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改革這三年

2012年12月,習近平在溫暖的深圳開啟五天的廣東之行,這是他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國內35次考察調研中的第一次,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

“三中全會召開兩年來,一些改革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

國企改革的思路剛提出時,學界有不少叫好聲,但很快就有人發現,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政府,積極性沒有想像中那麼高。而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說,中國改革已經進入到攻堅期和深入區。

接下來的改革,將不可避免觸及深層次的社會關係和利益調整,遇到的阻力也會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會越來越多,因此現階段推進改革必須識得水性。”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既要快也不能太急,要在合理範圍內掌握它。

“為什麼說北方的粳米好吃,就是時間長啊;土雞好吃,也是物質積累沒有偷工減料。”

張卓元回憶,當時三中全會檔起草組在討論時,有人感到,一下子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跨越太大,最後是習近平拍板採用了這一提法。

中央八項規定提出不要鋪紅地毯,“有很多鄉鎮也寫一條不鋪紅地毯。它從來就沒鋪過,你現在還給它找出個事來,還想起要鋪紅地毯了!”

與國企改革“讓利”不積極相比,各地在爭試點、要政策、爭享“溢出”效益方面卻一個比一個積極。

三年來,除了反腐,中央領導層還先後推出八項規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頓四風等舉措。在習近平看來,這些都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也要觸動利益關係,也要主動糾錯,這都是改革。”

今年深圳遇到上了少有的“炎”冬。

11月22日是24節氣中的小雪,深圳蓮花山公園內的氣溫高達30度。鄧小平塑像前,圍滿了身著短袖的遊客。塑像後面的一株高山榕樹,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考察深圳時栽下的“願望樹”。

那是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之後第一次到地方調研,接著他又去了珠海、佛山、廣州。這是一條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時走過的路線,習近平此番重走頗具深意。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明了他的用意:“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的歷史進程,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

“改革”二字,在鄧小平“南巡”20年後又成了熱詞。此後3年,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改革的路徑、領域、突破口進行了新一輪的設計,全面深化改革在相關領域漸次啟動。

但正如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所言,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多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回顧這三年,一些改革在大力推進,一些改革正面臨艱難障礙,另一些改革在等待啟幕。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參與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重要的改革涉及比較重大的利益調整,阻力較大,但也要看到,改革的勢頭正明顯加快。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沒准你們今天能見到總書記。”

習近平抵達深圳的日期是2012年12月7日。此前4天,時年72歲的陳開枝接到廣東省委辦公廳的電話,說有位元重要領導要到廣東來,希望他不要離開。

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陳開枝作為廣東省委副秘書長,與時任省委書記謝非一起全程陪同。“我已退休多年,一般的事情不會找我,這次是一位省委副秘書長親自給我打電話,”接待經驗豐富的陳開枝意識到,“可能是習近平要來。”

陳開枝是習近平的“老熟人”。早在1978年,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是廣東省委主要領導,陳開枝當時是廣東省委辦公廳秘書處處長。習近平去廣東時,兩人開始認識。陳開枝回憶,習近平一家對他有幾種稱呼,習仲勳夫婦稱呼他為“開枝”,習近平的弟弟習遠平稱他為“叔叔”,習近平則叫他“秘書長”。此次在深圳相遇,習近平仍然稱他為“老秘書長”。

因為父親習仲勳,廣東對習近平而言,還有著另一份特殊的意義。正是習仲勳主政廣東期間的勇於破冰,深圳經濟特區才得以獲批成立。習仲勳晚年的大多數時光,也在深圳度過。

陳開枝比習近平提前一天到達深圳。在五洲賓館,他遇到了另外3位老人。他們是1992年時的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佛山市委書記歐廣源。他們當時也在各自主政的地方,分段陪同鄧小平“南巡”。

20年後,4位老人相聚深圳。他們將陪同習近平向鄧小平塑像敬獻花籃,時間定在12月8日上午。當天是週六,遊客很多,4位老人先到山頂喝茶聊天。快10點時,習近平到達公園,在4位老人陪同下向鄧小平塑像獻過花籃,之後一起向鄧小平塑像三鞠躬。

整個過程大約20分鐘,隨後習近平跟4位老人作了簡短的交流。當年全程陪同鄧小平的陳開枝,介紹了小平“南巡”時的一些情況。他回憶了鄧小平當時對攻擊改革開放的人說的一些話,習近平聽完就笑了。

最後,習近平在鄧小平塑像後面栽下了一棵高山榕樹。20年前,鄧小平在20公里外的留仙湖公園也栽了一棵高山榕樹。

在更早的1984年,鄧小平也曾去過一次深圳,視察了位於深圳河北側、與香港隔河相望的漁民村。這個面積只有0.25平方公里的村莊,在全國第一個實現家家“萬元戶”。習近平此行也到訪了漁民村,漁民村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興炎全程陪同。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習近平對鄧小平1984年到漁民村時的故事聽得最認真。

在深圳,習近平給外界留下了親民的印象。他在考察行程中沒用警車開道,也沒有實行交通管制。陳開枝12月8日在蓮花山上等習近平的時候,跟山上遊客聊天說:“沒准你們今天能見到總書記。”果然,習近平到蓮花山頂後,走向歡呼的人群,面帶微笑,跟每個接近的人都握了手。

但習近平的輕鬆讓卻警衛人員感到緊張。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梁偉發當時是省公安廳長,負責警衛。據他回憶,當天公園不封園、不封路、不安檢,習近平到蓮花山公園時,他已頗為焦慮,當習近平與民眾握手時,“我感到壓力非常大,襯衣全都濕透了”。

在2013年廣東省政協會議上,梁偉發還回憶過一個細節,習近平的車輛在市區通行時沒有實行交通管制,有3次被後面的社會車輛超過,“有一次有車躥上來,差兩米就追尾了,總書記說‘讓群眾先過’。”

離開深圳後,習近平沿著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的路線,先後去了珠海、佛山、廣州。

陳開枝最終從廣州市政協主席任上退休,現任中國扶貧開發基金會副會長。他的理解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是為了肯定一條鮮血開創的改革之路,那麼習近平此行,就是接過了鄧小平的發令槍,再次發出動員令,在廣東強調“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和當年鄧小平、習仲勳期望廣東“殺出一條血路”類似,習近平離開廣東前,對廣東下一步改革開放,提出了很高的政治期待:廣東要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

回北京20天后,2012年最後一天,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改革。習近平提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在走上總書記崗位後,習近平高調宣示改革,也契合了當時整個社會對“改革再出發”的期待。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2001年到2005年的“黃金年代”後,增速放緩。特別是2008年遭遇世界金融危機後,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擴大投資、央行刺激經濟的措施,經濟在反彈的同時,也留下諸多隱患,諸如房地產泡沫、地方債隱憂、影子銀行氾濫等。

在社會領域,“風險也有增無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城鄉差距、貧富差距、行業和地區間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而且越來越大。從信任風險看,如果給老百姓承諾的醫療、教育、社保、社會服務等承諾再不能兌現,老百姓很難繼續信服黨和政府。習近平也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決定執政黨的生死存亡。”

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前,社會要求再改革的呼聲已經很大。2012年2月,《人民日報》發出了《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評論,引起強烈反響。3月全國兩會期間,改革成了熱詞。南方週末記者當時採訪了十幾位在任的省部級幹部,都表示改革要進一步推進。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當時表示,“高層已明顯意識到了壓力”。

半年後,中共十八大報告全面回應了公眾的關切。報告提出了“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始終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習近平正是那份報告的起草組組長。此後到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一年多時間裏,為啟動全面改革的各項準備都在進行。

與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漁民村,在全國第一個實現家家“萬元戶”。習近平到訪時,對鄧小平1984年到漁民村時的故事聽得最認真。 (南方週末記者 張濤/圖)

“鐵達尼克號真要沉了,它就是沉了”

“現階段推進改革,必須識得水性。”

卷著褲腿、打著傘,在雨中聽取工作人員的介紹,這是習近平在武漢新港考察時的一幕。2013年7月21日到23日,習近平在湖北進行了三天考察,當時中共中央正在起草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檔。習近平除了調研經濟情況外,還調研了改革的有關情況。

對於中國的改革而言,此行意義重大。在湖北省領導幹部座談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了改革的五大關係,並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習近平說“改革的幾個關係,在湖北講,實際也是對全國講”。

五大關係包括,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談到“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時,習近平說,“我們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他打了個比方,“鐵達尼克號真要沉了,它就是沉了,小帆船可以在水裏打轉,繞幾個彎又起來了。”

習近平提出,當前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外艱巨,要一鼓作氣、不可退縮。但接下來的改革,將不可避免觸及深層次的社會關係和利益調整,遇到的阻力也會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會越來越多,因此現階段推進改革必須識得水性。”

他通俗地解釋“識水性”:會游泳不識水性,在水裏頭也未必能夠遊得好,甚至出事。他說,在河裏游泳下麵有水草、低窪地、暗流漩渦,在海裏游泳有漲潮退潮。

習近平舉了自己上世紀80年代在廈門當副市長時的見聞作為例子。當時廈門還算是前線,對面就是金門。有些內地人偷渡,看到金門那麼近,搞幾個球膽吹起來就下水。天亮後上岸就被人按倒,偷渡者以為到了金門,其實是漂到了鼓浪嶼。“他們下水的時候是平潮,等到過一會就漲潮,怎麼也游不到金門啊,這就是不識水性。”

他還幽默地說起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次他在鼓浪嶼游泳,趕上退潮,一下去就被推到遠海去了,最後拼命地往回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上了岸,“我說這下我們要漂到金門,這笑話就大了”。

說完這些話,習近平總結道,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都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要把頂層設計搞好、搞慎重,考慮系統化,同時還是要試點進行,有了實踐的成果之後再推開。

“先試點再推廣”的思路在本輪改革中被廣泛運用。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一年後,國務院於2014年12月21日發出通知,向全國推廣上海自貿區29項試點經驗。現在,天津、廣東、福建三地自貿區又已開始建設。

“自貿區的集聚效應非常大。”廣東自貿區橫琴片區黨委副書記葉真說,橫琴新區2010年到2014年吸引了八千多家高端服務業進駐,但成為自貿區之後,今年一年就吸引了四千多家。

橫琴在借鑒上海自貿區相關經驗同時,針對毗鄰港澳的特點,也在摸索自己的經驗,正在制定港澳人員在橫琴的“輕微經營違法行為豁免清單”制度。如內地要求餐飲企業必須懸掛食品衛生許可證,但港澳就沒有此項規定,以後港澳人員在橫琴的此類行為,可以免予處罰。目前橫琴已經梳理出三十多項可免予處罰的輕微違法行為。

廣東自貿區的建設,在廣東省各項改革中,被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胡春華稱為“最大的改革”。他要求廣東加大推進各項工作,在全國自貿區建設中走在前列。目前廣東省自貿區三個片區(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已經探索出自己的60條經驗。

橫琴片區在優化司法環境方面的探索也受人關注——在全國率先推行立案登記制,建立法官終審責任制和員額制,設立知識產權巡迴法庭。橫琴的探索正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方向。

司法體制改革,也遵循了“先試點”的原則。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之後,打破了此前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政法工作的慣例,改由他本人親自分管政法工作。

2014年,中央政法委確定了上海、廣東、貴州、海南等7個省份作為第一批試點省份。2015年,第二批11個試點省市名單也已確定。這些省份又各自確定了一些試點縣市,如廣東就確定了深圳、佛山、汕頭、茂名作為試點市,待條件成熟再擇機推廣。

今年6月5日,習近平主持深改組第十三次會議時,又一次提到了“試點”的重要性,他強調:“試點是改革的重要任務,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試點能否邁開步子、趟出路子,直接關係改革成效。”

拍板“決定性作用”提法,成立“深改組”

“沒有中央最高領導下決心,很多重大的改革是很難出來的。”

今天看來,在全面深改的準備中,湖北之行,是繼習近平考察廣東後的又一關鍵節點。

那次,他不僅在湖北省領導幹部座談會上首次提出改革的五大關係,在隨後舉行的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又公開提出了改革要研究的六大問題。當時座談會的參加者包括,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時任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上海市市長楊雄等。

“這被認為是給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定調,也給接下來的改革定調。”參加三中全會檔起草的經濟學家張卓元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不過張卓元解釋,有些媒體認為習近平考察湖北後才形成了“六大問題”,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2013年4月,三中全會起草小組成立,在玉泉山召開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時,組長習近平對整個檔的目標、要求、指導思想做了說明,當時就已提出改革要解決6個方面的問題。

6個問題中,排在第一的是“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最終三中全會在這個問題上實現了重大理論突破,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而自1992年十四大以後,提法一直都是“基礎性作用”。

張卓元回憶,當時三中全會檔起草組在討論這個提法時,有人感到,一下子提出起“決定性作用”跨越太大,最後是習近平拍板採用了這一提法。“當然這也是起草組大多數人的共同意見。”張卓元說,“但沒有中央,特別是最高領導下決心,很多重大的改革是很難出來的。”

起草文件期間,起草組全體會議都由組長習近平親自主持,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也拿到全體會議上討論,最後由習近平拍板。

“中央還明確提出,三中全會只寫改革,純屬發展的舉措不寫。”張卓元說,2013年11月9日,三中全會正式召開,有中央委員在討論檔草案時提出,為什麼像西部大開發那麼重要的發展沒有寫進全會的文件,原因也就在於那是發展問題。

目標已經明確,接下來就是落實的問題。

這時,又有人“舊話重提”,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就通過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但通過之後,落實情況並不到位,以致改革並不理想。於是,是否成立一個機構來統領改革,又成了起草組要考慮的問題。

在社會上,類似的呼聲也很強烈。從2011年起,就不斷有聲音要求要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十八大後進一步發展到要求成立一個改革領導機構,甚至都想好了名稱,叫“改革委”“體改委”的都有。

在討論2013年新一屆國務院機構改革時,這個問題也討論過。2012年11月,十八大剛閉幕,中央就成立了機構改革的檔起草組。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是起草組專家之一。

“起草組慎重討論過成立改革委的事情。”王滿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大量參考了網路意見,從40萬條意見中精選,發現排在前十位的意見,與起草組要做的事情幾乎一致,其中就包括“成立改革委”。持此觀點的不乏像吳敬璉、張維迎這樣有影響力的學者。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曾成立過國家體改委。當時考慮有些人改革意識不強,便設立體改委來牽頭改革。但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已經明確,各部門都積極參與,體改委的任務逐漸不夠飽滿,1998年被降格為體改辦,2003年體改辦也被撤銷。

王滿傳回憶,十八大之後,確定的改革已經超出經濟改革範疇,還涉及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這些其實是需要從黨中央層面來考慮的。”

但當時起草組主要是討論國務院機構改革,如果設一個國務院機構來管全面的改革,是否能管得起來,也有點拿不准。最終201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沒有成立體改委。

到了起草三中全會檔的時候,檔起草組又有人提出,要成立改革的領導機構。這一提議受到了中央的重視,最終決定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深改組”)。習近平後來向三中全會作說明時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領導機制。

張卓元說,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也是在檔起草期間提出的。當時也有人認為,成立兩個小組會導致權力過於集中。但他認為,“從效果看,還是有利於改革的推進的”。自2014年1月22日召開第一次會議,深改組成立後已召開過18次會議,共審議通過了92份文件,其中涉及司法改革的最多,共25件。

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9月掛牌成立,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 (視覺中國/圖)

敢想敢幹

具體工作中,習近平“打破常規”的舉動也不少見。

從拍板“決定性作用”提法到成立深改組、國安委,本輪改革的掌舵者習近平向公眾展示了“敢想敢幹”和“不墨守成規”的印象,這也體現在他上任後一系列亮相中。

過去,領導人的個人和家庭狀況對普通民眾而言都比較神秘。但十八大之後一個月不到,新華社就陸續發表了對7名新常委的“全揭秘”文章,從他們的成長、從政、子女、軼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解讀。中國的最高領導人以有血有肉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在官媒中尚屬首次。

介紹七名常委的文章、照片在新華社播發後,又由北京的《文明》雜誌結集出版。這看似常規的舉動,實際上也突破以前的慣例——過去並無正式出版物結集介紹中央領導人的個人資訊,特別是還將習近平的頭像印成書簽夾在雜誌中。由此也可看出對最高領導人形象傳播的新思維。

過去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對宣傳常採取“推”的辦法。2000年第七期《中華兒女》雜誌曾刊發對習近平的專訪,他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在專訪中說,對他個人的採訪,他拒絕了有100次以上,“有了成長進步,也都是党和人民培養的結果,個人沒有什麼好宣傳的”。

不過,在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之後,中國領導人一改過去因“集體領導”而使個人形象稍顯嚴肅的狀況,通過新媒體在內的新傳播方式,展示、塑造最高領導人更個性化的新形象。

2013年,一組《領導人是怎麼煉成的》卡通漫畫在網路上迅速走紅;2014年春節前,習近平去北京慶豐包子鋪就餐;2015年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使用了幹部也“蠻拼”的、為人民“點贊”這樣的流行語等,都進一步塑造了他的“親民”形象。觀眾第一次通過螢屏知道了最高領導人辦公室的擺設,習近平身後的書架上擺放著他和妻女推著輪椅上的父親的照片,也向公眾顯示了他重視家庭的一面。

三年來,習近平的演講和文章至少已經出版了8本書籍,廣為人知的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今年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總結了他的習慣用語,他在公開講話中經常引經據典,並列舉自己閱讀過的書單。

在具體工作中,習近平“打破常規”的舉動也不少見。他在就任總書記一周後,於2012年11月23日,為二炮司令員魏鳳和一人舉行了晉升上將的授銜儀式。之後成立“深改組”和“國安委”等一些工作,同樣也少有前例可循。

此外,就任總書記以來,習近平出訪時先後在13個國外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打破了此前國家主席出訪的習慣做法,開創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外交方式。2015年9月舉行的閱兵式,他也突破了很多此前紀念抗戰勝利的方式。而最近剛宣佈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工作方案,其改革力度更屬空前。

在習近平敢作敢為的工作風格影響下,十八大之後的黨內工作中,一些黨內會議的規矩也在變化。

一些過去沒有召開過的會議,如中央黨群工作會議首次召開,而停開多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也再次召開。另一些會議則提高了規格,如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升格為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升格為中央政法工作會議。

2014年,第一次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召開時,習近平親自參加並講話。他將當年政法系統有影響的“負面”事件幾乎都點了一遍。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在他的講話稿定稿前,某政法系統領導曾“央求”講話稿起草者:“我們系統能否少點幾個?”

“要注意彈鋼琴”

“膽子大不是蠻幹,蠻幹一定會導致瞎折騰。”

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為未來的改革指出了目標和方向。在張卓元看來,“三中全會召開兩年來,一些改革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金融方面,兩年成立了5家民營銀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啟動,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已經放開;價格改革上,原來80%的政府定價專案已經下放。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是經濟體制領域的重大突破。2013年3月,廣東省深圳市率先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隨後在廣東全省推廣。這項改革的核心是,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把註冊資本實繳制逐步改為認繳登記制,改善了創業環境,調動了創業的積極性。

全國推廣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之後,從2014年3月到現在,全國平均每天有1萬家企業註冊,這些主要是私營企業、中小企業,促進了就業。

此外,財稅改革總體方案已經中央深改小組通過,繼續推進營改增的改革逐步擴展到第三產業的主要行業,這對服務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按照財政部的數位,這方面僅2014年就一年減稅3700多億。

從已推進的改革看,經濟體制改革是先導,混合所有制、國企、財稅體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金融外匯體制改革,都圍繞經濟體制改革這一重點展開。

這正是習近平所強調的”重點推進”。他在湖北提出的改革五大關係中,有一對關係就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

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既不搞單打一,又要注意彈鋼琴,彈鋼琴要注意抓重點,又要唱響主旋律。”最終三中全會的“決定”也體現了這一改革策略——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司法體制、反腐體制等改革也相繼展開。

此外,習近平還認為,只要是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有利的事,就要大膽試、大膽闖,“當然膽子大不是蠻幹,蠻幹一定會導致瞎折騰。”

他接著提出了“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這對關係,舉了農業生產的例子:“很多事情都是春華秋實,有個物質積累的週期,種莊稼該多少天就多少天,該120天就120天,該180天就180天,而且這種物質積累往往少了成分就不一樣。為什麼說北方的粳米好吃?就是時間長啊,土雞好吃,也是物質積累沒有偷工減料。”

“國外300年的工業化,我們現在30年就基本實現了。然後既要基本實現,又不承擔節約時間可能帶來的副產品和付出的代價,是不可能的事情。”

習近平認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既要快也不能太急,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掌握它。他特地提到城鎮化問題也要假以時日。“(把)那幾億人都趕到城裏去,用什麼方法趕進去?是自己進去,還是我們人為趕進去?有的趕不進去還跑回來的,會帶來什麼問題,要想夠。不是我們簡單地畫張圖就實現了。”

“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

“凡是試點的,都必須有法律規定或者法律授權。”

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法律為改革開綠燈的時代宣告終結。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後,新一屆國務院並沒有立即按下啟動鍵——直到2013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貿區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之後。而隨後確立的天津、廣東、福建三地自貿區,也都先經過全國人大授權。

這和以往的做法不同。在改革開放之初,一個試點往往是以“突破法律”開始,再以立法的形式對經驗加以總結確認,隨後上升為法律。這個過程被人們稱為“先破後立”。

2014年2月28日的深改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此後,“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的表述見諸習近平的數次講話中。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闞珂就此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強調法治,強調先立後破,是這個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再說得明白一點,凡是試點的,都必須有法律規定或者法律授權,沒有法律規定和法律授權,不得試點。”他說。

南方週末記者獲悉,201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後,“依法治國”被確定為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主題,最終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

今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立法法的決定,“稅收法定”原則被正式確立。這從理論上意味著稅收立法權重歸全國人大——以後政府收什麼稅、向誰收、收多少,都需要由全國人大立法來決定。而在這之前,中國的18個稅種中只有3個是通過人大來立法的。

更為切近的是“二孩”政策的實施步驟。以往,計劃生育政策的公認起點是1980年由中共中央發出的《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則到了2001年12月29日才被正式通過。

但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宣佈全面放開“二孩”後,中國最高領導機構對計劃生育政策發出的新指令並沒有馬上生效,而是等待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及相關法規的修訂。在更早些時候,2013年的“單獨二孩”政策,也是等次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法後才正式生效。

今年11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相遇,葛請求政府儘快落實“全面二孩”政策,李克強答復道,“會以積極態度加快推進”,進而他話鋒一轉,“但請你理解,我不能在這裏‘以言代法’”。

黨不能弱了散了垮了

“問題找出來了,你得醫治解決啊。”

在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藍圖中,“加強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也是一個重要內容,這一點被寫進了三中全會的“決定”。而提高党的領導水準和執政能力,也成了改革要解決的六大問題之一。

“如果我們黨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績又有什麼意義呢?”2014年10月8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召開,習近平要求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把抓好党建作為最大的政績。

上任後,習近平在從嚴治黨上頻頻出手,中央領導層的強力反腐給國內外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12月6日,十八大後省部級“首虎”李春城落馬,此時距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不足一個月。

黨內腐敗早已引起高層警覺,習近平在就任總書記的第三天,在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

中共十八大召開時,習近平任起草組長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強黨的“純潔性建設”,這樣的表述顯然有現實針對性。

三年來,除了反腐,中央領導層還先後推出八項規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頓四風等舉措。在習近平看來,這些都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也要觸動利益關係,也要主動糾錯,這都是改革。”

2013年7月,習近平考察湖北時,適逢群眾路線教育剛啟動。他提出要“自我畫像、挑毛病”,並要求開門整風,讓群眾提意見。“問題找出來了,你得醫治解決啊。”

習近平要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和本單位實際結合起來,因為毛病也不是上下一律的。他提到,中央八項規定提出不要鋪紅地毯,“有很多鄉鎮也寫一條不鋪紅地毯。它從來就沒鋪過,你現在還給它找出個事來,還想起要鋪紅地毯了!”

“你各地有各地的表現,你什麼問題突出你就解決什麼問題。”習近平說,脫離那個單位的實際,上下一個樣,可能就是形式主義了。

十八大後,黨員的“出口”被打開。自十八大報告提出黨員隊伍要“自我淨化”後,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要求強化黨員管理,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兩年多來,國內已有多地清退了一批不合格黨員。

打開“出口”的同時,黨員的“入口”管理也在加強。2015年6月29日,修訂後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公佈,通過黨內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品質、發揮作用”。

實際上,“控制總量”的做法幾年前已在進行。2015年6月29日,中組部對外發佈2014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共發展黨員205.7萬名,較上年減少35.1萬名,降幅為14.6%。對比2013年的黨內統計公報可以看出,發展黨員的增幅已連續兩年低於2%。

作為強化党的領導作用的一個抓手,十八大後,黨組的作用被強化。2015年1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全天召開會議,專門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彙報工作。

2015年6月16日,《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發佈,這是黨組制度運行70周年後首度立規。根據這一條例,在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社會組織和其他組織領導機關中,有黨員領導成員三人以上的,經批准可以設立黨組,在本單位發揮核心領導作用。

習近平在強調党的領導的同時,也很重視党的紅色傳統的繼承和延續。例如他認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絕不是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

2013年1月5日,新晉中央委員、候補委員貫徹學習十八大精神研討會在中央黨校開班。習近平強調“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201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等7常委參加,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的靈魂。”

武漢東湖的毛澤東故居,是毛澤東在建國後除中南海外,居住得最多的地方,習近平此前參觀過一次。2013年7月21日,他在武漢考察結束時,已經是晚上18時45分,但仍然在夜幕中再次前往。2014年10月31日,在福建古田,習近平向毛澤東雕像敬獻了花籃。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考察紅色老區西柏坡時,也參觀了毛澤東故居、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等。他在召開座談會時,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斷學習領會毛澤東提出的“兩個務必”思想,“使我們的党永遠不變質,使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改革稍一放鬆就可能會打折扣”

改革之難,還在於既得利益者不願放手。

三年來,從行政體制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改革在一步步推進。不過,作為總體改革方案的起草組成員之一,經濟學家張卓元意識到,雖然改革已經啟程,但在有些領域,改革仍推進艱難。

例如,國企改革的思路剛提出時,學界有不少叫好聲,但很快就有人發現,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政府,積極性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南方週末記者發現,2013年底到2014年初,各省都出臺了本省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在國有資本上繳公共財政比例這一點,多地都打了折扣。之前中央提出,到2020年,上繳比例提高到30%。但各地方案中,僅有北京、廣東、湖南、安徽、寧夏表示提到30%,大多數省份都用了“逐步提高”這樣模糊的表達,其中就包括一些東部地區發達省份。而在有些省份的國企改革方案中,甚至沒有提及“提高國有資本收益比例”這個話題。

與國企改革“讓利”不積極相比,各地在爭試點、要政策、爭享“溢出”效益方面卻一個比一個積極。例如中央提出自貿區試點後,就有17個省份一哄而上爭取試點。在金融改革版圖中,至少有10個省份提出了要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中既有東部發達省份,也有中西部的欠發達省份。

一位元三中全會檔起草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中,“管資本”的提法受到理論界和檔起草者的一致贊成,但有的部委卻另有看法——擔心會有國有資產流失,“實際是習慣了過去管人、財、物的那套辦法。”

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對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要逐步放開,這一改革的實際進展也很緩慢。去年中石化宣稱拿出油品等銷售板塊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認為是個突破。但張卓元注意到,這實際也是個初步的改革,因為還是由中石化控股。

國企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另一難點是,如何與加強党的領導銜接。文件中比較容易規定黨組織和董事會的各自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如何保證黨組織不超越公司法的規定干涉董事會,並不好把握。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不設時間表”,似乎是對三中全會提出的“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一個修正。

改革之難,還在於既得利益者的不願放手。加快房地產稅的立法已經明確,但至今沒有進展。張卓元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開會時,就聽到中心領導說,他們到地方調研,有的地方幹部有兩三套以上房子,因此主張房產稅從第四套起征。而不動產統一登記也比預料慢了不少。

除了個人,部門利益也阻礙了改革的進展。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後,提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要“三險合一”,並明確要求在2013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合。

但時至今日,除少數地方如山東明確了由人社部門負責“三險”,大多地方,自上而下仍是人社部門和衛計部門“二龍治水”。曾有國家衛計委官員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原因是人社部門和衛計委誰也不想放棄。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雖然說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但是經濟改革目標的實現,主要障礙都不在經濟領域,而在於政府、在於執政黨,在政治體制,這是當下改革的關鍵問題。

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反腐領導體制改革,目前已初見成效,包括加強巡視、派駐紀檢組、強調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等,但“制度反腐”尚未完全建立。有觀察者認為,目前的反腐對官員的日常行為已產生一定的約束作用,但缺少對官員的激勵機制,反腐與官員不作為成了需要解決的一對矛盾。

張卓元認為,到2020年,要完成三中全會提出的336項改革舉措和任務,將是困難重重的歷程,需要從上到下堅持不懈,稍一放鬆,改革就可能會打折扣。

得改革開放先機的廣東,今天也最早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區域發展不均衡等短板亟須補上。今年11月25到26日,廣東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在廣州召開,研究制訂十三五規劃。面對習近平對廣東“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期待,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要求,廣東要在“十三五”期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作為這場全面改革的操刀者,習近平三年來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但要把這些改革的硬骨頭啃完,仍需要假以時日。

作為最新的改革進展,最硬之一的一塊骨頭——國防和軍隊體制改革,最近已箭在弦上。11月24到26日,北京京西賓館,習近平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為這一改革一錘定音。解放軍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和大陸軍體制將徹底改變,代之以“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體制,境內外媒體稱之為對軍隊領導體制的“革命性重塑”。

在習近平改革進行到三周年之際,這一改革將觸及當前體制的核心部分,改革推動力度之大、觸及軍隊系統的利益之深,可謂前所未有。同樣不言自明的是,這場改革未來的推進,也未必一帆風順。

回到三年前,習近平在溫暖的南國深圳開啟的五天廣東之行,今天看來,我們會發現其中的不同尋常之處——這是習近平十八大後首次到地方考察,也是他就任總書記以來在國內35次考察調研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在這場意義特殊、意味深長的考察之旅中,習近平回顧父輩的改革之路,思考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艱難與決擇。改革開放的接力棒傳到他率領的這一代領導人手中。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必須贏!

(錢昊平 劉昊 李玲 孫良滋 郜碧澄/文)