起遊戲的參與程度,也和國家在歐盟中的地位有關。“英國經濟更需要中國,參與更積極。而德國有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和中國製造業方面有一定的競爭。德國雖然受到難民問題衝擊,以及爆出大眾醜聞,但德國在歐盟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在往上升,他的態度會更謹慎一些。”

從某種角度來看,歐洲小夥伴之間的“良性競爭”,會讓中國和歐洲的合作變得更為順暢。

“重新校準大國關係”

習近平在9月完成訪美之後,緊接著開啟了訪英旅程,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他在2014年訪問歐洲大陸時拜訪了四個歐盟成員國,本次專程出訪英國一個國家。顯然,中國在訪英的安排上表現了對英國的高度重視,並有助抬升英國的國際地位以及歐盟內的影響力。

應該說,中國這番苦心是對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並且引起其他國家紛紛效仿的一種回報。不得不說,奧斯本的“冒險”是有價值的,他的英勇之舉為英國贏得了中國的信任。

英國冒著疏遠美國關係的風險加入亞投行,這也意味著,倫敦和華盛頓的外交政策正在越走越遠。

英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為《衛報》撰寫了《中國在崛起,美國在衰落。英國不能忽視現實》一文。其中提到,英國長期以來都存在於美國的外交政策陰影之下,因此加入亞投行的決定是兩國在1944年就創立佈雷頓森林體系出現爭吵後,英國唯一一次獨立行動。

在其他領域,英國也不再滿足於亦步亦趨跟隨美國的角色。奧斯本在上一次訪華期間,參觀了電信設備集團華為總部,並支持該公司在英國的巨額投資。與英國的開放姿態形成對照的是,美國對中國投資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出於對網路安全的擔憂,美國一直禁止華為進入美國電信行業。

30多年來,中美之間建立的共識是,美國將中國拉進它所建立的國際體系,而中國也願意融入。隨著中國漸漸崛起,美國開始反思對華政策的收益,而當中國發展到有能力牽頭發起新的國際體系,中美之間的舊共識被打破。

為了遏制中國,美國加快了其“重返亞洲”的戰略轉移。自奧巴馬總統2014年訪問日、韓、馬、菲以來,在“亞洲再平衡”的旗幟下,美國加快了重返亞洲的步伐。在中國南海,在中菲、中越就幾個海島主權的爭執達到白熱化之際,之前一直標榜“不選邊站”的美國,已明確表態支持菲律賓和越南,形成了美日菲在亞洲聯手對付中國的戰略同盟。

在這樣局勢下,中國在尋求海外輻射,發揮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影響力時,歐洲國家的選擇和站隊變得很重要。習近平正是在中美之間緊張加劇的大背景下訪問英國的。

英國的決定為其他歐盟國家競相加入亞投行鋪平了道路——同時使美國遭受了尷尬的外交挫折。美國的多個盟友決定申請加入亞投行,而華盛頓方面此前幾乎明確表明不希望它們加入,可以說,這是全球實力東移的明顯標誌。

正如馬丁文章中分析,到2030年,預計中國的經濟體量將會是美國的兩倍。“現在大多數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國‘再平衡’,就像在美國全盛時期他們轉向美國那樣。這是現實的力量,並不是象牙塔的言論。”

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也指出,習近平此次訪問必將標誌著“英國從根本上重新校準自己的大國關係”。雖然中國和英國在政治文化和社會價值觀上的差異依然存在,但雙方有意淡化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成熟的夥伴關係需要雙方尊重彼此的分歧,衝突將讓位於合作。

當然,建立信任需要漫長的時間,而習近平訪英就標誌著這一歷程的起點。

(任蕙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