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改變了中國什麼

“十二五”時期的五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五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實現重大飛躍的五年。過去這五年,國際形勢波詭雲譎,復雜多變,不僅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消退,世界經濟低增長、不平衡、多風險,而且地緣政治、意識形態衝突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劇。國內改革發展形勢更是發生許多新的變化,“三期疊加”誘致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面對異常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沉著應對,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科學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政策和方式,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健康發展。我們不僅牢牢站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而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軍隊建設全面進步,社會生産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邁上了更大臺階,人民生活水準、居民收入水準、社會保障水準、群眾幸福指數上了更大臺階。“十二五”不僅發展壯大了中國,而且改變提升了中國。

首先,國家實力增強,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了中國國際影響力。由於經濟始終保持較快增長,中國經濟總量從“十一五”末2010年的5.3萬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0.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提高了4.1個百分點。即便按今年6.9%的預測增速來算,“十二五”末的經濟總量也將突破11萬億美元。特別是2011~2014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今年預計超過30%。因此,中國成為了世界經濟增長當之無愧的主要動力源。也因為如此,中國不僅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制定國際規則,提供國際公共産品等方面開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主推一些以我為主的國際機構和跨國發展戰略,進一步拓展國際發展空間。

其次,經濟結構優化,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了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十二五”時期,面對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轉型發展壓力,我們把調結構轉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邁出新步伐。2012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成為對經濟總量貢獻最大的産業。2014年,第三産業比重上升到48.1%。2015年上半年進一步上升到了49.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強。2011~2014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8%,高出投資貢獻率7.8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消費貢獻率進一步上升為60%。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顯著,高技術産業發展迅速,新業態、新模式、新産品不斷湧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加快孕育,經濟增長質量進一步提高。

第三,反腐敗與依法治國同步推進,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加快了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步伐。“十二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開展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整風肅紀和反腐敗行動,從“老虎、蒼蠅一起打”、貫徹“八項規定”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逐步落實,廉潔自律、政治清明蔚然成風,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顯著提升。

第四,借鑒現代文明成果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改變了中國的文化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十二五”時期,黨中央決定從給領導幹部補信仰之“鈣”入手,努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激濁揚清,社會文化環境不斷凈化。

第五,守住民生底線,共用發展成果,改變了中國社會面貌,極大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社會和諧度。“十二五”時期,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把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不斷加強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保障、醫療衛生、扶貧扶弱等民生制度創新,人民收入水準有新提高,生活質量有新改善。2014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比2010年末增加1148萬人。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67元,比上年增長8%,比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快0.7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6%,繼續快於經濟增長。特別是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健全,覆蓋面繼續擴大,進而人民群眾最大限度、更加公平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和福祉。

第六,用最嚴的制度、最嚴的法律護佑環境,改變了中國的生態環境,有力提升了中國生態文明水準。由唯GDP論到不以GDP論英雄,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人心。這是“十二五”帶給中國人經濟發展觀念的巨大變化。由此,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變成了中國各級政府部門決策的依據和準繩,從而中國的藍天天數多了,空氣清新多了,水幹凈多了。

(韓保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